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歌曲创作中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以舒伯特的创作为例

2022-08-26

戏剧之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菩提树号角舒伯特

徐 蔚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一、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关系

艺术歌曲是欧洲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其实质是为室内音乐会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传统上,艺术歌曲是为诗歌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依据歌词的含义配合歌词而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曲调表现力强,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其中,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并与演唱共同构成同一个音乐曲调织体,反映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的高雅艺术境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

提到艺术歌曲,我们一定会思考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都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打动我们的究竟是歌曲本身的旋律还是歌词呢?可能大部分人是因为歌词而产生共情,因为歌词可以精准地勾勒我们的回忆,让人产生共鸣,通过歌词,我们会想起自己经历过的种种。相较之下,音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比较抽象,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很难用文字来表述。比如,在标题音乐产生之前,我们听那些非标题性交响乐,其实很难准确领会作曲家赋予音乐的原本意义。所以,自古以来,美学家和哲学家们就认为,音乐是不具有语义性的,它只能用来表达情感的形式,而并非情感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听一首纯音乐的时候,往往只能听出它们所烘托的情绪、氛围,而无法比较具体地清楚其讲述的内容。

在启蒙思想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在于,音乐是快乐的一个来源。换个说法就是,音乐只涉及情绪,仅用以渲染氛围,就像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的“一种抽象装饰的器乐音乐,并不关系到理性,它并不具有理性、道德或者教育的内容,而只是影响人们的感受。这也是哲学家们不把音乐放到艺术形式中较高地位的原因。”这导致了,在历史中,大多数音乐都只能为其他东西服务,比如说依附在歌词之下,把音乐带入歌词情境,或者成为戏剧、舞蹈、电影甚至游戏的配乐。然而,这并不代表,相较其他艺术音乐就总是次等的。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美学家提出这样的观点:“音乐当然具有非语义性的内容,它不能带给我们以指向性的感受,但是,这个特点可以把音乐提升到比任何艺术更加高远的程度上——音乐不必要表达任何普通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它可以达到比现实更加深刻的层次,超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19 世纪德国美学家叔本华在他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一个观点:“比起其他种类的艺术,不管是文字、绘画,还是戏剧,音乐都非常与众不同,音乐直接来自人的意志,而其他种类的艺术则来自外在的表象”。换句话说,音乐是最能够具象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而这些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是歌词无法表达的。所以,在一个好的作曲家笔下,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内涵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其所服务的对象。

二、音乐与歌词在《菩提树》中的体现

下面以19 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歌曲创作者弗朗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菩提树》为例,分析他是如何为诗词谱曲,用音乐描绘歌词中的意境,甚至表达出歌词无法表达的情感的,他让音乐不再是抽象的氛围,而是深刻的表情。《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作品。《冬之旅》原本是德国文学家威廉·缪勒在19 世纪20 年代所创作的诗集,诗人用24 首诗歌来叙述一个诗人失恋后在寒冬中踏上孤独旅程的心境,而舒伯特借用威廉·缪勒的诗集谱写成大型声乐套曲,借用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的形象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作曲家想要避开这浮华的乱世,寻找内心深处的安宁的渴望。其中,《菩提树》这首歌是整个套曲中少数带有一丝“希望”的歌曲——诗人行经城门边的井口,看到种在这里的菩提树,勾起了内心深处的许多回忆。曲子由明亮的大调开始,把整部冬之旅的绝望心情一扫而空,但这些“希望”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也许可能并不如我们表面听到的那么美好。

要分析这首歌曲,我们首先要了解其中的两个动机——“风”动机与“号角”动机。(如下图)

在音乐中,“动机”可粗略地解释为一小段具有某种特色的音型,从而表达某种固定的情绪或含义。在《菩提树》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连续跳跃的三连音描绘风穿过树林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形成了“风”动机(如图一);第二个是号角动机——上面是自然音阶,下面是分解和弦的合作合奏(如图二);号角动机在西方音乐中是有特殊意义的:古时候,贵族在森林中打仗时,通常会吹奏号角与远方的同伴传递讯息,久而久之,号角的声音在西方人心中成了一种特殊符号,代表着森林、大自然,也象征着更抽象的意义——来自远方的声音。舒伯特巧妙地运用这两个动机,诉说了菩提树下的故事。

