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教育生态

2022-08-26本刊综合

记者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培训作业改革

“双减”政策出台已一年。家长们终于从补课竞赛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孩子们的作业和课外培训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培训市场也虚火降温,野蛮生长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基础教育随之驶入改革深水区。

从2019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到去年“双减”政策的推出落地,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布局。

一年来,这场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校内校外教育体系的全面重构,教育生态得到了初步改善。这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一场全社会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教育内卷”催生变革

长久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突出,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规违法教育行为大行其道。

中小学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科目,大量增加学生上课、作业、考试,学生课业总量、学习时长和考试难度长期居高不下。

基础教育生态失衡是问题积累的过程,而校外培训是推动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外因。

受利益驱动,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纷纷自研“课程”、教学材料、考试评价体系,实施“超前教育”“超标教育”,校外培训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五花八门的补习班榨干了孩子的时间,掏空了家长的钱包,也让本该是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被削弱。

资本逐利的属性让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扩张,并反过来向家长贩卖教育焦虑,加剧了“教育内卷”;其另造教育体系,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也侵蚀了教育的公益属性,更破坏了基础教育生态。

在校内课堂、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生付出了加倍的时间和精力,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学习生活也日趋单调,引发了各种身心健康问题。教育部在介绍相关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情况时指出,从2018年到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从53.6%下降为50.2%,到2020年底的时候,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又上升为52.7%。《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则达到10%。

“教育内卷”也裹挟着家长不断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中,每个家庭在教育上的精力和支出都在不断加码,引发了“剧场效应”,“鸡娃”“海淀妈妈”这样的教育畸形产物层出不穷。教育层面过重的压力甚至一度传导到生育、养育环节,对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国之大计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长和孩子在教育这件事上负担越来越重,但实质上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2018年,PISA吸引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学生,中国学生成为佼佼者——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大核心科目中,取得了555、591和590的优异成绩,代表了参与测试者的最高水平,继2009、2012年后,总分重返第一。

但PISA报告中提到,中国学生的总体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较重,但学习效率不高——上述提到的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57小时/周,按照学习时间长短排序,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2位,参测国的平均值为44小时/周。同时,整体幸福感偏低,排名倒数第八。可见,我们的学生学得“不轻松、不容易”。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中国孩子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很多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拼命学习,进入大学却迅速“躺平”。原因就在于,中小学阶段的过度学习已透支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毫不夸张地说,“双减”之前的中小学更像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乃至学生,更多的是对考试成绩的角逐和竞争。相反,人文情怀的熏陶以及培养学生对理想、信仰和情操的追求经常被忽视。

那些被学习填满时间的孩子,没有机会探索世界、拓展视野、发展兴趣,没有时间与同龄人相处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甚至没有时间学习安顿自己的烦恼、委屈、挫折等情绪。

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倾注所有,寄希望于孩子有美好的未来时,很多孩子却逐渐失去了学习与成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遑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了。

“双减”重塑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直指“教育内卷”。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照中央确定的各种负担“一年有效减轻”的工作目标,这一年“双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

“双减”落地一年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大幅压减,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大幅减轻。此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课堂教学改革受到高度重视。在“双减”改革背景下,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压力增大,74.2%的教师认为“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各地中小学主动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七成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强了,重视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分组学习,能讲清重点难点,等等;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学生满意教师的课程教学进度,认为“老师上课节奏正常,很轻松就能跟上节奏”。

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开展课后服务,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据教育部通报,全国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体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但在看到教育面貌发生积极变化、“双减”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双减”改革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和挑战。

从这一年“双减”政策的推进实践来看,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学校教育要增效;二是要加强教育评价、人才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双减”之后,学生回归校园,对学校最大的考验是什么?自然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双减”之后,要“提质增效”的学校,将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必须从国家课程、课后服务、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等多角度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供给结构、内容结构。这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比如课堂教学。“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面临着一场育人方式的变革,学校不能再追求教师在课内的“教足教好”,而是要追求学生在校园内如何能“学足学好”,同时还要让有着各种需求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在后续改革中,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要穿越班级、年级的界限,甚至是穿越学科的界限时,学校必须对教育教学进行重新的规划,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对学校管理、教学管理进行重构。

比如课后服务。当下很多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但质量参差不齐。实际上,课后服务不应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单纯地增加一个看管的时间段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而是要将其作为整个校内教育供给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看待。因此必须要提高课后服务的适切性和针对性,与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和整体设计。

比如作业设计。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作业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演算、抄抄写写,而是学校教研的一部分。但当下这个环节依然是薄弱环节。上述《报告》也指出,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和“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有专家表示,要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除了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外,还要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的转向培训,并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提升教师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

“双减”针对学校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设计,意在转变“唯成绩”的考试评价为“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将孩子的培养方式由淘汰式升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方式成才的模式,以消除横向比较带来的恶性竞争,构建长期的、纵向的内差异评价体系,让家长和社会将目光聚焦到孩子自身的成长上。

学校正在行动,一些家长却还在摇摆。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减负感受复杂,既喜且忧,喜的是学业负担确实减轻了,忧的更多是“双减”之后,中小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及目标并没有根本改变。伴随着家长的焦虑,一些隐形变异的培训班也正在暗中生长。教育部将治理隐形变异校外培训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全国各地共发现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2200多项。

其实,大多数家长是赞同“双减”的,据上述《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赞同“双减”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不少声音在期盼“双减”下一步能深化到“指挥棒”改革。

其实从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对考试、评价、招生等教育领域的关口环节进行改革。

恢复高考制度45年来,改革一直在进行。今年,新高考改革已推进实施8周年,第五批八省份也开启了新高考改革。从传统考六科,到“3+文综/理综”,再到“3+3”“3+1+2”;从过去的平行志愿模式,到逐步取消本科分批次录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探索“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可以看出,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在通过增加选择性、增加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来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职校生止步于专科教育的“天花板”逐渐被打破,职教高考将成为职业本科的招生主渠道,职校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享有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平等的权利。这意味着,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成才标准,孩子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式成才。

“双减”是始于教育但不止于教育的一场观念变革。教育生态的重塑依托的不仅是改变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的教育观念,更要改变全社会的成功成才观念。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曾经写过一首诗: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方式倾听、惊奇和热爱……

这世间有一百种儿童,我们就应给予一百种世界供他们去探索、创造和梦想。让我们创造这样的世界。

猜你喜欢

培训作业改革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作业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