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及完善措施
2022-08-26白正伟
白正伟
(甘肃省积石山县自然资源局林草事业发展中心,甘肃 积石山 731799)
当前森林资源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关键期,如果仍采用固定的管理方法,难以获取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效果,甚至会造成资源恶化的情况。因此,应积极完善森林抚育管理原则,加强森林抚育管理,促进林业资源的整体发展。
1 森林抚育管理基本原则
首先,应遵循相对集中原则。在安排森林抚育管理的任务时,应当优先选择集中连片法,掌握森林的实际规模,按照相对应的方法进行抚育管理,使得管理设计、抚育施工、管理检验能够实现有效结合,实现对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其次,遵循公开性原则。不同林区的规划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确保森林抚育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应当合理安排森林抚育管理任务,使得各项抚育管理信息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的监督。最后,落实保护优先的科学管理原则。森林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抚育管理工作务必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使用,增强森林保护效果,使得森林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维护,进而为森林资源的进一步扩充提供有利条件。
2 森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系统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森林抚育管理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进而导致许多林区存在着森林密度以及森林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随着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改善森林密度。同时抚育管理,也能够有效降低森林灾害的发生概率。在此之前,我国森林常常出现各类自然灾害,而这些灾害发生因素主要是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显著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降低经济损失,减少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维护生态环境。
3 森林抚育管理现状
就当前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现状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服务与管理思维。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的支持,许多地区在开展抚育管理工作时,并没有按照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标准逐步落实,进而出现管理拖沓的情况,森林生态系统无法实现全面管理与维护,甚至管理效果不断降低,这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相背离,并不利于森林系统的稳定发展。当前森林抚育管理应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尤其是在植被的养护上,并没有采用科学的技术,进而无法构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只能依靠人工来提高其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压力,缺乏面对自然因素的持续动力,可见森林抚育管理工作仍需不断完善。另外,在抚育间伐阶段需要涉及较多的工作量,而林区的交通不够便利,使其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上升,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除此之外,除了基本管理费用以外,生产费用数目不菲。虽然当下农民特产税已经不再征收,但木材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以及各项管理费用,也占据了木材收入的1/3。此种投资方式难以获得明显的利润,导致其经济效益较低,抚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4 森林抚育管理基本工作内容
4.1 人工修枝
人工修枝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抚育管理内容,分别为时间及高度。修剪时间则是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及生长模式进行确定,比如落叶松的修剪时间应当在10~15年,待树木下部枝条逐步衰退时,则可选择在秋冬季节定期完成修枝,每5年为一个间隔期。在确定人工修枝时间时,应结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展开,在合理时间内修剪,进而减少病虫害发生,也能够降低对植株的损坏。而修剪高度则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确定,比如处于幼龄阶段的树木,修剪高度应当在总高度的30%以内,而在中龄阶段的树木修剪高度,则应在总高度的50%以内。对修剪高度有效控制,能够增强树木材质。
4.2 林地清理
适当清理林区密度高的地区。如果森林密度过高,很容易导致树木养分不足,进而影响生长,也容易引发火灾等自然灾害,因此,林业部门应通过清理林地,控制风险发生概率。同时积极清理已经枯萎或感染病虫害的林木。
5 森林抚育管理工作措施
5.1 加强林区质量管理
当前森林抚育管理工作应围绕着科学技术展开,以此来加强林区质量管理,获取良好的抚育管理效果。质量管理工作是林区抚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加强思想认知,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森林抚育管理方案能够实现对林区资源的有效维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应积极落实巡视工作,如若发现相关质量问题,及时上报,并检查林区的采伐强度、树种保留程度及郁闭度,任何一项管理指标出现差错后都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调整管理方案。而对于不合格的抚育管理工作应责令整改,对于采伐强度超标以及未及时清理采伐物的现象加大惩罚力度,以此来提高森林抚育管理效果,保障森林抚育管理工作质量。而在选择森林树种时,应优先选择易成活、抵抗力强的树种,从而提高最终成活率,扩大林区覆盖面积。
5.2 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
在抚育生态公益林时,应在不破坏原本森林植被系统的情况下完成,而在抚育管理过程中,也应结合群落的复杂结构,设计管理方案,提高生态防护功能。比如在北方地区抚育生态公益林时,会进行阔叶化改造,尽可能地恢复森林系统生态功能。而工作人员在开展阔叶化改造时,首先应抚育改造林木,通过对当地林区的实地勘察,对具备阔叶林生长条件的荒地采取封育改造,同时保留此地区的原有阔叶树种,并完成割灌与除荫作业,使得林地的应用价值能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应针对郁闭度在0.5以内的针叶纯林开展相应的补植改造作业,并在空缺位置完成阔叶树种补植,最终密度应当在65%以上,使得补植后的区域能够形成针阔混交林。
公益林抚育目标郁闭度应在0.8以上,且受光困难与病腐木超过10%的林区,而在具体抚育管理过程中,则应当遵循主次原则,使得每一林层都能够接收到完整的光照,林冠能够形成梯级郁闭。工作人员应伐除病害木,控制好疏伐程度。针对超过25度的坡度地区,应及时清除周围杂草及病害木,从而有效提高林区卫生水平,为林木生长创设良好环境。由于林区内富含大量的风景林木,那么,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积极遵循森林美学原则,适当开展景观伐木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维护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结合阔叶松林的结构特点,选择老龄树木,进而防止森林出现破碎化的情况,也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5.3 合理运用绩效监测
森林抚育工作应当在技术的支持下逐步进行,不可局限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否则难以提高抚育管理效果。在林业抚育管理工作中,也应积极使用新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抚育方法,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条件确定相应的经营模式,形成操作性更强的森林抚育管理体系。同时,也应加大抚育生态公益林的力度,优先抚育管理物种单一、密度过大以及生态系统不稳定的林分。结合森林抚育管理工作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森林分布情况及管理类型,设立森林抚育监测样地。针对森林抚育管理工作情况,做好监督评估工作。定期监测森林的生长状态以及各项影响因素。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选择与新时期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相符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