图一

图二

菩提树共有三段歌词,诗中首次提到风是在最后的第三段歌词“寒风无情吹落头上帽子,但我仍坚定向前”。但在音乐中,舒伯特却有意在之前就为“风”作了铺垫。他安排风动机出现在每个段落之前的钢琴前奏中,似乎要借由它来表达什么;第一次的前奏以大调开始,既温暖又轻柔,巧妙地呼应了第一段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在这里,诗人似乎想起了菩提树下的美好回忆。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风动机很可能不是现实中冬天的寒风,而是来自遥远的回忆中夏天温暖的和风。继而,号角动机紧接着出现,象征着现实与回忆之间时空距离的遥远。

第二次的前奏中,风的动机转到了e 小调上,小调清冷的氛围隐隐出现——诗人似乎从甜美又遥远的回忆中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应该继续旅程。但菩提树仍召唤着他,要他留在这里得到永远的平静。突然间,第三次的风猛烈袭来,作者用清冷的小调加凶猛的降六级和弦来烘托寒风的猛烈无情,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呼应上面“凛冽的寒风将诗人的帽子吹落”的歌词。舒伯特甚至还将第三段歌词前移,使前奏与歌词一起进行,将歌曲烘托至高潮部分。寒风肆虐之后,大地回归平静,这时,神秘的号角声再度响起,来到歌词的最后一段:诗人并未回头捡起被寒风吹落的帽子,而是坚定地继续他的冬之旅程。诗人选择把美好的回忆留在遥远的过往,这也就呼应了第二次号角声的寓意。作者巧妙地在歌词之前安排第二次号角动机,实际上是为作者最终的选择埋下伏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舒伯特的伟大之处,诗中虽然只出现了一次风的行为,但舒伯特巧妙地利用了它的三次重复,刻画了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两次号角声更是将对比强化,第一次描绘诗人由现实陷入回忆,第二次则是诗人抛下回忆回到现实。虽然这些安排都源于诗中的内容,但舒伯特却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比诗中文字更强烈的情感。

三、钢琴伴奏与诗歌意境的转换

当然,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的天才之处是一首简单的《菩提树》远远不能概括的。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渗透在他的每一首艺术歌曲之中,舒伯特艺术歌曲重视歌词、唱腔、旋律等不同要素的配合,通过这种有效融合来营造深刻的情感。所以,在他的钢琴伴奏中,非常重视艺术歌曲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借助钢琴丰富的音域和表现力来增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演唱者进行默契配合,展现艺术歌曲丰富的主题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内涵,如《小夜曲》中钢琴伴奏的处理。这首歌曲主要表达的是爱慕之情,所以,舒伯特在钢琴伴奏的创作中运用低音营造了深沉的情感,并在很多地方采取了和弦转换,把男女之间的缠绵悱恻的爱意以生动的情绪变化表达了出来,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舒伯特常常在伴奏中模拟诗歌所描写的形象,使诗歌形象更为鲜明,更具有对比的戏剧化色彩。音乐造型性是指用旋律对客观事物进行模仿或者象征,如生活中的鸟鸣、雨滴、风吼、奔马等,使音乐旋律具有形象化的表现力。

例如,在《鳟鱼》中,舒伯特就用伴奏音型成功地刻画了活泼可爱、在水中嬉戏玩闹的小鳟鱼的形象。又如,在叙事曲《魔王》中,舒伯特一开始就运用g 小调主音八度音程同音反复三连音节奏来模仿疾驰的马蹄声,左手配以上行级进的三连音,右手配以跳动下行分解和和弦的连接,模仿寒风凛冽的呼啸声。这两个伴奏元素的配合瞬间把人带入那个风雨交加、策马飞奔的夜晚,为故事的叙述烘托了紧张、恐怖的氛围;魔王的音乐出现的时候,伴奏音型出现了变化,右手的同音反复的震音变为轻盈的、舞蹈式的分解和弦,左手的疾风骤雨变成跳跃性的八度。舒伯特用伴奏音乐形象的转变刻画了一个狡诈、阴险,用各种甜美假象诱骗小孩子的死神形象。《魔王》全曲出现了儿子的三次惊呼,作者在创作时用一次比一次高的二度音程模拟儿子紧张的、求救的语气,象征儿子的恐惧在升级,也象征着儿子一步步接近死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巧妙结合,它是以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艺术歌曲中,诗歌意境与音乐形象密不可分,歌曲中的词能使歌曲的曲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感受更直接、更具体、更明确。歌曲中的曲能使歌词所要展示的意义、思想与音乐内容、音乐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更深入、更丰富,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菩提树号角舒伯特
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
吹响王之号角
时代之音,国之号角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号角响起,准备出发!
菩提树下的静谧时光
菩提树下
“中纺传媒”吹响进军海外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