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批评”
——疫情之下的是非之问
2022-08-25河北辛集中学曹保顺
河北辛集中学 曹保顺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全国各地不时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反映疫区糟糕情形和批评丑恶现象包括相关部门防控失职的话语、文章很多,有人认为,疫情发生时,应该少批评,少发牢骚;有人认为,只有批评甚至揭开黑幕、灰幕,才能求得真相,发现和纠正失误,引起足够的警醒和反思。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时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有争议时事材料构思写作。在构思时要围绕新冠疫情发生时是否该“批评”审题立意。可从要批评的角度议论,也可从少批评的角度分析。如从要批评的角度议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1)批评是为了获得真相。只有赞扬和掌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唯有批评疫情发生的丑恶现象,揭示疫情的严重性,才会让每个人都重视起来,战胜疫情。(2)批评是为了发现和纠正失误。如果疫情期间没有任何关于批评的文章,那么这个社会无疑是不健康的。这些批评让人们看见不足,更加清楚地认识形势,知道如何应对。(3)批评是为了引起警醒和反思。批评是一剂有利于修正人们行为的良药。批评可能使人不爽,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这也是批评的目的。(4)批评让社会不断进步。从我国的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来看,批评无疑是助力剂,这些批评警醒了政府,提高了国家解决紧急情况的能力。假如从要少批评的角度议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1)团结一心,才是重中之重,而不是一味地发牢骚。目前战‘疫’正处于冲刺时刻,发牢骚是无用的。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是我们尽快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2)有些措施实施后并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时间。对于冲在前方的战士们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鼓励。(3)人都不是机械人,难免有所疏漏。建议待疫情过后监察部门进行原因调查,弄清楚事情真相,不责备无心之失,也不能轻饶懈怠之人。总之,一切以应战疫情为优先选项,将其它事情暂且放下。(4)没有人愿意看到不幸发生,一味地指责和批判是不理智的。自怨自艾,做理想主义者,最后只能一事无成,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佳作展示
春日花开天青处
河北辛集中学587班 严梦泽
寒冬已尽,暖春袭来。春日花开天青处,娇艳的花朵盛开在淡青色的天空之下,迎着三分醉人春风和七分明丽暖阳尽情舒展鲜嫩的叶子。只有将缺点暴露在阳光下,让春日暖阳驱尽遮人眼的雾气,我们才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
春花灿灿,天青朗朗。黑暗中的花朵不会开得娇媚灿烂,寒气和黑暗压迫着它们,周身枝叶零零落落,一派衰败凄惨。疫情是一场落雪,压在它们本就不堪重负的枝条上。一篇文章,一则报道,让那些不作为的园丁暴露在阳光之下,给那些将要凋零败落的花朵带来一丝生机。天青朗朗,任何丑恶都不会藏多久,终会暴露在阳光之下,只不过疫情作为一个导火索,触发了这一切。个别官员不作为,一问三不知,如果国家这棵大树中有这样的蛀虫,树干迟早会被掏空。记者、媒体人就是啄木鸟,应将他们揪出来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的审判。疫情之下,天青朗朗,春花灿灿,为那些在前方抗战的白衣天使做好后援,不为他们添麻烦,不为他们抗击疫情增负担。
痛定思痛,适可而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这次疫情中痛定思痛,对国家的治理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的改进。如果世人不敢言语,那么这个国家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但批评和反思也应是适度的,一旦过度,就会使民众对于打好疫情阻击战失去信心。适度的疼痛可使人警醒,过度的疼痛会让人变得麻木。反映疫区糟糕的情形和批评丑恶现象要学会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变成娱乐的噱头,给我们的国家造成麻烦,让英雄的城市蒙尘。严冬终会过去,皓月长明,疫情终时,这人间仍是星河灿烂、水木清华。这山河依旧是天青朗朗,雪融草青。樱花将灿,暖风拂面,痛定思痛,适可而止。
破茧成蝶,涅槃重生。我相信我们国家此战一定成功,是因为她认识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化蝶必须经历作茧自缚的痛,涅槃无法逃避烈火焚身的苦,想要获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必须将那些不作为的害群之马驱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一个偌大的国家。国家想要强大只有经历苦痛,才能重获新生。批评多一些,为的是警醒自我;鼓励少一些,为的是不迷于途。过多的鼓励并不一定能减少人们的恐慌,因为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春天来了又去,那些长期生活在黑幕、灰幕之下的人应该接受春日的暖阳,当阳光再次洒在草地上,我们自由地呼吸,开心地欢聚,昔日落雪已消融。
春日花开天青处,再抬眸时,是非已定,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点 评
文章利用“春日花开天青处”作为文章立意,构思精巧,呼吁应该少一些鼓励,多一些批评,揭开黑幕、灰幕,让国人生活在春花烂漫处,沐浴春日暖阳。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行文过程注意思辨。另外文章联想丰富,语言富于文采,生动形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