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压-拉杆模型计算型钢混凝土深梁承载力
2022-08-24卢化松
卢化松
(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0011)
1 引言
深梁是指跨度与其高度之比较小的梁。我国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2015年版)(以下简称《结构规范》)规定,跨高比l0/h<2的简支梁或l0/h<2.5的连续梁属于深梁。型钢混凝土(SRC)深梁由于其承载力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高架车站、住宅转换中。
SRC深梁因其跨高比较小,受外力作用时,内部受力较复杂:存在受压、受弯及受剪状态,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经典的梁理论设计方法已不适宜,而压-拉杆模型提供了解决方案。
压-拉杆模型起源于桁架模型,它将钢筋混凝土构件简化为混凝土压杆、钢筋拉杆以及节点区。压-拉杆模型能有效反映构件的传力机制,设计过程简单。在国内,叶列平[2]、贡金鑫[3]等对压-拉杆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圣维南原理,压-拉杆模型将构件分为B区和D区,B区为应力线性分布,满足平截面假定;D区较高的剪应力使截面发生明显翘曲,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在梁的正截面受弯及斜截面受剪设计时,对于B区,我国规范采用极限状态法进行承载力的计算,理论较为成熟;对于D区,通常采用经验计算或局部加强构造措施,缺乏理论指导。压-拉杆模型可真实反映D区的荷载传递机制,是D区截面设计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本文采用荷载路径法,确定SRC深梁的压杆、拉杆及节点区强度,合理考虑型钢在压-拉杆中的强度,建立节点平衡方程。通过分析SRC深梁的破坏模式,得出SRC深梁的实际承载力。
2 SRC深梁压-拉杆模型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SRC深梁受力模式分析可简化为压-拉杆模型,即将受拉开裂的混凝土和型钢受压部分等效为压杆,将受拉纵筋和型钢受拉翼缘等效为拉杆,将压-拉杆的交汇区域看成节点。根据荷载分布情况,由结构力学方法可以求出拉杆、压杆、节点的内力,并应满足式(1)要求:
式中,N为拉杆、压杆和节点的轴力;Nu为拉杆、压杆和节点的轴向承载力。
压-拉杆模型较合理地反映了混凝土深梁的受力状况,满足塑性下限定理。因此,结构实际承载力大于按压-拉杆模型所预测的承载能力,简化模型是安全可行的。建立压-拉杆模型应依据结构的应力分布图,目前主要有:应力迹线法、有限元法等[4]。本文对拉杆、压杆、节点区进行分析。
2.1 拉杆
拉杆由纵向受拉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及其周围同轴线的混凝土组成。拉杆承载力Ntu按式(2)计算:
式中,fy、fa分别为钢筋、型钢的屈服强度;Ast、Aa分别为受拉钢筋、型钢受拉翼缘的面积。
2.2 压杆
压杆代表模型中压力场的合力,根据压力扩散情况,可以分为棱柱形、瓶形和扇形,如图1所示。一些学者建议水平压杆使用棱柱形、斜压杆使用瓶形,如图2所示,图2中P为梁承担的集中荷载。本文采用上述学者的建议,根据《结构规范》并参考ACI规范[5],建立钢筋混凝土受压杆件的计算公式。
图1 压杆的类型
图2 压-拉杆模型
水平压杆承载力Ncu按式(3)计算:
斜压杆承载力Ncu按式(4)计算:
式中,fc为压杆混凝土抗压强度;Ace、Aa、Aaw、As分别为压杆端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型钢受压翼缘面积、斜压杆型钢受压腹板面积、受压钢筋面积;βs为压杆有效抗压强度影响系数,按表1取值。
表1 βs、βn的取值
由于深梁中的假想压杆受周围介质的约束,一般不会失稳,故式(3)和式(4)未考虑稳定系数。另外,《结构规范》公式为了统一可靠度,对式(3)和式(4)的右端项乘以系数0.9,这在压-拉杆模型中可不考虑。
为控制裂缝,压杆横截面配筋应满足式(5):
式中,αi为压杆轴线与钢筋轴线的夹角;Asi为与压杆方向成α角度的钢筋层中,间距si钢筋的总面积,见图3;b为深梁截面宽度。
图3 与压杆相交的钢筋
2.3 节点区
