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发展趋势、特点及启示
2022-08-25吴斌马敏象鲍亦平邓禹龚金梅
吴斌,马敏象,鲍亦平,邓禹,龚金梅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随着经济服务化和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确立,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的必然选择,特别是2017年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科技服务业促进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科技服务业将迎来欣欣向荣的发展时代。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作为科技服务业的基础资源支撑和科技创新源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年,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旨在充分释放科技资源服务的潜能,进一步刺激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按照管理办法,各地围绕着“科技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开启新一轮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功能改造和服务转型升级建设序幕。
近年来,各地围绕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研究,特别是在体制优化、信息服务、知识创新、绩效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创新探索,产生了“富集效应”的经验教训总结。其中,在富集效应的教训部分,一个共性的难点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真实客观、有据可考地评价共享服务对科技创新的真实效用,从而避免产生主观臆断或无据可考的评价结果。厘清围绕这一难点展开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前沿研究,梳理科技资源共享领域的服务评价体系发展趋势,分析该领域内研究的主要发展脉络,尝试提出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体系的有效建议,不仅可以为科技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而且将会有助于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管理体系的全面优化,提高以共享服务驱动的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科研管理价值。
1 共享服务评价特征分析
研究前沿(Research Font),可表述为某个科学领域中科学文献的暂时性成分,其内容是非稳定的,也许以后会成为经典文献,也许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踪迹而蒸发消失。依据研究前沿的概念,前沿内容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边界,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是对科技资源整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客观计量与定性评价,文献检索的空间范围边界存在概念模糊性。因此,挖掘共享服务评价的具体特征,寻找到该领域内关键主题字段,才能在文献检索阶段“查准+查全”领域中相关度较高的科学文献,使得前沿内容能被涵盖于时间与空间的边界范围内。
1.1 宏观管理与微观治理分析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体系既有诸如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绩效激励等自身的内部结构特征,又涉及对外服务感知、服务需求满足等外部影响因素。从评价结果导向作用的角度来说,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涉及宏观管理和微观治理两个层面:
从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评价工作是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整体考核,内容包括服务体系制度建设、资源服务范围、服务规模、资源数量、服务人才团队等指标项,指标项基于绩效考核目标设置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方法获得评价结果。根据各项指标分值情况得出共享服务的整体绩效水平,评价结果具有指引性,是关乎众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
从微观治理层面,评价工作是对服务质量,感知满意的客观反映,基于量表方式对科技资源服务需方的测量,既能发现服务中的功能缺失,又能发掘新的需求服务。这意味着评价结果可以有效诊断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存在问题,同时也是共享服务流程优化的指南针。
1.2 持续使用意愿与满意度
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社会需方对科技资源的持续性使用意愿。根据期望确认理论,持续使用共享服务的意愿是取决于个体在使用前感知到的有用性和使用后的满意度。如果要量化持续使用意愿,就必须对感知有用和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量,这其中涉及两个方面的难点问题:其一,感知有用是个体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体现,具体是需求的识别与集成,其关键难点在于如何量化所识别与集成的需求以表征个体的感知有用;其二,满意度是一种共享服务体验的具体感知,具体是对需求被满足后的心理差距,满意度具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且仅凭限制对象与时间范围内的调查问卷可能无法真实地测量用户满意度的当前状态,容易造成互动失灵现象发生。
由此可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不仅包括管理机制内部结构特征的量化,而且包括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质量、满意感知等外延特征的集成融合。因此,要摸底国内外共享服务评价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相应的特点分析,所采集文献集的检索词应包括共享服务、服务质量、满意感知、持续性意愿等关键字段。
2 共享服务评价研究趋势分析
2.1 国际研究前沿分析
2.1.1 分析方法及数据准备
为摸清国际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采用主流的文献计量方法。根据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特征属性,基于("sci*tech*resou*"AND"shar*serv*")AND("Qos"OR"custom*satif*"OR"continu*intention")在WoS库中进行初步检索,检索结果集为百余条文献。结果集过于紧凑,不太可能从文献中分析出主题演化的趋势信息,无法得到有效边界范围的研究前沿。
为解决主题集合范围过窄导致研究领域主题演化路径缺失的问题,借鉴主题概念泛化的思想,对“资源共享服务评价”这一大范围主题进行查全探索,同时兼顾共享服务评价特征,检索式:resou*shar*serv*AND(Qos OR Quality of service OR custom*satif*OR continu*intention OR evluat*)。为使检索结果集可复现,时间为2016—2020年,文献结果集共计1 241条。
2.1.2 文献量趋势分析
对文献发表的趋势进行统计,获得近5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趋势(见图1)。从近5年的发文趋势来看,服务评价的研究呈现逐步增长态势,年平均发文约248篇,仍旧为热门领域。
2.1.3 文献共词聚类分析
梳理该方向的研究主题,形成知识关联的聚类拓扑,可以摸清各类主题研究所关注的侧重点。为形成概念明晰的主题分类,采用共词分析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包绘制主题概念树(见图2)。
图1 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年度发文统计
图2 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领域主题概念树
