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破困境逆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022-08-26王亚晶明文

记者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经济

文 王亚晶 明文

最近一段时间,在互联网及各大论坛上,有部分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形势呈悲观态度,这种负面情绪也影响到了许多人。其实说到未来经济,要看趋势,而不是凭空猜测、制造恐慌。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提及中国宏观经济时总会说一句话——“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趋势不变”。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但这其实是一句非常精准的描述。简单来说,经济大循环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端,一个是消费端。从消费趋势来看,目前中国消费增长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拐点,依然保持着稳定向上的趋势。但从供给趋势上看,我国面临高端产业不足、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总体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所以,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供给侧改革上发力,比如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产业升级;搞“三去一补”供给侧改革,强制出清过剩产能;搞经济内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总结来说就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然而,众所周知转型是有阵痛的。近年来,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等几大行业的转型升级叠加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很多普通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以至于让有些人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感到悲观。可是,我们要相信,目前的困难也只是转型的阵痛而已,中国经济前景与趋势还远未到悲观的时候。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了一些重大利好政策,这意味着经济快速回升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正在迎面而来。而我们普通人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要想冲破困境逆袭,便需要保持乐观、抓住机遇,相信国家的考量和自己的力量。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01行程卡“摘星”:一石激起千层浪

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新的防控方案显示: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此外,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疫情监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也都有相应的调整。从整体方向上来看,新的防控方案释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疫情防控力度正在逐步放宽。

对此,国家卫健委解释到,“对防控方案进行修订,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近一个月来,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为优化调整防控方案创造了窗口期;其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流行病株,其潜伏期短、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最后,根据前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并结合各地的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上海、吉林等地大规模处理疫情的经验教训,对防控方案进行了修订。这充分说明,经过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并不意味着对疫情完全放松,只是依据疫情形势作出的科学调整。

此外,除了调整防控方案外,卫健委还特别在6月28日这天开通了针对“九不准”现象的留言板,鼓励公众举报“层层加码”现象以及违反新版防疫方案的地方防疫措施。这些举措无一不让笼罩在疫情阴霾中憋闷了许久的人们缓了一口气,就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信息时,6月29日,又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公布了,工信部发文称,即日起将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从本质上说,行程卡“摘星”只是精准防控强化升级的第一步,其背后还蕴含着疫情防控思路转变的另一种可能性。

为什么要“加星”?行程卡诞生于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记录行程。行程卡的“星号”标记,表示智能手机用户在14天内,到访过当时存在中风险或高风险地区的某个城市,给存在中高风险区域的城市的所有市民都“赋星”,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有感染风险的人纳入到防控视野里。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早期,行程卡标星可谓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有效阻止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那为什么要“摘星”?如今我们划分中高风险区域时,已经可以精准到一条街甚至一栋楼,而“星号”涉及的最小单位是市,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城市里有一个地方在14天内出现了确诊病例,或者出现了聚集性传播,那么整座城市的人和经济都会受到影响,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此外,行程卡上注明,有星只能证明所在城市有中高风险区,不能证明这个人去了中高风险区,但是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地区“一刀切”,直接将行程卡有“星号”的人拒之门外,甚至不能乘坐公共交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随着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核酸常态化的不断完善,对于中高风险区的划分和防控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化,通信行程卡标星的提示作用,在新防控策略的具体实施中难以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行程卡“摘星”已经势在必行。

疫情困扰人们太久了,两天连续两个疫情防控方面的重大调整瞬间提振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事实也证明,这些利好消息,几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半小时后,平台机票搜索量在30分钟内上升60%,酒店搜索量翻番,火车票搜索量上涨1.5倍。截至6月29日17点,平台机票搜索量增超2倍,全国机票预订量比28日同时段增长近3成,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峰。利好消息也刺激了餐饮、旅游板块的大涨。6月29日,疫后复苏题材股强势爆发,截至6月30日收盘,餐饮和旅游板块涨幅领先,其中餐饮板块涨幅达到7.93%,旅游综合涨幅达6.23%。

希望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大概是目前我们每一个人最期待的事了。而国家一旦在这方面释放出利好消息,相信经济也会迅速做出趋好反应,投资者信心也会很快恢复。

02互联网“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

如果对中国经济形势有持续关注就不难发现,最近几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重点都将放在转型上,而在转型期内,我们的经济增量概括来说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部分: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工业化以及数字经济。

在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工业化方面,自疫情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是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产业升级态势并没有改变,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产业转型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第三产业也在朝着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方向迈进,目前,在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已经初见成效。

在数字经济方面,依托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是全面提升劳动与生产效率的利器。在即将迎来的第三代互联网时代,沉浸式体验将为消费端创造更多移动智能终端无法比拟的体验,同样也将带动过去无法想象的消费增量。对此,国家对互联网行业也十分重视,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制定了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目标。

然而,事实上,我国的互联网行业颓势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流量见顶、获客成本上升、美联储加息等主观因素外,国家反垄断政策也是一大原因。我们都知道,我国互联网企业在诞生之初便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从而获得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因此诞生了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巨头”,几乎各个行业都被他们渗透,由此造成了野蛮扩张和运营不规范等问题。2020年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随后,一系列互联网强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及推行。2021年,阿里巴巴和美团等互联网公司都收到了大额罚单,其中阿里巴巴的罚款高达180亿元。

