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社群理念下的教师工作坊新常态
2022-08-25范碧芬
文/范碧芬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由一所学校或多个学校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基于共同的信念、目标和愿景,针对专业领域组成学习团体以追求专业成长。学习社群中的教师彼此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充满探索精神的专业关系,每位教师从边缘走向中心,共同致力于专业目标的达成与专业问题的解决,并在专业学习、实践研究中,实现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专业技能的切磋、专业智慧的共享,赋予每位成员“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专业身份与角色诉求。专业学习社群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学习,以认同理论为支撑,在彼此深度对话、研讨和倾听过程中,不断反思,解决问题,获得集体和个人的共赢与发展。
一、管理模式有温度
(一)学员组建有交互度
舟山市定海区范碧芬名师工作坊招录两批不同梯队的学员,第一梯队学员为单向选择招录,5年内所有新教师组成新锐教师;第二梯队学员为双边选择招录,要求入职5年以上、35周岁以下,具备中级职称、教学业绩比较出色、对专业发展有需求和实践热情的骨干教师、后备名师组成名锐教师;他们两者按活动内容及需求指向不同,采取“1+N”模式展开专业研修,即1位名锐教师带领N个新锐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学习社群,即工作坊(图1)。名锐教师引领,新锐教师之间合作,工作坊注重发挥名锐教师与新锐教师的合力,促进学员的共同成长,形成良好的成长内循环。
图1 新锐、名锐教师关系图
(二)制度立坊有信度
建章立制,乃立坊之本;制度先行,工作坊管理有信度。工作坊制定了《工作坊例会制度》《工作坊研究公约》《线上研修管理公约》《跟岗制度》《工作坊考核制度》等五项制度。每位学员有义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坊也赋权学员相互监督,营造自主自营式工作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
(三)学员规划有可期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作坊引导每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让教师明理剖析自我优劣势,明确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及预期成效。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一年目标、三年目标、远期目标、终极目标等,工作坊学员可以统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活。
(四)“二级三环四线”团队管理模式有热度
工作坊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学习社群,对团队学员的管理,采用“二级三环四线”管理模式。二级即新锐教师、名锐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能力进行二级阶梯分层,同时对专业成长业绩考核采取二进制方式;三环由班委群、小组成员群、工作坊研讨群组成,每环都有相应的主要联络人,环环相扣、环环互补;四线即微信公众号、浙政钉、名师网、工作坊。“二级三环四线”管理模式,既从整体到局部顺势开展研修,又从局部到整体逆向查缺补漏;既有实地研修,又有网络研修,既有坊内研修,又有外出研学,充分激发每个小组、每位学员内生性发展动力,保持学员昂扬不止的蓬勃活力。
二、设计实施有梯度
(一)学术沙龙,激疑促思,创有高度的研修文化
学术沙龙,一是组织读书沙龙。“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的话点明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工作坊研修从教师阅读开始,每学期购买3本共读书目,推荐几本选读书目,每周推送一篇学术性文章,每月组织一次读书论坛,让阅读成为学员的日常习惯。二是组织学术讲座沙龙。理念先导,改革先行,工作坊为学员们答疑促思,每学期举办两次学术讲座沙龙,主要邀请省内特级教师、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传播教学前沿理念,浓郁坊内学术氛围。三是参与线上沙龙活动。敏锐捕捉省内外学术论坛讲座,如省“研直播”平台、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名师工作室论坛、中国教育网学术大讲堂,每两周推送一个专题讲座,学员适时参与线上沙龙活动,领略全国体育教育名家思想,开阔眼界。
激疑促思。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工作坊注重培养学员提问、质疑能力,在名师网站开设个性专栏——问题研修,学员可以就教学疑问提出问题,引发坊内坊外教师共研讨。“问题研修”栏目的开设,不仅培养学员多思善想、质疑问难的思维方式,更是学员之间讨论最自由的一片天地。
(二)课题引领,主题研修,做有深度的课例研究
工作坊结合学员需求及团队研究基础,鼓励每位名锐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每位新锐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每周举行一次线下主题研修。工作坊教师现有省规划课题“基于‘实战素养’进阶导向的中小学篮球教学体系重构”、省陶行知研究会科研项目“‘教学作合一’思想下乡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再认识”等8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不但需要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更能思考如何突破常规,采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等,使学员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研究基础。