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近年来形成三类主要研究主题,分别是服务评价技术方法改进(heuristics,scheduling,programming)、医护管理评价应用(management,nurse,job satisfaction)以及服务评价仿真优化(uncertainty,simulation,optimization)。从技术主题分类上来看,服务评价的技术改进主要侧重于专家经验的启发式评估,服务调度评价以及服务智能评价程序的研发等;医疗资源共享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着各类纠纷和矛盾,一直是服务评价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服务质量以及满意度成为了医护管理领域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服务评价仿真优化主要侧重于评价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调整,特别注重在服务质量、供应链、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方法改进,为持续改进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改进依据。
2.1.4 研究趋势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的聚类主题过于零散和碎片,从共词关系网络视角出发仅仅挖掘词字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无法反映出领域内研究的态势。采用“文献耦合与共被引”分析法,通过施引分析与共被引图谱,挑选领域内高共被引文献进行研究前沿的演化发展分析(见图3)。
图3 文献耦合网络拓扑
根据文献耦合网络拓扑图,剔除不相关文献,选取相关度(共被引)高的4篇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前沿追踪分析。
(1)Akter等以服务主导逻辑和社会唯物主义为基础,开发并验证一种分层质量模型,研究发现服务质量具有等级性质,对服务结果有直接影响,同时服务质量水平的考量还需要取决于“感知价值”和“满意度水平”。
(2)Durugbo对服务相关文献追踪,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在以需求为导向方面受到限制,因为其只从功能性和产品驱动性来考虑期望和绩效,缺失了用户体验维度,因此构建符合持续使用意愿的服务评价模型必须考虑到期望、绩效与体验三方面的影响。
(3)Wei等基于信号理论,对公共在线外包服务的服务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发现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者的声誉是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感知价值和使用意图,而且服务提供者的声誉对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大于其供应能力,因此服务提供者的声誉估量也应该成为服务评价体系的一个维度。
(4)Ryu等基于服务创新框架的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作用,确定了四个创新方向(SCO:服务创造导向;SDO:服务交付导向;CIO:用户交互导向;TEO技术导向),并且认为在服务创新之中SDO以及CIO对于服务提供者的业绩绩效具有极大的影响效果,这意味着服务交互内容以及用户的体验是衡量服务业绩的决定因素。
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在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研究聚焦于用户使用的期望、感受价值、满意度的测量以及这些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同时涉及了服务提供者的声誉影响、流程管理等方面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然而,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存在诸多的碎片化研究,即通过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或巩固持续使用意愿包含了各种诸如绩效价值、感知价值、用户需求等碎片因素,没有厘清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本身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稀缺性,使得这些碎片化研究方法对于“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这一特殊的子领域的适用性范围较窄。
2.2 国内研究前沿分析
2.2.1 分析方法及数据准备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现了国家主导下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释放服务潜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的政府意志。因此,要摸底国内的研究前沿内容,采用含有中文文献的数据库进行主题挖掘更能精确反映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
文献数据库:CNKI;检索式:主题(科技资源or科学数据or科学仪器or科研基础设施or科研仪器)and主题(共享服务)and主题(评价or评估or价值);文献类型:期刊;时间:2016—2020年,根据数据清洗后,共计选择41篇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基础。
2.2.2 文献量趋势分析
尽管科技资源共享领域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如: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科技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等。但是从检索文献数量可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为小众研究领域,从2016—2020年每年的文献量均在10篇左右(图4)。41篇相关文献,总被引478次,平均每篇被引5.73次。学科主要分布在经济与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科学以及农业科技。2020年,《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基〔2020〕60号)发布,绩效机制激励作用下将产生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2020年的文献发表数量达到11篇。在国内不断颁布的新兴政策和不断增加的社会科研需求环境下,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探讨出更加优化的评价体系。
2.2.3 文献热词聚类分析
中文库导出文献数据不包含参考引文数据,无法进行共被引分析。采用词频统计方法对文献题目、摘要和关键字进行切词处理与词频统计。词频大于等于3的分词作为研究热点结果集,基于kmeans方法进行文本聚类分析。
图4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文献数量
通过文献关键词频分析(图5),发现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分散的模式。根据文献内容整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机制体制的研究(管理机制、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创新效率等);二是资源利用及配置的评价研究(科技资源共享、仪器设备利用率、共享网络/网站/平台、共享投入、优化配置);三是基于工具模型的分析评价方法(NDEA模型、CiteSpace软件);四是面向特定区域的评价模式研究(企-科模式、一带一路、京津翼、创新联盟)。
图5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热词图谱
2.2.4 研究趋势分析
词频分析法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呈现,并通过相似聚类产生四类主题。然而,各个主题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性,碎片化的概念不能形成有序的研究路线。借鉴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对前沿研究的检索方法,即一簇高被引论文共同被引用的情形达到一定活跃度,就形成一个研究前沿。据此,选择共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的7篇文献进行文献内容梳理和研究脉络整理。