为了满足压-拉杆模型的受力平衡,节点区的受力状态可简化为3个集中作用力。根据受力状态的不同,节点区可分为3个压力节点(CCC)、两个压力和一个拉力节点(CCT)、一个压力和两个拉力节点(CTT)、3个拉力节点(TTT),如图4所示。对于不同的节点类型,节点区的容许压力Nnu按式(6)计算:
图4 节点类型
式中,Aaw为节点区的斜压杆型钢腹板有效受压面积,对水平杆件可取为0;βn为不同类型节点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其取值如表1所示[2]。
2.4 SRC深梁压-拉杆模型的建立
对于任意一个SRC简支深梁,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简化的压-拉杆模型如图5所示,虚线表示压杆、实线表示拉杆。压-拉杆组成的模型是机构的,在A、D之间布置杆件,构成稳定体系。
图5 对称荷载下的拉压杆模型
对深梁梁端支座处的垫板,参考《结构规范》中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其长度xR可近似按式(7)确定:
式中,F/2为支座集中反力;βc为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C50及以下取1.0,C80及以上取0.75,中间强度按插值法计算;βl为局部受压面积比,支座处取1.0。
AB拉杆和CD压杆的承载力分别按式(8)和式(9)计算:
AB拉杆和CD压杆的节点区应分别满足:
式中,xt、xc分别为水平拉杆、压杆的等效宽度;βnAB、βnCD分别为AB杆、CD杆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
假设受拉钢筋和受拉型钢屈服,则由式(8)和式(10)可得:
分析表明,AD杆件内力为零,故有FAB=FCD。假设CD杆和AB杆在节点区均达到相应的承载力,即:
由表1可知:CCC型节点;CCT型节点,故有:
式中,H为深梁的高度;h为上下拉、压杆中心线之间的距离;kL为集中力到支座处的水平距离;θ为斜压杆与水平拉杆间的夹角。
2.5 模型分析
支座处受力状况(CCT节点)如图6所示。
图6 支座处受力状况
斜压杆有效宽度xs为:
斜压杆承载力Nxc满足:
式中,Aaxc为Nxc方向的型钢腹板截面面积。
将式(2)和式(18)代入式(19),得:
式中,tw为型钢腹板厚度。
如果实际配置纵筋Ast,a≥Ast,可以判定构件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如果实际配置纵筋Ast,a<Ast,可以判定构件主要发生弯曲破坏。
2.6 承载力分析
2.6.1 弯曲破坏
当时,受拉钢筋和型钢受拉翼缘达到屈服状态,按下式确定,即:
则深梁弯曲破坏时的承载力Fu计算如下:
2.6.2 剪切破坏
当Ast,a≥Ast,即受拉钢筋未屈服时,取xt=2αs(αs为拉杆中心线到构件受拉边缘的距离),由节点平衡条件可得:
将式(7)和式(17)代入式(24),得:
即:
对于瓶形斜压杆,βs=0.75,代入式(26),得:
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本文共搜集了25个SRC深梁的试验数据,均为集中荷载作用:其中4个为弯曲破坏,21个为受剪破坏[6-8]。分别采用YB 9082—2006《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以下简称《钢骨规程》)和本文提出的拉压杆模型公式计算承载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承载力验算
上述对比结果表明,《钢骨规程》关于SRC深梁的计算公式偏于保守,变异系数也较大;而本文提出的压-拉杆模型计算公式能较好地反映SRC深梁的极限承载力,变异系数也较小。
4 结论
我国《钢骨规程》没有明确的SRC深梁计算公式,而是统一采用平截面假定,采用一般SRC梁的计算公式。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设计,均是根据试验回归统计而来,缺少理论模型的支持。
压-拉杆模型满足塑性下限定理,是安全可靠的。根据收集到的试验数据计算分析,采用本文提出的压-拉杆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且离散性相对较小;《钢骨规程》计算值比试验值偏低较大,且离散性较大。
本文提出的压-拉杆模型计算过程简单,其将受力复杂的SRC深梁等效成杆系结构,以杆系结构的受力机制代替SRC深梁实体的受力机制,能较好地反映SRC深梁的受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