公园微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关系实测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的岱庙北广场为例
2022-08-26侯懿莘
侯懿莘
(山东农业大学)
1 引言
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三个关键指标。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等需求,而且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人的舒适感。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岱庙北门公园广场(以下简称“岱庙北广场”)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岱庙北街与傅公街交叉口,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9.08hm2,整体呈长方形,是一处集旅游、购物、观景、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岱庙北广场所在的泰山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日照数2627.1h,年均气温12.9℃,无霜期平均195d,年均降水量697mm。年内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26.4℃,同时7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1/3。
2.2 测点的选择
对于城市公园来说,广场和草坪是2 种较为常见的下垫面类型,在有遮荫和无遮荫2种情况下,对公园微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结合实地勘测,岱庙北广场公园中,广场和草坪面积之比大约为7:3。在广场上选择2处测点,标记为A和B。其中测点A位于公园广场的北门入口,地面为大理石板铺装,有一处郁闭度为91%的紫藤廊架,测点A即位于廊架内,属于“有遮荫”条件;测点B距离测点A约20m,无遮荫。在草坪上选择2 处测点,标记为C和D。其中,测点C位于公园广场的东南角,此处草坪为白杨遮荫,郁闭度84%,属于“有遮荫”条件;测点D距离测点C约20m,无遮荫。
2.3 试验方法
选择7月份晴朗天气进行测试,白天温度较高,广场公园人员较少,有利于测试的顺利进行。在4个测点处,分别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和风速仪。调整三脚架高度,使测量仪器距离地面高度约为1.5m。采样周期为2h/次,采样时间上午8:00 至傍晚18:00,连续观测7d。将试验中获得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和办公软件Excel进行处理。
2.4 仪器设备的选型
本次试验中使用FA-1800 型温湿度记录仪,测量温度-20℃~60℃,精确度为±0.5℃;测量湿度0%~100%,精确度为±2%,采样间隔2s~24h可选。使用东成基业公司生产的DC-FB1型便携式风速仪,测量范围0m/s~75m/s,测量精度±(0.3m/s+5%测量值),响应时间<1s,适用温度-20℃~80℃。
2.5 人体舒适度的评价指标
人体舒适度是以人类集体与近地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原理为基础,从气象角度评价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舒适感的一项生物气象指标[1]。关于人体舒适度的评价标准有多种,本文参考吴结晶[2]等人给出的体感温度计算公式:
式(1)中:TG为体感温度,℃;TA为环境最高温度,℃;TU为平均相对湿度对体感温度的修正值,℃;TV为平均风速造成的降温值。将体感温度划分成8个等级,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暑热指数和人体感受,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体感温度与暑热指数、人体感受的对应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在为期7d的观测中,虽然整体上以晴朗天气为主,但是偶尔会出现云彩遮住阳光的情况。最大程度上消除因为天气变化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干扰,从7d观测数据中,选出3d数据最为一致的进行分析。
3.1 广场与草坪的温度对比
在3d的温度测定中,虽然不同测点的设计温度有一定差异,但是从每日的温度变化趋势来看,均有相同规律,即上午8:00 第一次采集数据时温度最低,之后气温上升,至14:00气温达到一天当中的最高值,之后温度下降,至18:00 最后一次采集数据时,温度达到最低值。选择第1d 的温度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4个测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结合图1 可知,光照强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相同光照强度下,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变化表现各有不同,并且在光照强度越强的情况下,这种差异越明显。另外,无论是有遮荫的情况还是无遮荫的情况,广场温度均高于草坪温度。这是因为草坪上的植物可以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降低地面升温幅度。同时,植物进行旺盛的蒸腾作用,可以释放出一部分水,而水的蒸发又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因此,在光照充足的10:00~16:00,位于草坪处的测点温度较低。而有遮荫的广场和草坪,温度则低于无遮荫的广场和草坪,也是因为高大乔木在遮挡太阳辐射的同时还能进行蒸腾作用,带走热量[3]。
3.2 广场与草坪的相对湿度对比
根据3d的试验数据,虽然不同测点上的相对湿度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同一天内湿度变化趋势有相同规律。上午8:00相对湿度最高,随着时间推移相对湿度开始降低,在14:00达到最低;之后相对湿度开始增加。选择第1d的相对湿度数据,绘制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4个测点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结合图2可知,在有遮荫的情况下,一天内草坪相对湿度始终高于广场;在无遮荫的情况下也有相同表现。这是由于青草全天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均会释放出水分,空气相对湿度更大。除了傍晚18:00 外,其他时间段内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在有遮荫的情况下,草坪和广场的相对湿度要高于无遮荫情况。这是由于乔木的巨大树冠可以充当一个保护层,让树冠下的环境相对稳定,因此树叶、草释放出的水分散失速度较慢,从而使空气湿度较高。
3.3 广场与草坪的风速对比
在3d 的试验数据中,4 处测点的风速日变化也有一定规律:上午和傍晚风速较小,而正午前后的风速较大。第1d的风速日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4个测点风速日变化曲线
结合图3可知,在上午8:00的4个测点的风速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风速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结合风的形成原理,下垫面在受到太阳辐射后开始升温,地面空气受热后开始上升,而上层冷空气则开始下降,由此形成循环流动,产生了风[4]。同样是有遮荫的情况,广场吸热更多、升温明显,因此风速也要高于草坪。
3.4 广场与草坪的人体舒适度对比
结合上文给出的公式(1),以及表1给出的体感温度与暑热指数、人体感受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出试验地4个测点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感温度,见图4。
图4 4个测点不同时刻的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在18.0℃~23.4℃会让人感到舒适。如图4可知,无遮荫广场的8:00~10:00、无遮荫草坪的8:00~12:00 和15:00~18:00、遮荫广场的9:00~18:00、遮荫草坪的10:00~18:00,均使人体感觉舒适。综合看,遮荫广场内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遮荫草坪和无遮荫草坪,最后是无遮荫广场。
4 结果与讨论
遮荫环境和下垫面性质都会对公园微气候产生影响,并且前者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中,遮荫的广场和草坪对公园广场微气候的改善效果显著。即便是在炎热夏季的白天,也可以让市民感到舒适,是夏季白天市民到公园广场游玩的最佳选择。而无遮荫的广场和草坪,在正午前后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低,身处这种环境会让人体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