(1)李丽从高校角度出发,认为科技资源优化整合与开放共享评价对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发挥着倒逼、促进与正向引导作用,因此评价机制应该包括内部管理机制、科技资源整合以及开放共享效益三个因素。
(2)王宏起等分析了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绩效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资源整合、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三方面构建共享平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指标内涵,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3)田兴国等利用问卷发放以及访谈形式研究了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发现节约和共享相一致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影响着科技人员的认知满意度。
(4)张绍丽等对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体系的内涵性质、框架结构、功能设置及服务成效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实证研究形式,对平台运行现状和共享服务进行评价,认为科技资源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模式对于共享绩效存在显著相关性。
(5)李佳等从资源集成、共享服务、运行管理与合作支持4个维度,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与层析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设计基于规则的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很好地适用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6)辛一利用对比法研究九省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从网站页面、数据资源、数据获取、共享服务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分析发现宏观政策以及运营制度模式是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
(7)马宗国等从区域高新技术发展角度分析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结果与地区政府决策、经济开放程度有间接的关联性。
关于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还涉及DEA、平衡记分卡、灰度模糊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基于各自视角建立评价体系,依托专家智慧、调查问卷或者访谈获取评价数据,进而计算偏主观意志的评价结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作具有动态性、可持续性和交互性,因此用户满意度、持续性使用意愿、感知绩效等评价因素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采用基于专家智慧、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的评价方法是一段时间内用户主观式的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地反映用户满意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此种方法使用局限于一定范围人群,无法有效地反映共享服务评价的当前状态,容易造成“互动失灵”现象发生。此外,如何利用科技资源服务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跟踪服务质量的优劣,成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一个重点研究的方向。
3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研究特点与启示
3.1 研究特点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可以看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正逐步展开,目前正处于良好的生成发育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服务评价领域研究方向众多,而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从国外文献发表的数量以及增长趋势来看,服务评价领域充斥着大量各类研究主题,而国内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小众(2016—2020年仅有41篇相关研究)。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资源存量急剧增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使得社会各界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倒逼科技资源服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在科技资源供需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空闲的存量科技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及时有效共享服务的相关问题,开始逐步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
第二,现阶段服务评价研究领域重点关注需求感知、满意度等因素引发的资源服务供需矛盾,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研究仍处于内部结构的应用探索阶段。在整个服务评价研究领域,评价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从服务细节开展了各类主题研究,通过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使用意愿的量化,对常规的评价模型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以期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注重过程控制管理和服务质量。而从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主题来看,研究内容呈现分散化与碎片化,相关学者在评价模式机制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特别是对资源利用和配置方面,对投入产出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更注重内部机制和体系的完善,对于外部服务绩效的评价感知能力不足。
第三,服务评价的各种影响因素已量化,共享服务评价结果存模糊性,导向性不够明显。从国内外前瞻性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可知,关于服务评价方面已经对用户期望、感受价值、满意度以及用户持续使用意愿进行的粒度化研究,并且建立对应的量化模型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测量,评价结果能体现科技资源使用方的诉求和不满。然而,大部分研究方法采用量表设计,即结合专家经验与服务需求设计合理评价指标项,通过随机抽样的“问+答”形式实现数据获取。由于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机构具有不同的内置属性,同时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存在差异性,科技资源使用方对共享机构的服务评价可能存在“千人百言”的现象,评价结果准确性不高。因此,评价结果对服务质量改进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的导向性不强。
3.2 相关启示
