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三原则续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2-11-07包小兰

新农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安定区全区造林

王 斌,包小兰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岩山林场,甘肃 定西 743000)

2000年以来,安定区(原定西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他们坚持以建设“全国林业生态大县”为目标,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安定区坚持精准施策,致力补短板强弱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又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区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全覆盖实施了城区四山绿化、乡镇面山绿化、通道道路绿化和面山绿化、美丽乡村、森林小镇以及全民义务植树等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林地面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1 尊重生态优先,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1.1 造林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该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林草资源管护为重点,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林草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使林草各项工作得到较大发展。1999年底,全县累计完成了1978年以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66.51万亩、1998年以来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面积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6.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8%,树种以杨树、柳树、榆树、杏树、柠条、红柳等,南部乡镇以杨树为主,北部乡镇以柠条为主,南部乡镇水川区农户种植以梨为主的经济林,全县林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地发挥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解决燃料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5.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0.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98%,树种以侧柏、油松、云杉、刺槐、山杏、山毛桃、柠条、沙棘、红柳为主,适当配置香花槐、榆叶梅、金叶榆、紫叶稠李等彩化树种,林内套种经济作物,使全区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林分质量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还达到绿化、香化、美化的景观效应。

1.2 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他们立足定西实际,仍按照“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思路和“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指导思想,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使农业农村条件得到明显提升。到2000年底,全区梯田面积累计达到136.5万亩,农村人均3.5亩;农电建设、农村道路、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加强。同时,充分利用坡面、路面、沟道等各种集流场积蓄雨水,借助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投放太阳灶120台、铡草机170台、割草机40台、粉碎机5台,修建沼气池30座、人畜饮水工程2处。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共有效解决了22.92万人和29.3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建设农村供水管网320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263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819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87万户,敷设光缆4700 公里,农村群众全部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动力电、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宽带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1.3 林果产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安定区立足本地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综合发展,走兴林致富之路,全区已配套“121”庭院经济林24555户,23575亩;配套集雨节灌经济林1727亩,林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从2017年开始,在全区19个乡镇每年打造一个经济林百亩示范点,以社相对集中,以户连片,逐年营造,初具成效。如内官文丰、凤翔李家岔和石坪、鲁家沟太平、青岚上坪、团结金华等,已初步形成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的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营造经济林13.06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3431.12万元。目前涌现出了凤翔镇李家岔村的王旭东、团结镇金华村的崔曦方等一大批优质经济林果大户,通过矮化密植树种发展高效经济林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起到了显著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1.4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5亿元,第二产业2.55亿元,第三产业3.52亿元。家电(电视、洗衣机、冰箱)、代步工具(摩托车)、运输工具(农用三轮车)已进入普通农家,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变化。近5年来,安定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体干部群众始终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完成生产总值116.5亿元,是2015年的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598元和 9368元,均为2015年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二五”时期的3.5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5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安定区大力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打造了定西城区南山的福州生态林和东山的青岛生态林等精品林业生态工程,使全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分别达到17.98%和80.4%。一是充分发挥森林的沃土作用,在退耕还林林下覆盖玉米秸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别是立地条件较差、无法栽植树木的陡峭地,宜撒播宽叶雀稗促进自我修复,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草、地表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降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本。二是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恢复自然(立地条件、气候、水文等)生产力。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覆盖率、调节森林蒸发量,培育地方特色的森林群落结构,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增加植物的保水率,尽快形成区域小气候,恢复自然生产力,为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基础条件。

2 依靠科技支撑,夯实林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规划设计是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前提。近年来,全区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先规划后设计、高起点高标准”的思路,采用针阔混交、乔灌草草合理搭配、林内套种大豆、胡麻、药材等模式,运用丰产坑栽培、机械化整地、裸根蘸泥浆等造林技术,争取每年完成造林任务8万亩,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的原则,分区域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在北部乡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人工造林工程;南部乡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项目;中部乡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天保内外公益林管护结余资金项目以及退耕还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造林项目。通道沿线及中心城镇重点实施青岛生态林等高标准高投入项目,达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综合治理的效果。

