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2022-08-24北京宏志中学
北京宏志中学 兰 香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的主要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基于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解,笔者认为教师要在充分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主题意义探究的方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托主题意义主线,以问题为引领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并利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结构化认识。此后,教师还需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提取的信息来巩固和内化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层次由学习理解类活动上升到应用实践类活动。最后,教师再围绕主题设计语境,让学生在新语境中尝试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使活动层次达到迁移创新。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练习册里的阅读语篇“SocialMedia…theHighsand Lows”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练习册里的语篇“SocialMedia…theHighsandLows”。根据《课标》列出的三大主题语境,笔者认为该语篇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中的子主题“社会热点问题”——社交媒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笔者在备课时从文本内容、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这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SocialMedia…theHighsandLows”是一篇论说文,行文按照因果关系的逻辑顺序进行,层层深入、条理清晰。文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引出话题,讲述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及对现代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段话锋一转,指出一部分人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担忧;第三段分析了社交媒体导致人们不开心的两个原因;第四段作为总结,作者指出要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学会保护自己,享受生活。语篇通过对社交媒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交媒体带来的利与弊,以及不同群体对社交媒体持有的不同态度。作者希望唤起人们理性使用社交媒体的意识,探索如何平衡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实现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Lesson3“InternetandFriendships”,知道网络既有可能促进友谊,也有可能伤害友谊,提升了自身对网络的理性认识。社交媒体是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对此话题毫不陌生。关于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所耳闻,但是可能缺乏较为全面且理性的思考。学生英语基础一般,有在阅读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但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推理、归纳能力较弱,且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重点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出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之后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内化语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如前所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超越文本进行发散思维并用恰当语言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难点。笔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互助中获得答案,最后在全班分享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必要的语言支持。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内化,以及根据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结果,可以获得关于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内容及语言方面的支持,从而顺利表达自己对社交媒体的看法并阐述理由,最终实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整个设计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见图1)。导入和读前活动都是学习理解类活动。笔者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出话题。读中部分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首先是梳理、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然后学生利用生成的思维导图进行描述和阐释,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笔者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对作者态度进行推理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则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在读后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基于新的知识,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也是迁移创新类活动。课后作业设计的是将课上讨论落实到笔头,是对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总之,整个教学设计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图1 教学结构
(一)读前活动
笔者首先展示两张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和关注,然后利用KWL表格让学生对社交媒体这一话题进行相关的思考并填写前两栏(见表1)。在学生进行自己的思考之后,笔者呈现文章标题:“SocialMedia…theHighsandLows”,让学生展开猜测:Whatdoyouthinkthewritermaytalkaboutaccording tothetitle?
表1
(二)阅读活动
学生第一遍阅读文章,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并且通过全班讨论得出答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大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笔者再追问以下问题:Whatdoesthewritermainlywanttotellusin paragraph2?Whatdoesthewritermainlywanttotellusin paragraph3?这样就引导学生将视线放在文本的主要信息上并关注这两段总分式的段落结构。
此时,笔者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ccordingtoparagraph1,howdopeople thinkofsocialmedia?Whatarepeople,sconcernsabout socialmedia?Inwhatwaysdosocialmediamakepeople unhappy?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Social Media…theHighsandLows”?这四个问题围绕文本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从而提炼出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前三个问题聚焦在文本重要信息的提取,第四个问题通过对标题的再认识加深学生对语篇主题的理解。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已经让学生通过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预测,现在通过对重要信息的提取和理解,学生可以更确定文本标题的意思,即社交媒体的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
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提取和梳理之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阐释文本标题的意义(见图2)。此时笔者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基于学情,学生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不能自主提炼出文本主要信息。如前所述,学生有在阅读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但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较弱,如果直接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会提取大量的碎片信息,无法形成对文本的结构化理解,最终导致学生读完了还是不知文本表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所以,笔者以问题为引领、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逐步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二是学生在获取文本主要信息后,缺少对语言和内容的巩固和内化,此时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再次熟悉和学习文本信息及语言知识,同时为后续的主题意义探究讨论活动做好语言准备。
图2 思维导图
在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后,笔者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在三人小组内进行分享。之所以采用三人小组分享,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可以保证三人在信息分享时互帮互助,互相补充,确保每个人都提取了文本的主要信息;另一方面,三人小组人数不多,加之文本的主要信息量也不大,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所以,笔者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分享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句子结构:Somepeoplethinkthatsocialmedia…However,many peoplehaveconcernsaboutit.Theythink…Thereasonsare asfollows:First…Besides…笔者认为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持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杂乱无章地复述文本信息、表达缺乏逻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给学生提供示范,引导学生将语篇中的总分式表达方式迁移到语言实践中。在小组分享之后,笔者邀请了两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了分享,其他学生则在聆听过程中发现文本的主要信息。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语篇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起信息间的关联,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通过分享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对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图进行描述和阐释,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内化。至此,学生对语篇所提供的内容和语言都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内化。
(三)读后活动
在学生明确了作者的态度之后,笔者顺势提出问题:Whatisyourattitudetowardssocialmedia?Howwill youusesocialmediainyourdailylife?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从作者的态度转换到自我的角度,联系自身进行思考,通过多元和批判性思维,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之前的讨论中,学生已经从观点和语言上都得到了相应的支持,所以在此时可以比较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有逻辑性,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句子结构供学生选择使用:
Ithinksocialmedia…because…
Inmyopinion,socialmedia…because…
AsfarasI,mconcerned,socialmedia…because…
第二个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落脚点在于思考自己将如何用好社交媒体。这个问题将进一步明晰学生对社交媒体使用的正确认识,并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不落痕迹地实现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全班交流,学生既巩固内化了语言又提升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整个过程就是在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最终对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了深层次和理性思考,形成了新的认知。
三、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主题意义,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英语学科承担着学科育人功能和责任,尤其是社交媒体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梳理语篇中阐述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负面影响及原因时,也在批判性地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而联想到自己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该如何规避其负面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选择恰当的方式丰富对主题意义的探究
针对论说文语篇的特点,笔者选用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呈现文章的逻辑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再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内化语言。在引导学生超越语篇,对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及负面影响进行深入讨论时,笔者让学生将讨论结果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不断完善主题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主题意义有了更加完整的理解,在后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有了更好的语言支持,有效地降低了任务难度。
(三)以问题来引导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笔者以问题为引领,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首先,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再利用问题链来绘制思维导图;此后,笔者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并充分理解语篇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在进行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地看待社交媒体这一事物,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结语
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语篇语境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来创设指向育人发展的学习活动情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写作手法、主题意义等方面深入理解文本,在解读文本、内化文本、重构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