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2022-08-24武慧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核思政

武慧俊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需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促进思政课增效提质[1]。近年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多,如“五维一体”教学模式(李华忠)[2],“四位一体”的课堂讨论有效性新模式(郭亚红)[3],分众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杨静娴)[4],“五协同”的聚合效应、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王学俭)[5],等等,其目的都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在“05方案”后,开始探求“混合式”教学改革。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着力推进思政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使混合式教学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常态。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以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主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依托学习通平台建设的思政课程资源和平台提供的其他优秀思政资源,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课堂互动学习高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使传统思政课教学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新转型,实质上解决了思政课“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尝试。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超星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原理”课已运行两年多,其他思政课程也陆续开始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下面以山西农业大学“原理”课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混合式教学在“原理”课中的探究实践

“原理”课混合式教学从2020年起在本科生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第一,通过学习通平台在课前向学生推送线上学习资料和视频资源,并发布相关任务点。课中发布签到,教师对学生到课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第二,教师在基本原理讲授过程中借助学习通适时发布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习(例如,在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首先通过学习通发布一个讨论“看到这组长征组图,你会联系到什么”,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回复,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复进行整理,哪些是属于事物内部的联系,哪些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讲解联系的含义,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然后结合教师对原理的精讲,学生会有很深感悟)。第三,在每一原理讲解完后发布主题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例如,讲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在讨论中发布“你是怎样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的?结合实际谈谈互联网时代地球变成一个村落”,这样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讲原理的理解)。第四,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在学习通发布作业并进行20分钟的课堂测试,设定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系统自动判阅给分,教师打开系统可查阅学生答题情况,随后可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第五,借助学习通让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完成本学期布置的微视频创作(微视频创作采取系统自动分组的方式,设定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给分,最后系统核分统计总分)。第六,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课后观看视频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观后感作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经过混合式教学实践,“原理”课程考核实行期末统一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期末考试一般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平时成绩由线上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构成。学生线上学习(课程视频学习、线上作业、讨论、指定文献阅读等)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表现(提问、章节测试、主题讨论、课堂互动、签到、分组任务等)占平时成绩的40%;实践考核(观后感或读后感)占平时成绩的30%。以上成绩可以在学习通设置好系数后,系统直接导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作为平时成绩的给分依据。在混合式教学中,整个课程成绩构成图,见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中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图

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重视传统考试与个性化考核相结合,在考核时间上,要注重阶段性划分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以期构建思政课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该课程注重过程考核,强调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借助学习通所建的课程进行学生成绩管理,通过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的签到、讨论、作业、分组任务等教师进行一定比例的分配,由系统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并结合学生本学期所提交的观后感作业进行最后成绩的微调,最终确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由教研室统一进行闭卷考核。

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实质上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教什么”注重基本原理的精讲和细讲;“怎么教”在思政课教学中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流程,实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新型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手段实现同步转型,逐步总结形成一套适合思政课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怎么评”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

二、“原理”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现状调查

经过两年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效果明显。2020年“原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征求了学生对老师及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看法,646名学生,有548名学生进行了回复。很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肯定,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中肯改进意见。2021年选取大二“原理”课13个自然班级,开展了“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卷调查”,发放54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4份。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就目前开展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图2显示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普遍认可,图3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6.2%的学生更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30.1%的学生更喜欢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11%的学生喜欢纯线上网络教学模式,而仅有2.7%的学生喜欢纯粹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见,这种混合式教学相比较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加契合了当代学生的特点,也是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重要举措,所以,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图2 高校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必要的调查

图3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查

(二)思政课程考核方式需多元化发展

由图4可看出,整个课堂单纯交给学生讨论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而喜欢教师课堂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占61.6%。可见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更多的学生希望和老师进行课堂互动交流,教学不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与课程相关且学生感兴趣,体现当下热点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真正让思政课堂活起来。通过学习通平台,教师可以更大范围地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平台数据及时调整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更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相比较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考核。在思政课展开的混合式教学中,借助学习通平台,教师需积极探索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将线上学生参与的讨论、抢答、分组任务、测试等纳入考核的范围,合理分布线上线下考核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

图4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调查

(三)在线平台资源需充实丰富

从图5可看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47.8%的学生会通过课程平台在讨论组中需求帮助,有25.2%的学生通过直接询问同学解决,有20.7%的学生会在课堂或课下问老师解决,有6.3%的学生会通过微信、短信或QQ来解决问题。可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更多愿意借助平台与同学进行讨论来寻求帮助。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多半学生会关注和参与课堂讨论区话题。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持积极态度,愿意去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是从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对于学生课后很少或从未访问过学习平台,究其原因,普遍集中在,一方面平台内容不够丰富并且平台资源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课后的师生互动具有延时性,让学生感觉适用性不够,师生互动不够。所以,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或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由图6可知,对于平台提供的视频资源、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及相关资料,有27.6%的学生喜欢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有34.5%的学生喜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音频资料,这两部分学生占到62.1%,有20.7%的学生喜欢平台提供的文本资料,喜欢图表和其他平台资料的学生占17.2%。可见,对于平台提供的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学生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因而对这两部分资料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希望平台将这两部分资料能够及时更新,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平台资源质量,提升学生对平台资源的满意度。所以,目前思政课正在使用的学习通平台需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所提供的学习资源。

