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的高原上矗立起写作的高峰
——《听听这“山芋腔”》荐评

2022-08-25江苏姜有荣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2年7期
关键词:山芋乡音家乡

江苏 姜有荣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感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家乡人物(风物)的关注与认识,融入你对家乡文化的思考与情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的“根”在生活,只有扎根生活的土壤,才能“接地气”,使自己的作品枝繁叶茂,杂花生树。这里的生活,更多的是指作者投身的熟悉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生活,作者才会有真切的触感和痛感;作品只有给人以真切的触感和痛感,才能传递出作者心底的真气和热力,让读者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故而凡·高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

我们广大学生写作文也应该是“东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黑土味儿的,陕西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黄土味儿的,江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烟雨蒙蒙的”。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传递出广大学生对生活那份特有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其实,男生自有哥们誓言,女生也有闺蜜私语;走读生自有单独房间的惬意,住校生也有集体宿舍的欢笑;城市学生自能紧跟时尚的脚步,农村学生也能饱览乡野的风光……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每一段历程,都是创作的一个源泉;每一次历练,都是构思的一份素材。应该说,周犇博同学深谙其道。她之所以从“山芋腔”这一方言入手来写“家乡文化”,是因为她不仅对“山芋腔”的前世今生了然于心,而且对它倾注着深情,涌动着挚爱。小城故事也多,小城情意亦长。

当然,对熟悉的写作素材的调遣还需要深厚的艺术积淀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那么,“力”从何来呢?首届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高万祥说:“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文化中国的梦想。”广大中学生有必要“读写并举”,对名家的名篇名著悉心涵泳,在涵泳中感知手法,感受妙处,感悟文道。只有这样,我们对写作素材的驾驭才能游刃有余。

中学生进行艺术积淀有三个抓手:一是研习语文课本,这是“教学”;二是自习语文读本,这是“自学”;三是课外品读名著,这是“游学”。三管齐下,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能日益深厚,写作手法也会在历练中日臻圆熟。周犇博同学在文中就娴熟地运用了白描细描、烘托映衬等多种手法,从而将“山芋腔”这一有声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

“厚积薄发”,只有在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写作的高峰。

佳作展示

听听这“山芋腔”

江苏省阜宁中学凌飞文学社 周犇博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说起话来自然是各有风味。(“高视点”起笔,气派不凡。)

吴侬软语,南腔北调,都在其各自的区域里大放光芒。于我而言,深铭于心的自然是家乡的方言——“山芋腔”。

有人说,嘿,这名字可真奇怪,腔调怎么又与山芋搭上关系了呢?其实,这土味十足的叫法恰恰反映出其名字背后的深意。咱阜宁县原先是黄海之滨的大片盐场,拥有广阔的盐碱地。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自从黄河夺淮入海,大片泥沙覆盖了盐碱,河泥堆积出来的贫瘠之地,不适合长南稻北麦,可人们总要活下去啊,这便发现并引进了山芋这种作物。一人食之,一家食之,一年秋冬春三季食之,从山芋到山芋干,祖祖辈辈皆食之。淳朴的阜宁人民把自己的口音称为“山芋腔”,也是以此铭记上天的恩泽。(追根溯源,娓娓道来,透射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凸显出文化散文的特质。)

山芋山芋,填肚扛饿。山芋腔硬实而又厚重,清晰又有分量。有人嘲笑说:“吴侬软语吵架像唱歌,你们这唱歌像吵架!”(化用俚语,有生活气息。)这也是实话。可我认为乡音的调子是有其渊源的。上海话婉转温润,天津话干净利落,是各有其因的。居住在南北方分界线上的阜宁人一辈子本本分分,既不媚声娇语,也不咄咄逼人。(听话听音,更听出了意蕴。)

山芋山芋,香甜可口。山芋腔也许并不优美,可在我耳中是亲切动人的。夏天阳光铺满整个小镇,晚霞穿过指间,电驴挟着微风,掠过大街小巷。在橘黄色、玫瑰色、珊瑚色空气的笼罩之中,小贩们敲着车沿,吆喝着各自的商品。橘子、西瓜、桃子……微风正好,心情正好,一切正好。吆喝声每个小镇都有,可在我心里都比不上咱家乡的,因为它是“山芋腔”。在这里,人们吆喝着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一份牵挂,一份对家乡的念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我”的家乡情结。)

而今,商业化大潮来袭,大街小巷里的三轮车越来越少,吆喝声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隐去。穿梭于各大商场的名牌专区,听着售货员标准又有一丝疏离的普通话,我总会在心中轻轻学一下家乡贩子的吆腔:“苹果啦,正(zeng)宗羊寨(zai)苹果,不甜(ti)不要钱”……每当此时,心也难免会痛起来。(以普通话的疏离感来衬托乡音的亲切感,表现出“我”骨子里对乡音的眷念。)

留住乡音,所行之处皆为故乡;不是乡音,总觉得隔了一层什么。(情到深处,不抒不快。)

点 评

本文的亮点有二:一是化虚为实,具体可感。作者以方言“山芋腔”来承载、体现和传导家乡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它具体,飘荡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烟火气;它可感,总是让人“不思量,自难忘”,有人情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谈出了文化渊源,而且谈出了家乡味道,有深度、厚度,亦有其温度。二是既带科普性,又含文学性。作者在介绍“山芋腔”的由来和特点时,运用了日常用语、俚语、俗语,通俗易懂,科普味浓。而在描写对“山芋腔”的美好记忆时,有景,有物,有声,有色,有感,有情,拉开了一幅苏北小镇生活的风俗画,厚实而不乏灵动。

猜你喜欢

山芋乡音家乡
山芋飘香的春天
乡音永久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山芋飘香思绪浓
挖山芋
评古话今传乡音
山芋岁月
乡音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