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田采出液沉降处理数值模拟分析

2022-08-24任永良何树威侯瑞麟祝洪伟

化工机械 2022年3期
关键词:油滴水口罐体

任永良 何树威 高 胜 王 妍 侯瑞麟 祝洪伟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阶段,采出的原油中平均含水率高达90%以上, 如何有效解决污水问题一直是油田开采面临的难题[1~3]。传统的油田污水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不能随意更改、现场取样困难及实际参数需要保密等[4~6]。 为此,笔者根据实际油田污水处理工艺,针对沉降这个关键工艺环节设计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基于此模型,结合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沉降结果的影响,并结合现场数据验证仿真结果,进而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1 沉降处理工艺

1.1 重力沉降罐

重力沉降罐也称自然沉降罐,根据外形的不同,沉降罐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类型[7,8]。图1是大庆某采油厂污水沉降处理用立式重力沉降罐,其内部结构主要有进水管、配水装置、集水集油装置及排水管等,根据设备参数,整个罐体的体积约7 900 m3,配水与集水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立式重力沉降罐

图2 沉降罐配水与集水结构

在沉降罐内部结构中,配水口和集水口方向相反,配水口开口朝上,集水口开口朝下,整个罐内部共有8个配水总管和8个集水总管,另外罐内还有其他一些结构和辅助元件(如集油盘、油箱、加热盘管、冲洗管、集泥坑及溢流管等)。 通过现场观测,此沉降罐内部各结构尺寸参数见表1。

表1 沉降罐内部结构尺寸参数

1.2 沉降除油工作原理

油田污水沉降处理利用油水物理属性的不同,依靠重力的作用,借助沉降罐来进行油水两相物质的分离[4,9]。其工作原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同种物质相互聚结和油珠上升的过程。

如图3所示, 油水混合物通过进水管进入到中心筒的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液位的升高,中心筒中的混合液将进入配水管,通过配水口后进入罐的内部空间;配水结构整体位于罐体的上半部分,液体从配水口出来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此时混合物将会向上运动一定的距离,在这一段时间内, 因为油水两相物质密度的差异,较小密度并且粒径较大的油珠将上浮到集油区的下表面,而密度较大的水相将会携带粒径较小的油滴往罐体的底部流动;油水混合液在向下运动时会有两个明显的区域差别,首先在向中部区域流动时,此阶段油水混合液中的油相成分相对较多,水中的油滴就会有较高的碰撞几率,碰撞的越多形成的油珠粒径越大, 等到流动稳定之后,这些油珠将因为密度小的原因上升到集油区中,并与油层混合,随着油层的加厚,通过打开污油管处的阀门开关将集油区中的污油排到罐体外部;当混合液继续往罐底方向运动时,此时含油量已经很少,故难以聚结形成较大的油滴,最终将随着水在罐内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集水管进入到中心集水管中,再由出水管流入到下一污水处理环节[5,6,10,11]。

图3 沉降罐模型二维简图

2 沉降仿真模型建立

2.1 沉降模型简化

实际沉降装置内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附加的零部件很多。 为了方便分析并减少工作量,同时保证计算精度,需要在实际沉降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具体如下:

a. 忽略罐体中不影响分析结果的一些结构和装置,如支撑架、集油槽、加热盘管、油箱、冲洗管、集泥坑及一些辅助结构(如换气阀、清扫孔)等;

b. 将罐体内部的压强视为常压,不考虑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

c. 假设罐内只有油水两相物质,并且充满整个罐体内部;

d. 假设分散相物质油滴的大小均一;

e. 假设入水管的流速稳定,没有波动;

f. 假设装置整体结构呈对称形式, 那么其内部的速度场与浓度场的分布也以对称的形式分布, 故取其结构的八分之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减少计算成本。 简化后的沉降罐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沉降罐简化模型

2.2 物理场及数值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本研究对象是油水两相混合物, 是典型的液-液两相流问题,而一般求解多相流问题时,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欧拉方法是常用的计算求解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属性,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前者主要针对的是分散型介质,后者是把各相均视为连续相。 考虑到本研究对象中各物质所占比例及其研究目的, 最终选取欧拉-欧拉模型中的混合物模型作为数值计算方法。

混合物模型的基本控制方程包含以下3个。

2.3 两相流数值模型

选取RNG k-ε混合物两相流模型为物理场接口条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其表达式如下:

3 仿真模型求解

3.1 初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水的性质:密度1 000 kg/m3,粘度1 mPa·s。

油的性质:密度886 kg/m3,黏度0.027 6 Pa·s。原水含油量1%,油滴粒径0.5 mm,沉降时间10 h。

湍流强度计算公式为:

