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知识服务实践与发展路径探索
——基于对检验医学工作者的调查

2022-08-24王明丰唐强虎杨正婷廖薇薇张耀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专业知识工作者

王明丰 唐强虎 杨正婷 廖薇薇 张耀元 方 琪

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渝北区宝环路420号 401120

随着移动通信、数字化、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数字刊、网络社群等多种数字媒体不断涌现并相互融合,多层面的科技期刊产品矩阵也开始不断服务于读者、作者[1]。在当前移动互联网促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用户更加倾向于快捷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因此一种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知识服务应运而生[2]。知识服务是一种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优质服务过程,知识服务是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亦是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题中之义[3]。

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和科研技术的重要载体,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科技期刊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探索全媒体一体化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4]。检验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技期刊的重要分支,承担着提供检验医学知识服务的使命与责任。然而,从受众角度分析,检验医学工作者的临床工作压力大,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有限,尤其在各种媒体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专业知识学习与工作压力大的矛盾在检验医学工作者中日益突显。因此,检验医学期刊借助自身资源优势来提升知识服务供给能力,是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更是“办刊人”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发展+知识服务”的转变,是近几年期刊出版界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期刊知识服务转变。例如:袁庆等[5]采用文献检索、期刊调研、研讨座谈等方法,梳理了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实现路径;夏登武[6]从科研创新规律、科技传播效应与知识价值实现等维度,探究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建构与能力提升策略;吴芹[7]采用理论移植法分析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内涵、构成及主要特征,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平台建设、功能提升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优化策略;陈晓堂[8]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内容生产、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等方面,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营策略;李春红等[9]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受众的影响,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提出了科技期刊基于媒介融合开展知识服务的基本架构;李晶等[10]以场景研究为理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在智能传播语境下的转型升级和风险认知进行分析;陈汐敏[11]以江苏省50 种医药类学术期刊为对象,开展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上述学者从理论探析、体系构建和前景展望等方面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开展的知识服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梳理,但未从受众学习需求出发,深入探讨期刊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开展知识服务的策略。沈黎等[12]从受众层面出发,针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服务需求展开调查,分析护理人员知识需求特征,提出具有护理领域特色的知识服务付费平台构建思路,但并未分享医学类期刊如何与新媒体有效融合,探索立体化知识服务路径的案例。

随着医疗行业对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期刊助力医学知识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本研究立足于检验医学期刊和所属新媒体,调研检验医学工作者学习和阅读专业知识的习惯,并结合《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与临床》和“检验医学新媒体矩阵”(以下简称“两刊一媒”)建设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检验医学期刊从受众学习需求出发,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开展知识服务的策略,以此推进检验医学期刊立体化发展,为学术期刊的转型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结合前期文献分析设计问卷,评审修改问卷,进行预调查,根据结果补充完善问卷;最终问卷内容包含受访者基本信息、专业知识学习目的和需求、专业知识学习习惯、所关注的专业知识内容,以及不同途径的学习效果评价(共5个大类,18个条目)。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号,读者、作者交流群,检验医学工作者专业交流群等途径发放问卷,受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填写问卷;问卷填写开放时间为1个月,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521份;受访者的年龄范围集中在20~4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的占比为78.51%,大多数受访者来自三级或二级医疗机构(65.83%),34.17%的受访者来自其他医疗机构。

1.2 案例分析

以两刊一媒知识服务实践探索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调研结果,从资源共享、技术融合及内容建设等方面探索期刊和新媒体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检验医学期刊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发展路径进行展望,构建面向检验医学工作者知识服务的数字新生态。

