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色泥配制多样性的实验研究报告

2022-08-25陈添羽关晓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色料泥料建水

陈添羽 关晓杰

(云南大学 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引言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以“刻坯填泥”和 “无釉磨制”为其主要的工艺特征,其中“填泥”是紫陶制作工艺中最具特点的技法之一,前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制泥经验,并对建水紫陶制作原料五色土的配比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参照,但发展至今,建水紫陶色泥种类却较过去未能实现突破性进展。而同为陶瓷产区的景德镇,相比之下成立了多家材料研究机构,大量艺术家、陶瓷从业者及研究人员的加入,使得陶瓷色料在领域中得到推广,为其产业提供了便利。考虑到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陶瓷色料与建水陶泥的结合是对紫陶多样性的可行性探索,也是当代紫陶装饰艺术语境范围拓展的机遇。

一、建水紫陶工艺及材料方面的研究分析

(一)工艺层面研究

作为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以“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为主要的工艺特征,其中“填泥”是紫陶制作工艺中最具特点的技法之一,作为实现紫陶装饰色彩变化的主要工序,它与刻坯工序的结合,共同形成了“刻坯填泥”这一项具有特色的传统制作工艺。所谓“刻坯填泥”是指在泥坯半干的状态下,以足刀将绘制的图形部分剔刻去除,再于剔刻部分填以预先调制好的色泥,因坯体泥料与所嵌色泥存在的色彩偏差从而显现出装饰图样的技法。

(二)材料层面研究

建水陶土属于天然矿物,因矿层成矿条件等,不同矿藏地区泥料的成分也存在细微差异,而泥料成分之间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制陶工艺和陶器品质。建水紫陶的天然色泥泥料分为红、白两种,因其含铁量的不同导致了泥料色泽上存在区分,例如红色泥料具有含铁量高与泥质极其细腻的特点,经高温窑火烧制后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色泽。早期的紫陶器物都只用红、白两种颜色的天然泥料作为色泥,以白泥作为基础色泥,再按照不同比例添加红泥作为着色剂,由此产生出不同浓淡的红色,并经高温烧制后,使其所呈色彩的明度、纯度与色相发生变化,同时,窑炉温度和火焰气氛的不同亦是造就色泥不同颜色表现的原因,这也赋予了紫陶更多的颜色变化语言。传统的填泥泥料制备以白陶泥为基料,后加入适量的其他颜色的泥料,充分搅拌揉搓而成,土质浆料的颜色有红、黄、赭、白、灰,以及上述几种浆料调兑的中间颜色,土质浆料品种较少,色相沉稳古拙。填泥泥料比坯料水分含量高,外观呈稠糊状,水分含量约为35%。这样的填泥能够充分渗入刻模的每一处细小的空隙,使填泥与坯胎完全黏合,建水人称填泥泥料为“色泥”。色泥制备的关键在于其泥性必须与坯料一致,否则烧制过程中二者的收缩比与料性的不同,易使陶坯变形或填泥凹凸于陶坯器表,使陶器成为废品。

虽然填泥的基础色泥只有红、白两种,但经过调和(按照不同比例)后,也能够呈现出多色叠加的效果。而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填料匠人在调制颜料时,可供参考的对象仅停留在眼前器物上的装饰色彩,对单个颜色加深或变浅的调节,相对后期搅泥技法填充的色泥而言,颜色较为单调,并且建水当地的制陶匠人在调配色泥时通常会按照主观判断与过往经验,如此会使色泥发色,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缺乏稳定性。

在建水紫陶的材料研究方面,前人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了较丰富的制泥经验,并对建水紫陶制作原料的配比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参照,于填泥泥料配比方面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例如白陶基料加陶瓷色料后的泥浆是否与坯料的泥性一致,是否会因收缩比的问题凹陷或凸起,是否会产生干裂、气泡等问题。