2.1 构筑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工程质量

总结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和推广多种技术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在技术把关上,区上成立由林草部门总负责的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技术工作,种苗调剂、工程质量把关,以及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在实施模式上,重点采用乔灌草搭配的方式,推广集流坑内栽植乔木,地埂及坑边灌木锁边,坡面种草的乔灌草混交造林模式。在技术措施上,应用抗旱机械化整地、施肥、涂干等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2 建立健全工程保障体制,严把各道关口

一是苗木关。抓好种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营场圃育苗和全区1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以及个别大户的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合作社(公司)至少20亩的育苗基地。同时,严格落实种苗检验检疫,严把品种关、质量关、检疫关,严禁弱苗、病苗、死苗上山造林。尤其要做好油松、樟子松和杏树的鼠害防治,做好种源检疫工作,特别是引种树种的种苗检疫,防止病虫害传入。二是整地关。严格按设计和合同要求进行整地,整地要做到不留死角,整齐一致,鱼鳞坑整地规格一般为100厘米×80厘米(长径和短径),坡面15度,品字型排列;反坡台整地宽度120厘米,每5米留一30厘米拦水档,反坡度15度。三是栽植关。起苗时裸根苗根部须浸沾泥浆(黏稠状),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止苗木脱水;阔叶树要修根和截干,针叶树要注意适当修枝、截口整齐无开裂,截口涂上愈合剂,以防止树体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分叉、无顶梢(折断)、病虫害等不合格苗木不起苗。栽植时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一扶正,一埋是指将树苗放入植穴中央,将表土碾碎、回填,覆盖树根;一提苗是往上提一下树苗,使树苗根系舒展;一踩是用脚将覆土踩实;二埋是回填表土,至地面平齐;二踩是再次踩紧;三埋是最后再在植树穴表面覆盖一层松土;一扶正是在最后一次覆土,歪斜树要扶正。四是浇水关。在苗木栽植后一般采取点浇方式及时进行浇水,每穴浇水量乔木不少于50公斤,灌木不少于30公斤,一般浇水后半天进行覆土,覆土厚度为10厘米。五是抚育管护。对诸如福州生态林、青岛生态林等造林标准高,投资大的项目,造林后连续养护抚育3年,包括锄草、浇水、扩穴、培土、施肥,一般在每年的4~5月进行补植、浇水、扩穴施肥,6~7月进行第二次锄草、浇水。

2.3 坚持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护

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是当前林草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保护好林草资源,认真解决边造林,边破坏的问题,坚决杜绝少批多占、边建边批的现象,尽量减少对林分质量较高的林地的审批占用。在全区林长制推行后,必须将造林管护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多措并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额控制,宁可不用少用林木采伐限额,决不能超限额审批,切实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二是加大林木资源管护力度。充分发挥林政资源管理、水保监察科等执法单位职能作用,加大打击毁林行为的力度,并委托各乡镇一定权限内的行政执法职能。同时,加强全区2178名生态护林员和公益林护林员的管理工作。

2.4 严格执行政策,强化检查验收

国家下达该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中国农业银行万亩员工林、金华林、福州林、青岛林等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项目以及省上下达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生态公益林管护结余资金项目等,都属于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属于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和专款专用资金项目,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造林标准高、验收严格,做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自觉接受行政、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3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

“十三五”时期,安定区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致力脱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小康安定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新增造林绿化40万亩,提升改造城区面山绿化3.8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750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30.6平方公里。“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安定区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整体生态功能脆弱,基础条件薄弱,林地经营方式单一,安全保障能力不强,整体效益不显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林业工作缺乏体制和经费保障,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因此,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严守红线,开展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永续利用、资源高效使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5%以上,走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兴林富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建设目标,以鲜明导向呵护绿水青山,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成为群众行动自觉,为加速推进安定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安定区全区造林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