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香过处是乡愁

2022-08-25李风玲

家长 2022年22期
关键词:麦收麦香麦粒

□李风玲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热热的南风里,老家的麦子熟了。空气里的麦香夹杂着乡愁,让我不禁记起了儿时的麦收往事。

那时的我刚刚读小学,学校里一到芒种前后便开始放麦假。我背着书包走进家门的时候,父亲正蹲在井台边磨镰刀。磨刀石弯弯的,那是岁月留给它的弧度。

父亲拉着碌碡去了场院,那里将是收麦的第二战场。我们在场院里铺上细土和麦糠,再洒上水,然后大人孩子一起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将场院压实。很多小伙伴蹦跳在场院里,收麦是一年之中的大事,整个村庄都忙得热火朝天。

天麻麻亮,全家人便都已经起床。简单的早饭过后,父亲和母亲一人操起了一把镰刀。

开镰了。父母站在地头,麦浪金黄,一望无际。右手持镰,左手揽麦,躬身弯腰的父亲母亲动作迅速而麻利。镰刀过处,一片片的麦子应声而倒,露出的麦茬整整齐齐。

我跟着父亲,姐姐跟着母亲。我们和爷爷一起为麦子打捆。随手操起一把刚刚割下的麦子,凭着感觉将其分成相对均匀的两股,然后握住麦穗,弯曲打结,将麦秸连接成长长的一根“麦绳”。再将其伸展放在露出麦茬的麦地里,抱上一捆刚割下的麦子。再将结好的麦绳打结拢起,便将麦子捆了个结结实实。以麦捆麦,这是庄稼人智慧的发明。

太阳升起来了。父亲母亲已经汗流浃背,但“刷刷”的割麦声并没有停。年迈的爷爷戴着斗笠,脖子上搭一块毛巾。长长的麦地在脚下铺展,一眼望不到头。我和姐姐以喝水为由跑到地头歇息,手里抱着白色的搪瓷缸。越来越毒的日光烤得我们好生焦躁,但母亲的吆喝声很快就传了过来。我和姐姐慢吞吞地走过去,继续枯燥地劳作。

远处过来了一辆自行车,后座上的大白箱子非常显眼。骑车的青年停在地头上吆喝:“冰糕冰棍儿!”这次父亲非常慷慨,他很及时地从裤兜里掏出一毛零钱。那时的冰棍五分钱一根,舔一口,清爽无比。

终于熬到晌午了,我和姐姐跟在大人后面,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奶奶已经摆好了饭桌,大锅里正热气腾腾,母亲掀开锅盖,我瞅见了蒸在箅子上的小搪瓷盆,里面是特别下饭的虾酱炖蛋。

吃罢了饭,小憩一会儿便要接着下地。半坡的麦子在那里晾着,让人心里很不踏实。但下午的节奏明显慢了,看着我们劳累的样子,父亲说:“听说外国有种机器叫联合收割机,只要机器开过,站着的麦子就直接打成麦粒!”

一股虔诚的膜拜,顿时升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祈祷着什么时候村里也能用上这样的机器,那样我们就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彻底解脱。

麦子收完了。村里的脱粒机开始彻夜长鸣。打麦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全神贯注,高度紧张。放麦捆、接麦粒、垛麦秸,按部就班,紧锣密鼓。刚打下的麦粒软软的,放进嘴里一嚼,黏黏的,非常筋道。

几天的晾晒,躲过了几场说来就来的雨,晒干的麦子终于都装起来了,父亲赶着牛车去镇上交公粮。场院里静悄悄的,只有麦垛孤独地站着。

新打下的麦子做成了饽饽和水饺,父亲带着弟弟一起在院子里敬天敬地,还要去村东的墓地祭祖。

童年远去,儿时的麦收过程成为了永远的记忆。如今,一辆辆深红色的联合收割机,让一切变得从容而迅速。也不用再交公粮了,无论多少尽可以装进自家的粮仓。但早逝的父亲已经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我却永远记得,他因为迟交了公粮而焦躁的模样。每年的麦收过后,我们都会带着用新麦子做成的水饺,告慰已经长眠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尝尝吧,老家的麦子又熟了……

猜你喜欢

麦收麦香麦粒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又是一年麦收时
麦香——一『厅级农民』赵德兴
谁偷了麦粒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泥砖筑叠(中国画)
蚂蚁和麦粒
大金鹿车子
从麦粒到面包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