二、建水紫陶色泥泥料的取材与配制

(一)建水紫陶色泥的取材

据文献考究,位于建水县碗窑村以西,有一座名为五彩山的矿山,矿山各个位置分布着红、青、白、紫、黄五种不同颜色的天然彩色土,其氧化铁含量约在 2%~5%左右,并含有较高的氧化硅等矿物质成分。彩色陶土因其成矿条件的不同,陶土中“硅”“铝”“铁”“钾”“镁”等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不同比例,致使其发色状态出现差异。开采出来的泥料质地纯净细腻,含沙量少,呈现出天然的胶泥状,裸露在外的泥料遇风则干且质地坚硬,为确保泥料的正常使用,当地师傅将开采出来的泥料静置于干净通风的场所,让其在自然状态下蒸发当中含有的水分,随后将其研磨成粉,通过人工筛灰的方式把泥料过滤成粉尘状的物质。而后根据制作的需要,再将其筛成不同密度的粉末状泥料,经提纯后作为建水紫陶陶土配制的原料,部分紫陶制作者进一步将此五种特有的泥土按照一定比例兑成最终的制陶用泥。

(二)建水紫陶色泥泥料的配兑

传统的建水紫陶制泥工艺十分精细繁复,分为“滤泥”“洗泥”“生泥”“醒泥”“熟泥”“揉泥”六道不同工序,后人将这种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一代代人的精进之下,泥料的配制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然而传统的制泥工艺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往往很难做到将泥料中存在的空气完全排出,空气的残留会严重影响到紫陶的生产效率,气泡、开裂等问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加上制泥周期过长,人工成本高,生产率、成品率低等问题,致使紫陶产业难以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也随之投入到建水紫陶的泥料配制之中,通过练泥机排除泥料中存在的空气残留以增加土质的粘性,从而提升了制泥效率,也确保了产品的成品率。

表1 建水紫陶泥料配兑标准

三、建水紫陶泥料与其他陶瓷色料结合的可行性探索

通过对紫陶泥料中化学成分含量的研究得出,建水本土紫陶泥料具备与其他陶瓷色料结合的条件及可能性。红土、白土、黄土等泥料之所以在外观上呈现不同颜色,根本原因在于其含金属量的微小差异。以红泥与白泥两种基础泥料为例,白泥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而氧化铁含量低,铝元素在受高温影响下颜色呈现白色且为泥土主色,相较而言,红泥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氧化铁的颜色反映为红色,故而将泥土的颜色表现为红色。由此可以推测,通过添加或减少泥土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即可改变泥料主要颜色的发色表现。

江西景德镇在对于陶瓷的材料语言的研究方面(如泥料的配比、釉料的配比等),衍生出了许多工作室,这些陶瓷从业者们通过一系列对于金属材料及化学原料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关于陶瓷材料特性的科研成果。

如今,在建水县内,大大小小的工作室错落分布,紫陶工作者们在继承前人制泥经验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将本土泥料配以引进的彩色颜料调制出灰、蓝、绿、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色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色泥的种类,加快了建水紫陶的前进脚步,但仍有局限。

得益于景德镇等陶瓷产区所总结的先进经验,结合信息高度发达、交通高度便利的时代背景,建水紫陶在材料方面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从根本上推动建水紫陶艺术多样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建水本地鲜有对填泥泥料色彩配比及呈现效果进行详细系统纪录的文献资料,因此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构造出一个符合建水紫陶泥料特性并且可供参考的色泥配比数据库。

四、建水紫陶色泥配制的研究方法

(一)色泥泥料的制备

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得充分炼好的建水本地白泥泥料,将其置于阴湿的密闭环境中,为避免泥料风化,失去粘性,以及其中矿物质的流失与杂质的渗入,在原泥表面裹以塑料薄膜将其密封。在取用过程中需不断加湿,使其维持半干湿状态,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二)样品的制作