设置入口为速度入口, 流体出口为压力出口,除出口和入口外,整个模型的外部以及内部只要不进行运动的都视为壁面,然后按照壁面边界条件的情况进行处理,将沉降罐的壁面视为无滑移边界,即流体在壁面处的速度不为0。

3.2 网格划分与质量评价

划分网格之前需对几何域进行拆分, 集水、配水等较为细小的部件选择较细化的网格,罐体选择较粗化的网格,中心集水管与中心配液管选择常规网格, 然后生成网格并进行网格质量检查。 网格划分情况与网格质量如图5所示,划分后的网格最小单元质量为0.14, 大于计算所需的最小单元质量0.10,平均单元质量为0.64,网格总体积为8.937×1011mm3。

图5 网格划分与网格质量评价

4 仿真结果分析

4.1 沉降罐内速度场

图6为沉降罐流场速度矢量图。由图6可以看出,沉降罐中部的速度场较为稳定,有利于油水分离,所以沉降罐中部是油水重力分离的主要区域。 沉降罐上部的流场流速较大且不均匀,主要原因在于配水口处流速较大,带动周围的流场不稳定,极易形成局部涡流,影响沉降效果。沉降罐下部流场靠近出水口附近的区域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图6 沉降罐流场速度矢量图

图7为沉降罐内流线图。 由图7可以看出,油水混合物由配水口进入沉降罐内,由于本身具有初速度, 油水混合物会继续向上运动一小段距离,在配液喷头附近流线密集且杂乱,对油水分离产生一定影响。 沉降罐中部的流场稳定,流体的速度方向向下,没有明显的紊流和涡流,有利于油水分离。 沉降罐下部靠近集水口的位置流动复杂, 这是由于当流体运动到沉降罐下部时,水和极少量的油在罐内压力的作用下流出沉降罐,而集水口表面积较小,导致该区域附近流场不稳定。 由此可见,整体仿真结果与实际工况下的油水分离规律是一致的。

图7 沉降罐内流线图

4.2 沉降罐内浓度场

图8为沉降3、6、8、10 h后沉降罐内油的浓度分布图。 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沉降时间的增加,沉降罐内的油液开始向顶部聚集,沉降罐内出现油水分层,顶部油的浓度开始增加,超过8 h后,油水分离效果不再明显,所以,沉降时间会影响沉降罐内的油水分离效果, 但一味提高沉降时间,则会影响沉降罐的工作效率。

图8 不同沉降时间下沉降罐内油的浓度分布图

为了能够将沉降罐内浓度场变化更直观地利用曲线图表达出来, 选择一条位于配水支管之间的垂线作为观测线, 观测线位置避开了配液口与集水口,流场稳定,对整个沉降罐浓度分析具有代表性,观测线的位置如图9中红色部分所示。

图9 观测线轴测图与俯视图

图10为沉降3、6、8、10 h后观测线不同高度下油的体积分数。 由图10可以看出,在沉降8 h后继续增大沉降时间, 并不能改善油水分离效果。

图10 不同沉降时间下观测线上油的体积分数变化

4.3 油滴粒径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选择0.1、0.5、1.0 mm3种不同粒径的油滴进行沉降分离实验,油滴除粒径不同外,其余参数均一致。 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设置仿真时间为3 h,得到沉降罐观测线上油的体积分数如图11所示。

由图11可以看出,随着油滴粒径的增加,沉降罐顶部含油量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粒径越大的油滴越容易从沉降罐中分离出来。 在实际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 可以添加相应的化学物质,使小粒径的油滴聚集,增大油滴粒径,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油水分离。

图11 不同粒径下观测线上油的体积分数变化

5 仿真结果验证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取样大庆某采油污水处理厂一次沉降后的处理液样品,利用实验室的浓度测量仪测量沉降后的油相浓度,绘制两者的对比结果如图12所示。 由图12可以看出,利用COMSOL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污水处理沉降罐工作后的结果基本相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图12 实际油相浓度与仿真结果对比

6 结束语

沉降处理是油田采出液处理的重要一步,其处理结果影响着后续污水处理的质量。 笔者通过分析油田污水沉降处理工艺过程,建立相应的沉降物理模型与仿真数学模型,利用CFD方法,通过COMSOL物理场分析软件, 对沉降罐内的速度场和浓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沉降时间与油滴粒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对实际油田污水沉降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油滴水口罐体
圆形的油滴
危化品常压罐车罐体安全性能力学研究分析
碳素钢连铸浸入式水口结瘤机理及改进措施
黄金油滴的制作工艺探究
基于Dynaform有限元模拟的3104铝质罐体再拉伸工艺优化
一种易燃液体罐式运输车罐体的设计
水中油滴的艺术照惊悚如眼
某隧道溃水口注浆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模具切水口在自动化机械中的设计与应用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