2 两刊一媒开展知识服务的成功实践案例

2.1 融合期刊和新媒体专家资源,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工具选择方面,超过90%的受访者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在专业知识获取渠道方面,约60%的受访者会通过相关新媒体获取专业知识。调查结果说明: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多样化知识获取渠道在检验医学工作者获取专业知识的方式中占有主要地位,媒体融合转型发展是检验医学期刊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为应对这一趋势,两刊一媒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期刊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两刊一媒开展“抗击新冠疫情,检验在行动”主题活动,两刊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充分发挥检验医学期刊的专业优势,主动向国内知名专家约稿,组织优质稿件,并确保信息权威、及时,全年累计首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论文47篇,累计被下载近7万次。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结合期刊约稿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在线直播,实时分享抗疫一线知识与经验,对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权威解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20年共开展13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直播课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35万)。以上活动充分利用了期刊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融合编委专家资源,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此外,两刊一媒开始逐步尝试调动期刊编委专家资源策划在线直播,用2年时间打造了新媒体在线直播拳头产品(截至2021年12月底,策划系列主题直播项目10余个,共举办线上直播课程160余次,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80万)。

通过上述系列实践和尝试,两刊一媒最终在专家资源融合方面找到突破口,即打造“传媒+专家”的模式,利用专家资源在期刊和新媒体之间相互借力、共同促进,实现期刊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探索发现,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期刊平台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传媒+专家”模式一方面可实现两刊编委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以核心专家为支撑,让编委团队成为平台发展的重要建设者,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优秀论文,提升来稿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核心专家资源,以期刊特色内容和学术经营方向为基础,以检验医学工作者需求为导向,利用在线直播融合专家资源,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丰富了新媒体的展现模式,还增强了读者、作者黏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传媒品牌形象。

2.2 借助技术优势开发衍生产品,提高知识服务效率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需求方面,44.72%的受访者每周不定时学习,37.43%的受访者只有在工作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学习时长方面,60.46%的受访者每日学习10~30分钟,24.95%的受访者每日学习30~60分钟。调查结果说明,检验医学工作者有学习需求,但受工作特点和工作时间制约,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因此他们需要更高效、简便的知识服务方式。

两刊一媒利用媒体融合技术优势,为平台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各类线上、线下学术产品和学习工具,帮助用户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为了保证直播效果,开发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自有直播平台,并逐步扩展到大众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在提升直播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关注度和用户活跃度。此外,顺应5G技术的推广,两刊一媒开通了微信视频号,逐步探索短视频创作模式,并集中推广“检验君IP”,通过动漫、Flash、照片流等形式,以视觉化的效果和动态的方式诠释枯燥的专业知识,使医务人员可以在不费时、不费力的情况下接收到相应信息,提高知识服务能力(截至2021年12月底,“检验医学”视频号关注人数超过23000人,发布视频130余条,单个视频的最高浏览量突破50万次)。另外,针对检验医学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考试需求,开发辅助模拟考试练习系统,每年优化题库解析,实现个性化推送易错题库;针对检验医学工作者的学习需求,开辟专业书吧,开展“书评书鉴”,精准找书、选书、买书,实现一站式服务。

实践发现,移动互联网、检索、视频音频编辑、平台构建等技术是实现新型出版知识服务功能的核心所在[13]。期刊及所属新媒体应该注重灵活应用各类技术,让优质的期刊资源得到充分传播,进而实现大众科普,构建媒体融合过程中“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成熟模式。

2.3 坚持“内容为王”做精品,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检验医学工作者专业知识学习需求较大(超过91%的受访者有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目的性强(超过90%的受访者以积累专业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为目的,超过60%的受访者以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为目的)。调查结果说明,检验医学工作者因学历较高,加上临床工作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保障,期待获得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因此优质的内容才是期刊及所属新媒体的立足之本。

