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有效策略

2022-08-24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庆顺

天津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党史课程标准课程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肖庆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指示中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育是重要的领域,中小学是重要的阵地,青少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群体。中小学也要联系教育实际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途径,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建设,不断引导中小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载体和依托,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是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融入的有效策略对于中小学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融入: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真正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就要在融入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价值观。这是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的,也决定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史学习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对于中小学生也是适用的,只是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中小学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是对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价值引导的根本要求。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实现育人的重要途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要坚持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它是由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著作、重要理论、伟大成就、经验教训等组成的。中小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首先要通过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学习和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模糊。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只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不能停留在知识学习的阶段,也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要通过讲故事和党史知识学习,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提升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二、依据什么融入:依据课程标准和方案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根本依据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实现立德树人,中小学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而融入的直接依据则是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是关于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学业质量、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我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有多处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直接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基本原则之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学科课程标准上更新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其中,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坚持目标导向,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在有理想方面,涵盖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中,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三、融入什么:有机融入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党史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小学的课程是有限的,每个学科的特点和育人价值也有着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对党史的内容进行梳理凝练,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就要紧紧结合学科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载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不能脱离学科内容生搬硬套。教育部于2021 年1 月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家教材委员会2021 年9 月印发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分别对革命传统、“党的领导”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了安排,在课程教材方面提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教材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教材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课程教材有机渗透,体现“3+1+N”全科覆盖。“党的领导”和革命传统本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这种安排也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的课程内容中直接融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课程,政治认同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围绕政治认同,从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方面,结合不同学段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政治认同,从而充分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语文课程注重以文化人,可以通过选取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的优秀作品,通过建立文化自信、文化理解与传承,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课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建设成就的学习,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在艺术课程内容中有重点融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内容,通过反映党史的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含歌剧、戏曲等)、动画等艺术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英雄赞歌》等红色歌曲、《洪湖赤卫队》等红色电影,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第三,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融入。数学、地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渗透融入。其主要做法是选择有关学科领域专家、模范人物的事迹、重大科技成果等,如钱学森、黄大年等科学家,中国女排、乒乓球队等运动员为国争光,祖国至上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体会为国争光、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四、如何融入: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

课程实施在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设计再好的课程,选取再合适的内容,如果没有有效的实施,也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就要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实施的全过程。教学是最重要的渠道和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策略实施:

第一,注重实施过程的教与学方式多样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冷冰冰的党史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而是在教师和学生有效的教与学过程中的亲身参与、真实体验。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浸入式等教学,例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红军长征的过程,创造亲临其境的氛围,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可以采取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和子议题,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明辨是非,树立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项目学习、跨学科等形式,实现实施过程的深度学习。

第二,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例如,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对一些概念还不能真正了解,因此不适合采取听报告、探究规律和原理的方式。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高中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就需要加强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学习,可以采取议题式、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理想信念。

第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循序渐进。这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段,可以采取结合认识国旗、国徽、队旗,激发学生对国家标识的崇敬,通过讲述身边少先队员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争做新时代少先队员的愿望。

五、靠谁融入:提升教师党史学习教育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是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主体,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实现有效融入,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就需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党史学习教育意识和育人能力。有调查表明:一些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教师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和历史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的意识比较弱;还有的教师在育人能力上有明显不足,在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中生搬硬套,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时,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关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利益为重的意识,就没有做到科学的融入,给人穿靴戴帽之嫌。所以,提升教师的党史学习教育意识和育人能力是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取得实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党史课程标准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第一次学党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党史上的今天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