图5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会选择帮助途径的调查

图6 学生在学习中喜欢哪种平台资源的调查

(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提高

从问卷调查了解到,开展混合式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相较传统教学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积极了,会根据教学安排,自主学习。但与传统教学相比,针对“在线学习对学生最大的挑战问题”,图7显示有54.8%的学生认为是自主学习意识差,有23.3%的学生认为是自主学习能力差,有16.4%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占用了大量课下时间,仅有5.5%的学生认为最大的挑战是电脑操作水平。可见,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没有太大问题,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需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来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图7 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学生最大挑战的调查

综上可见,对于高校思政课推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思政课已运行的混合式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态度很积极,愿意主动了解和接受新技术的运用。但由于平台课程运行时间不长,技术还不成熟,有些老师对新技术的运用也不熟练,导致了平台提供给学生的视频资源和文本资源不是特别丰富,视频资源尤其教师自己录制的视频更新速度比较慢,导致学生对平台资源不是很满意。在借助平台进行互动方面,由于课后互动缺乏监管,导致互动不及时。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过程考核中需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开展混合式教学以来出现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对已开展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方式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转化教学思维,更新教学观念。

(一)“三师融合”重构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师”指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实现全过程贯通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所以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高,理论能力强。高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高校这三类教师,在管理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价值引领。“三师”融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借助学校推进实施的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团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各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色,充分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而在混合式教学中重构教学内容。因为思政课教学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导向明确、内容丰富、主客体广泛、载体众多、层次复杂,需要协调目标、内容、主客体、载体形成合力”[6]。因此,思政课教学要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目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创建教学团队。“三师”融合的过程可以让这种协同效应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创新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和学术含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学科。”[1]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借助相关科研平台,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合作对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本着以科研助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原则,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提供课程专业方面相关案例,辅导员可提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相关案例,思政课教师针对所提供的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期建立一个案例资源库,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展开应用性研究,例如,在“原理”课中围绕基本原理,利用学习通平台,贯通“三师融合”交互式教学,注重基本原理的详细解读,基于学生专业巧妙设计问题进行互动研讨课程内容,教师达到透彻性理论讲解。进一步明确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构建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这要求思政课在秉持“精品课程”建设追求,在坚持使用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及教学资源特色编写适合本学校的思政辅导教材,深入挖掘运用本校特色资源和实践素材,重构教材体系,丰富课程文本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知识的进一步延伸。

(二)“三个环节”教学互动深化思政课教学设计

“原理”课除导论外的内容(共7章21节)可以概括为“四观—十六理—五十点”,“原理”课总学时48学时,2021年教学大纲中明确其中实践教学6学时、线上教学8学时、线下教学34学时。线下在课堂进行,线上在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在“原理”课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堂针对性精讲、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课堂小组汇报讨论。通过各教学环节的相互贯通,发挥学生教学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为了更好将实践教学、线上教学及线下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在混合式教学中将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了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向每个班级推送布置学习视频、文献等,组织学生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布置章节作业,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分析研判学情,为课堂教学进行前期准备;课堂注重对基本原理的精讲互动,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提出的问题,精选教学内容,重在讲授课程重点、难点、社会热点;课后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进行课后实践,选择较好的实践成果在课堂进行展示。期末每个学生线上至少提交一篇读书报告(手写版)或观后感等,计入平时成绩。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见图8。

图8 混合式教学中三个环节教学设计图

高校思政课三个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原理”课的问题逻辑充分展开,激发学生个体学习需求,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解决混合式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在具体落实中结合学生的问卷调研,发现课前课后的师生互动不够完善。教师在对课程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新版教材要求以每一个原理为专题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链,在师生互动中,在知情意相结合基础上完成学生对知识框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三)“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推进思政课过程性考核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考核中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三个维度”各种指标体系评价中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三个维度”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推进思政课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指的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生生互评。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学校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或教师通过问卷或访谈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一方面基于教师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通平台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动态考察和管理,在过程性考核中系统自动统计给出学生平时成绩;生生评价一方面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表现进行互动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分组任务教师设定相应评价指标进行生生互评。例如,借助学院评选的“网络思政之星”活动,对学生提交的网络作品,教师可放在平台上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互评。以“原理”课为例,平时成绩包括线上学习、课堂表现、实践考核三部分构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课堂表现外主要通过课前发布的任务点和课中与教师互动及课后作业和相应任务点完成情况进行线上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则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进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构成图,见图9。

图9 混合教学中“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构成图

混合式教学中“三个维度”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考核,教师对于学习通统计的数据应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对可视化、数据化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在逐步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网络信息化平台同时,使考核评价结果在“三个维度”教学评价中充分运用。但在“三个维度”教学评价实践中生生评价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存在一定敷衍现象,还缺乏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所以,“三个维度”教学评价中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合式教学下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主体应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将思政课教师、学生、校院督导及同行教师都纳入思政课评价主体中,同时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2019年3月18日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距今已有三年,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播短视频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网上思政新样态,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断得到提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不断创新正是落实“3·18讲话”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效提质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