检验医学期刊不同于其他大众科普刊物,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权威性,受众相对比较固定,且随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普及,检验医学工作者习惯通过专业数据库(PubMed、CNKI、万方等)检索关键词,挑选与自身研究方向一致或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进行学习。针对期刊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检验医学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类别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临床工作经验交流(62.57%)、最新的行业标准或指南解读(61.80%)、热点话题专家点评(41.07%)、疑难案例分析(32.05%)、行业技术的新发展(31.48%)。因此,期刊可以有针对性地掌握这些关注点,开设特色栏目,组织专题论文,争取优质稿件,增强栏目的创新性。笔者所在单位出版的两种期刊采用错位发展的方式开展内容建设:《检验医学与临床》针对检验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解读、临床交流、技术经验等内容,紧扣“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主动约稿,开设特色专题;《国际检验医学杂志》针对检验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前沿技术和标准指南解读,加大组稿力度,开设“前锋新锐”与“专家面对面”等特色栏目,组约高质量论文。通过错位发展,两刊逐渐在专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针对新媒体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检验医学工作者感兴趣内容类别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基础知识短视频(57.01%)、基础知识盘点(52.40%)、行业新动态(34.17%)、行业领域同行工作心得(22.46%)。相对于传统期刊,新媒体的形式更多且传播速度更快,内容策划更应偏向用户角度,把受众需求摆在首位[14]。两刊一媒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深度策划:一是顺应检验医学工作者“浅阅读”和“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定期将枯燥、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炼、梳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推广、传播,让检验医学工作者可以在零散时间里轻松阅读学习,如“检验干货”及“一周检讯”栏目;二是利用新媒体视听化和互动性强的特点,针对某一特殊事件、现状、研究成果进行专题式剖析,如“前言报道”和“形态学进阶”栏目;三是迎合检验医学工作者积累临床工作经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征集工作心得、分享实际案例,通过经典案例解析帮助他们掌握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决策综合能力,如“检验与临床”栏目。统计新媒体全年阅读量超过5万次的论文,发现知识盘点类论文占大多数,这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流量为王”的策略很快会因为内容的薄弱而失去受众,能够长久粘住用户的仍是优质、高附加值的内容。互联网改变了媒体的服务方式、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并未改变期刊平台提供知识服务的运营规律和学术功能,“内容为王”的理念在信息爆炸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3 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知识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3.1 媒体融合缺少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内容整合模式

媒体融合最终是要将知识服务供给能力和用户的阅读体验进行有效连接[15]。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都在探索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内容整合模式,尝试以期刊内容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16-17]。本次针对新媒体内容建设的调查中,仅有不到35%的受访者对期刊论文解读感兴趣,故新媒体如果只是简单解读期刊论文,效果并不理想。两刊一媒在融合之初也有类似尝试,让期刊编辑兼职新媒体工作,将优质期刊论文内容转载到新媒体上,然而这类论文的浏览量基本在2000次以下,甚至远远低于一些转载内容的浏览量[18]。由此可见,只是简单照搬期刊论文进行新媒体化,效果并不理想,科技论文中的科研成果只有改写为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和运用。然而,如何把检验医学期刊专业内容“新媒体化”,如何打通期刊和新媒体的内容融合渠道,目前并无太多行之有效的参考模式。

3.2 检验医学期刊缺乏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媒体嗅觉”

本次关于专业知识学习渠道的调查显示:近75%的受访者会通过期刊等传统途径获取专业知识;但在随后关于学习效果的调查中,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阅读学术期刊的学习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当前部分检验医学期刊的主动服务意识还很薄弱,缺乏“媒体嗅觉”。随着医疗行业对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检验医学期刊必须从以往的“作者市场”向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读者市场”转变。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将零散、杂乱的新媒体用户阅读需求数据整合成专业化的知识资源,并反馈给检验医学期刊,进而指导期刊调整组稿方向,提高论文可读性,也是办刊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3.3 集群化程度低制约期刊整合资源开发知识服务产品

媒体融合背景下多样化学习途径已经是检验医学工作者获取专业知识的主流趋势。未来检验医学期刊需要突破单一产品形态,围绕受众“深-浅”阅读需求链,提供复杂化、多样化、开放性的知识服务。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仍然以“散、小、弱”的编辑部为中心,集群化程度低,出版资源分散,虽然每刊都有各自的优质内容资源,但受人力、财力限制,编辑很难深入挖掘各种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凝聚成发展合力。与此同时,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期刊面向市场制定政策、整合资源。从现状来看,检验医学期刊还不完全具备提供优质知识服务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受限仍是办刊人需要克服的困难。