取建水本地白泥作为基料,按照每30g泥料分别添加0.5g、1.0g、1.5g直至5.0g的粉末状色料逐个进行实验,而后通过揉泥的方式使泥料与色粉充分融合,并保证其中不含有气泡,以达到样品发色均匀的目的。

整个实验过程原理在于,在相同质量、相同成分的泥料基础上,通过不同比例含量化学色剂的规律性增加来改变泥土的发色效果,直至完全饱和。在完成揉泥步骤以后,继续将揉好的色泥制成直径5cm、厚度5mm左右的相同规格的圆形泥片,使样品在形态上保持统一,便于对比和观察,并在泥片背面做上标记以便于数据的记录、参考。

图1 色泥配制过程记录

(三)样品干燥

将试片置于室温环境下自然阴干,整个阴干过程时长约为2天,室内温度为16~26℃,待除去当中水分后对试片进行收集。

通过记录信息反馈,经2天干燥后的未烧制泥片样品未出现开裂、发色不均的情况,可见,建水紫陶泥料与陶瓷色料配制在成型、发色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四)样品烧制

建水陶的烧制一般有氧化和还原两种烧制方法,实验选择使用中温电窑烧氧化气氛,在试片的烧制过程中,窑室内一直都有充足的氧气供给,一氧化碳浓度较低,为了使坯体中的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或者挥发,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的阶段,建水陶泥使用氧化烧后,色彩变化较小,建水陶的烧成温度在1100~1200℃;本次研究对烧窑进行了多次实验,通过实验得出,建水紫陶泥料的烧成温度在1160~1170℃之间发色最稳定。烧制过程中,陶土易熔物质化为液态填充入未熔颗粒的间隙之间,使得泥坯收缩系数较高,建水陶经烧制后的泥土收缩率大概为15%~20%,因此建水陶的质地细密而坚实。

图2 不同比例不同颜色样品试片

五、建水紫陶色泥配制的研究结果分析

(一)不同烧成氛围对于建水紫陶色泥发色的影响

建水白泥料在使用氧化焰烧制后,呈现出明度较高的黄白色,这种特质使得白泥基料能够与其他色相的陶瓷色料结合,并且呈现出符合预期的调色效果,经打磨后色彩变化也比较小。

(二)不同配比下建水紫陶泥料发色及成型稳定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不同色剂对于建水紫陶色泥的发色影响,如图3所示,不同的陶瓷色剂,因其所含化学元素不同,在结合建水陶的白泥基料后,改变了泥料本身所含金属以及化学成分的含量,导致色泥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此外,不同配比、不同含量的色料添加也使得泥片(经烧制后)呈现出不同的饱和度及明度。且如图所示,多次样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色剂的添加并未对建水紫陶泥料的成型效果造成影响,且经过中温烧制后,泥料试片发色依旧稳定。

六、结论与建议

本次实验侧重于对紫陶剔刻填泥技法中的色泥发色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多次色料与陶泥的配比实验,给每个试片标记并记录下真实的数据(包括泥料的泥水比例、色粉加入量等),整理了建水紫陶传统的色泥配兑及呈现色彩,进行汇总并提出了新的配比方案,制作成可供参考的陶瓷色卡,并对其发色稳定性进行记录、研究、改善,为建水紫陶填泥泥料提供可参考的配比标准,从而构建出一个符合建水紫陶泥料特性、具有参考价值的色泥配比数据库。

泥料的配兑需要反复进行实验总结,制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由于现有的紫陶泥料配兑数据有限,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实验探索,进而整理出有效、科学的数据。鉴于建水紫陶泥料具备相当的研究价值,人员设备的投入以及材料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结合对于建水紫陶未来发展的考量,随着色泥配比数据的完善以及颜色种类的拓展丰富,紫陶艺术必将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具备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色料泥料建水
建水陶艺新观察
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金黄色色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陶瓷色料及其应用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关于干混色料的几个工艺技术点的控制
一种利用钴锰废料制备黑色陶瓷色料的方法及黑色陶瓷色料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小字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