从文献视域分析可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领域研究主题存在大量碎片,评价结果仍不够客观准确,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基于上述前沿研究的特点,得出如下相关启示:
一是评价指标设计趋于完备齐全,协同互融,反映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真实绩效水平。目前,科技资源服务评价研究已经对内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和科研产出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指标量化,能通过分值反映共享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对于用户满意度、持续性使用意愿、需求识别和感知绩效等影响服务质量的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部结构指标与外部感知指标之间进行融合,形成了“外宽内深”的完备评价指标体系。“外宽”指评价结果包含了对外交互服务中产生的绩效水平,即共享服务的科研产出水平和社会认同感;“内深”指评价结果反映了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对于改进和创新共享服务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共享服务业务数据,共享服务评价工作呈现初步智能化。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相关的服务记录和各类报告。这类尚未开采的“沉睡信息”不仅包含了共享服务工作的能效(诸如科研成果产出量、科技转化成效、技术应用效果等),而且也包含了服务质量的能绩(诸如用户期望、使用感受、感知绩效等)。未来,可以依据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特点将此类服务记录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对普适性自动计算的评价计量框架进行相关探索和研究,使得不同区域内共享服务能被客观、准确地计量评价。评价结果避开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更有利于准确挖掘共享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与优秀的共享服务模式。
三是评价结论与服务模型的改进与创新将形成闭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逐步进入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良性进化模式。随着评价指标体系的逐步完善,评价结果更加具备引导性和指向性,通过评价结果来指导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机构改进工作管理机制,转型升级运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将会成为主流方向之一。评价结果反向可逆可溯,能追踪到服务过程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且能对缺陷与漏洞进行具象化,可靠合理地反馈服务改进方向,为共享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服务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决策参考,这关系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势必会成为将来重要的研究主题。
四是评价结论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作为区域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战略地图,评价结论既包括对服务体系结构的功能测量,又包括了对外服务运营的质量检测,因此隐含了丰量的科技资源利用信息数据。研究如何提炼评价内容中的资源共享信息,绘制当前科技资源利用的张弛程度,有利于基于资源使用的热力分布进行协调配置,优化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给,避免供需失衡现象。同时,可以研究科技资源使用的规律与演化趋势,绘制科技发展动向的技术图谱,为政府推动前沿科技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较为实用的科技管理研究价值,也是目前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研究的主流趋势。
由启示可知,要构建良性化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最关键是构建合理公证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共享服务工作的科学计量评价框架以及闭环化的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基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战略地图,宏观调控科技资源采购与使用,并深入探索绩效激励的政策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的使用效能。
4 对策建议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是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创新共享服务模式的风向标,良好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效能,同时充分发挥共享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相关单位降低科研成本。依据获得的相关启示,优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体系对策建议如下:
基于共享服务数据驱动,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协调与组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管理专家、数据管理专家、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运营人员、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等对资源共享服务单位属性、科技资源分布与使用、共享服务记录等历史数据进行特征分析,按照“兼容并蓄、去芜存精”原则,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进行“改扩建”,集成与融合持续性使用意愿、需求识别和感知绩效等需求因子,建立齐备的标准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可针对科技文献、种质资源、科学数据、科研仪器等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切片式”的评价管理支撑。
多部门协调与联合,建立共享服务整改的监督管理机制。联合教育、财政、海关等主管部门完善现有的考评管理办法,明确服务评价的后续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清单进行量化,实现对存在问题的数字化追踪,有依据、有规程地监督共享服务机构进行整改,细化整改的操作层面和具体事项;二是建立分级的惩罚机制,对于整改执行效率低管理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管理单位在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中否决其对科技资源的购置权,资源开放效率低下的管理单位由主管部门通过强制无偿划拨进行科技资源调配,建立全流程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监管体系。
激励机制在深化、活化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优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激励机制,研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收入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措施的可行性,制定开放共享服务绩效收入分配的具体实施细则,以此提高管理单位共享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减少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的重复购置,节约购置经费,为相关单位降低科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