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结合课题研究,工作坊将近两年的研修主题确定为“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练评一体化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先关注课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把握教学有序性、整体性,注重课时知识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聚焦研修主题,做精课例研究,以研促教。经过深入探讨,工作坊开设“每月一课”活动,即每月安排一次研讨课。为提升研课质效,工作坊研制了“三段九步”课例研究流程图(图2)。课例研究分集体备课、试教磨课、课例研修三个阶段。实施中,先确定主题,执教者备课形成教学预设,学员分组一起参与研究完善后进行集中反馈研讨。试教磨课阶段,由新锐教师上课,其他学员分工进行课程观察、记录。课后,大家一起诊断,提出修改建议,完善教学设计。然后由名锐教师再次试教,示范观摩后,新锐教师再执教。工作坊成立两年来,严格推行“每月一课”活动,其间新锐教师在教学上展现了长足的进步,名锐教师涌现了不少优质课、精品课。
图2 “三段九步”课例研究流程图
(三)深度对话,合作研修,促有坡度的互助教学
教育对话是教师专业深层学习的内在特性,深度对话则是教师专业社群学习场域的基本要求。工作坊为学员搭建了“多向互动·四级联动”对话交流方式(图3)。学员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由资深管理者进行单项灌输,而是呈现出自我对话、同伴对话、教研员对话、专家对话“多向互动·四级联动”的深度对话形式。这种平等对话,无阻碍、无保留地协作讨论,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潜能,并迅速形成教育社群合力,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素养。
图3 多向互动·四级联动对话交流
此外,工作坊每学期组织一次省市外出研学活动,鼓励学员抓住研学或参与其他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契机,以课题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主动与更多同伴、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工作坊还鼓励新锐教师跟岗听课(即跟着教研员一起下校听课),鼓励名锐教师跟岗研课(即跟着教研员一起研课磨课)(图4)。新锐教师在自主表达、大胆实践、跟岗听课过程中增强了身份认同,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给原本灌输式的教研带来新的冲击与变化。名锐教师主动分享教学经验,为新锐教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供支持,在研课磨课有效互动中,吸收新理念,尝试新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在这种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深度对话”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促成了每位学员的不断成长,整体推动教研深度发展。
图4 多向互动·四级联动展开深度对话
(四)多元社群,创新活动,谱有厚度的场域智慧
梅尔斯和辛普森指出,所谓学习社群乃这样一种环境: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为学习本身和其他人的整体利益负责。
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需要有专业社群的学习场域。工作坊依据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不同需求,为学员搭建了教师博客社群、主题网站社群、课题研究社群、读书论坛社群,工作坊也推荐学员参与全国开放性学术社群学习,如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博客社群、大中小一体化研究社群。不同社群中不局限于工作坊学员,更多的社群有区域教师、省市级专家、名师,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者、教授。学员不断选择融入合适的社群,时而自主发起话题研讨,时而主持一个或多个社群活动,时而热情地参与社群主题研修,这种融合线上线下专业学习社群为学员提供了最好的对话场域、学习场域、互动场域,得到了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较好地促进了工作坊学员专业快速发展。
三、实施成效有跨度
工作坊每一个研修方案的制定,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精心打磨,不求研修形式的更替创新,但求研修的成效;不求活动的快速效应,但求活动的延续发展;不求活动的数量,但求活动的质量,更追求活动过程的磨砺。经过两年的研修实践,工作坊研修给区域教师带来了长足的影响与发展,呈现出新的样态。
工作坊助力每位教师从边缘走向中心,由此也表现在获奖层面。新锐教师平均每年“收割”区级奖项5人次以上,在教育局新苗奖评比中,获奖人数比例超其他所有学科,可喜的是新锐教师在市级论文、技能评比中崭露头角,刷新历年新教师获奖纪录;名锐教师人均3篇以上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发表,每人都有自己主持的课题,并在今年市青年教师大比武中大显身手。另有数据显示,2021年名锐教师在各校年度考核中全部达到良好及以上,且优秀率达到50%。还有几位教师获市区级优秀教师、市教坛新苗、市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全国优秀教练员等荣誉称号。名锐教师不仅在业务上成绩优异,在综合素养上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工作坊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已初显成效。
工作坊学员基于坊内研修学习,返校后积极实践再学习,这期间也影响、辐射了一批老教师,新老教师在切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在互助中传递正能量,在“携手作战”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团结务实、拼搏进取的区域体育教师团队工作氛围。
工作坊在专业学习社群理念下引领团队,实现了由“人”到“众”,由“独创”到“众创”,由一人“布道”到众人“取经”。工作坊专业社群学习实现的不仅是学习者数量的变化、学习空间的位移,更实现了个人成长到团队发展的跨越。社群学习让学习变得生动,变得丰富,变得常态,变得鲜活,变得形态多样。工作坊学员的成长与收获,是我们进一步做好研修的动力,更是坚持做好研修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