4 未来检验医学期刊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发展路径

4.1 策划系列知识服务产品,贯穿用户专业知识学习周期

针对内容建设和内容融合方面的问题,可以尝试将期刊学术策划和新媒体运营策划相结合,打造系列知识服务产品。比如,关于新媒体内容延伸阅读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会对来源于新媒体平台的行业热点话题、知名专家点评、基础知识盘点、工作经典案例等内容延伸阅读范围。因此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围绕这些方向,以项目策划为抓手,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专家资源为核心,整合期刊和新媒体作者队伍,从期刊专题约稿、新媒体图文头条、在线直播、视频推广等方向进行全程策划,一条主线贯通用户专业知识学习过程。检验医学期刊可以通过提供系列知识服务产品,不断推动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引导目标受众“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可,并习惯系列学术服务这种模式,从而长久地粘住用户,打造媒体品牌(图1)。

图1 检验医学期刊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发展路径

4.2 打造资源共享多主体协作模式,精准服务用户学习需求

面对资源受限的问题,可通过不断完善多主体协作模式,吸引跨领域资源共同参与创新产品开发,以先进技术为驱动,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准确性、便捷化的智能知识服务系统,实现用户需求与内容数据的深度关联与精准对接[19]。比如: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自身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期刊论文自动推送服务;与“知乎”和“今日头条”这类开放式知识众编平台合作,利用其受众画像刻画和智能推荐技术,对期刊或新媒体策划的权威医学科普内容进行高效分发,从而更好地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为期刊市场化运营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与“得到”和“喜马拉雅”这类知识付费订阅模式音频平台合作,参与搭建细分领域的服务模块,为目标用户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音频集成服务产品。未来检验医学期刊将充分利用外部先进技术和数据资源,完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智能化推送,进而实现知识服务行为智能化、思维智慧化发展(图1)。

4.3 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保障期刊知识服务创新措施落地

面对媒体融合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可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1)打造“有思想”的编辑队伍。要求编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有明确的认识,保持定力,守住本真;在日常学术策划工作中善于总结,全面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挖掘论文的思想性并辨析其价值,不断成长为可以洞悉学科发展、驾驭语言文字的高级人才。(2)打造“懂技术”的新媒体队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编辑在做好期刊内容建设的同时,很难抽出精力学习、掌握数字核心技术,存在内容与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因此,检验医学期刊有必要组建媒体融合技术队伍,熟练把握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技术,善于利用期刊优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多元化运营,不断提升期刊的传播影响力[20]。(3)打造“善经营”的市场队伍。媒体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充分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市场运营人才,促进期刊知识服务高效化、市场化运转,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需要“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的多元化现代编辑人才队伍,聚集学术资源,保障成果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图1)。

5 结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检验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服务是检验医学期刊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办刊人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提升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和意识,发挥专家作用,打造“传媒+专家”的模式;借助技术优势,开发衍生产品;坚持“内容为王”,做好精品。与此同时,检验医学期刊还应该积极应对知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点,策划优质内容,贯穿用户专业知识学习周期;打造多主体协作模式,精准服务用户学习需求;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保障期刊知识服务创新措施落地。本研究对于医药类期刊知识服务路径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存在不足之处:(1)样本量较少,且主要针对检验医学领域的读者、作者,对于其他临床医学领域的覆盖不够,在医学类期刊全面推广的代表性不足;(2)本研究对相关领域专家定向访谈不够,未组织医药类期刊同行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对于系统归纳当前医务工作者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及难点分析还不够深入、细化。下一步笔者将联合其他医学期刊,在扩大样本量后进行抽样调查,开展行业专家定向访谈,组织医药期刊知识服务研讨会,以获取更详细、全面的数据,探讨更有特色的知识服务方式,不断探索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专业知识工作者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