可以说,经历了2021年的强监管之年,互联网颓势在今年年初达到了顶点,几乎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市值都在大幅度缩水。2016年,世界前十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了四席,可到了2021年已经没有了中国公司的身影。而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苹果、亚马逊、微软这些科技公司却在全速前进。尤其是苹果,两年前,苹果市值为12381亿美元,相当于阿里、腾讯、美团、京东和拼多多的总和;两年后,苹果市值实现了翻番,达到了26581亿美元,比中国54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加起来还多。

市值是市场信心的直接反馈。中国概念股市值大幅缩水,只能说明包括外资、内资在内的投资者,已经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心危机。然而庆幸的是,颓势没有继续。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会议提出“要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5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也强调,“支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融资”。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高层密集发声和利好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互联网正在“回暖”。

政策利好很快体现在股价上,5月26日以来,阿里股价反弹逾30%,腾讯也上涨了17.2%。B站也从5月低位一度上涨了60%。同时,回暖的信号还来自于多个方面:60款游戏版号的重新发放、互联网企业融资成功率上升、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口号提出,种种迹象都提振了市场对于互联网未来业绩修复的预期和信心。众所周知,去年滴滴违规强行赴美上市,之后接受国家审查、被下架,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震荡”,如今历时近一年,一系列利好互联网行业的政策的发布,将会再次“震荡”中国互联网行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是往好的方向“荡”。

被誉为“投资者圣经”的《证券分析》的扉页上印着古罗马诗人的一句名言: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可能黯然失色。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如今已无法再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或者万亿市值的奇迹,但这些本质上都是不健康的市场催生出来的泡沫,而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中国互联网企业或许才算得上真正成熟起来。但只要市场愿意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关注互联网公司的长线价值,那么互联网公司也一定会给予市场丰厚的回报。毕竟他们拥有一个十几亿人的广阔市场以及固定的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群,这都是他们能长远成功的保障。

03大市场“提气”:沉舟侧畔千帆过

众所周知,今年3月以来,受到新一轮疫情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外需疲软,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经济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在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上持续加码。从4月底开始,央行一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4月2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再多降0.2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央行累计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1月份,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10个和5个基点;5月份,5年期以上LPR下行15个基点,从4.6%降到4.45%,并确定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不低于LPR减20个基点,即最低可调整到4.25%,创下了历史最大降幅。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串数字的深层含义,通俗点说就是,央行现在提供了更多便宜的资金,企业可以以更低的利息贷款了,消费者也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去消费了。而且自2019年后,我国房贷利率不再与基准利率挂钩,而与LPR挂钩了,所以下调LPR,对于需要贷款的购房者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政策。然而,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下,即使货币政策再宽松,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据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909亿元,同比增长8161亿元,而社融和贷款数据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房市也没有想象得那样“热”起来。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的负债意愿在降低,也不愿意再加杠杆,手上有闲钱更考虑储蓄而不是消费了。内需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支撑,当居民的消费能力减弱,这不禁让一部分人对经济形势感到担忧。

为了提振市场信心,5月以来,央行先后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推出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额度等。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访时指出,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他还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这意味着,我们政策箱里的工具还很多,刺激的空间也足够大,并且完全有能力控制释放出的资金走向,用好释放出的资金。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刘煜对此指出,当前货币政策发力的方向是“宽货币+宽信用组合”,宽货币主要是流动性合理充裕,或略高的水平;宽信用主要是信贷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易纲行长的表态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仍要发力,可能采取降准、下调LPR等方式,具体的发力形式和节奏,可能还要观察之后的经济恢复情况。”他说,根据广发证券的预计,后续降准幅度可能仍为0.25个百分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实上,据6月份出炉的数据显示,在强力的利好经济政策刺激下,5月的金融数据表现足够“提气”。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了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月的金融数据也是一路高歌猛进。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增长6867亿元 ,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了改善。

这表明经济最糟的时刻已经过去,对此,央行的态度也出现了新变化。从7月4日—15日,央行连续进行30亿元逆回购操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释放出货币政策从格外宽松转向适度宽松、市场利率逐步回归政策利率的信号。近日连续开展30亿元逆回购操作,或指明后续货币政策从危机模式向常规模式切换。种种迹象表明,在科学的政策调控下,未来的中国经济市场会愈发生机盎然。

时间来到8月,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中国经济从被疫情拖到谷底,正在向上回升。这种回升,有自然回补的因素,有政策发力的结果,更是我们无数人,为了生活,满怀信心,千方百计。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提问时说道:“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始终在开放中壮大,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不能让它关上。”90年代我们能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然后在2001年之后一飞冲天;现在同样需要我们咬牙撑过这段经济转型周期,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心一意搞好自己的事,对外的开放不因外界影响而收缩,继续加大力度,对内的改革不因陷入困境而停滞,继续勇往直前,然后我们同样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加油,中国!加油,明天!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