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刻画”习作专题小课教学内容的构建研究

2022-08-24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长沙小学孙桢铠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刻画事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长沙小学 孙桢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习作目标的表述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序列,可以了解到我们的习作教学除了一些特定格式要求的应用文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记实作文或者想象作文。而在记实作文这一大板块下,又可以分若干个类别。其中“人物刻画”是从三年级开始就很明显地进入小学生视野当中的。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便是从人物刻画入手,让学生在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中,先从自身熟悉的内容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培养习作的兴趣。笔者仔细研究教材中关于“人物刻画”能力培养的习作内容,发现了其重要的地位。

(统编教材“人物刻画”相关单元习作与能力指向)

为了清晰地展现相关习作教学能力指向所呈现的螺旋上升,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完善的梳理,将相关内容进行专题化整合,序列化编排,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意义上辅助学生提升“人物刻画”这一习作能力。

一、小课教学内容开掘

通过表1的呈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文体类型的习作安排几乎辐射到了3至6年级的每一个册次。单元习作往往是综合性的运用,而建构“人物刻画”习作小课序列着眼于学生习作能力的点对点提升。因此“刻画人物”专题习作小课的生发点是最先需要梳理和构建的。

(一)课文生发,迁移仿写

“教材是一个例子!”这句话被广大的老师所接受。统编教材集合了专家组成员的智慧与心血,选入教材的课文无一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体会情感表达的经典范例。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例子,学生的习作中更应该有一些他们学习教材内容的影子。因此“刻画人物”专题习作小课在内容生发点的选择上,首先可以考虑教材中的经典文段,从此处生发内容,读写结合,让习得的技巧通过仿写进行迁移呈现。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选自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一文

此内容适合进行关于细化动作描写的训练,单元篇章页更是明晰了“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语文要素。此类描写方法学生其实在先前的学习已有涉猎,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我家的杏熟了》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就是采用了细化的动作描写来写清楚的。以此生发一处仿写,回顾所学课文的例子,进行迁移仿写,落实“运用细化的动作描写人物”这一技巧点的学习,扎实提升“刻画人物”的能力。

(二)习题练笔,有机扩写

针对性极强的词句段运用,清晰的课后习题,目标明确的选做题,小练笔等模块都是统编教材编排的亮点。这些教学模块的存在,都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优质土壤。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文的小练笔为例:“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丈夫回来后,桑娜在几句话后又陷入了沉默,她会想什么呢?让学生联系课文写一写。怎样联系课文,学生往往有些懂,又不全懂。他们对于心理描写的把握,对于省略号的运用都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尴尬境地。笔者依托本次小练笔,做出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通过层递性极强的三次表格化分析课文对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第一张表格呈现后,学生会发现虽然心理很乱但是想到的人是比较统一的——丈夫或者自己,因为这是课文内容的指向。

第二张表格分析形成这种心理背后的情绪,学生会发现一种非常清晰的情绪导向——害怕、担心。

第三张表格分析的是桑娜这么多想法的排布顺序,不能交换,她先考虑丈夫是爱丈夫——情感,后考虑自己的事情其实更是下定了决心,表明了心理的倾向——善良。

层层递进中,学生能够发现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实有内容的指向,有情绪的导向,还有结果的倾向,继而拥有了更清晰的思维支撑来完成本次练笔,这样他们就习得描写复杂心理的能力。

(三)习作要点,突破创写

习作单元的设置是为了进行习作训练,达成能力目标,它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支柱,因此我们习惯称之为“大习作”。“大”,因为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调动很多方面的能力。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统编教材设置的能力目标,其实是可以找出“大习作”的侧重点——主要落实的能力目标的。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第二学段人物刻画类型的文章更倾向于“人物介绍式”,着力介绍明显的特征——比如外貌、行为等等。“像不像”是评价的重要标准,所以《小小动物园》虽然需要学生试着介绍几个家里人,但只要重点突破其中一个,便可以举一反三,顺利完成“大习作”的挑战。基于此,可以于“大习作”之中挖掘一堂学生真正需要的小课。笔者教学实践的方式是逐步实现“桥梁搭建”:

首先筑基础,以单句话呈现构思。首先抓住教材中的例句:“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通过分析,传达一种意识:发现脑海中家人们显著的特征,联系一种动物,让他看起来很有趣。写上类似的一句话,确立写作对象和显著特征。

然后做完善,进行表现补充和评改。“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补充修改为:“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一家人晚上散步,爸爸总是挺着圆圆的肚子走在后面,似乎相当沉重。每走一步,他的肚子都会剧烈地抖动,身上其他的部位也忍不住跟着摇晃。每当我们对他冷嘲热讽,他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了。”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会发现补充内容都是显著的外在表现。根据先前所写下的人物和特征进行补充,选取典型进行分析评改。

如此就突破了本次习作要点,完成了从“人的鲜明特征”到“类似动物的有趣表达”的习作桥梁搭建。那么学生写《小小“动物园”》完整的习作也只需进行方法迁移,介绍清楚其他人即可完成。

二、小课能力指向归类

“人物刻画”就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适切的语言技巧,恰当的事例使用,把人物个性、特点生动呈现出来。因此“人物刻画”专题小课的能力指向也就非常清晰了,分别是人物描写五类法、语言运用小技巧和具体事例精挑选。

(一)“人物描写五类法”的排布规律

人物描写的五大类基本方式包括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从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开始,人物的描写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出现就变得频繁,学生对于他们的概念化认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个阶段主要着眼于抓住比较显著的外在特征进行描写,例如外貌描写(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评价的依据主要在“像不像”。诸如动作、语言的描写也均以“写清楚”为目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

进入第三学段,对于如何应用对应的描写方式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一,更加复杂或者细致,例如心理描写的学习与应用(六年级上册《穷人》小练笔);第二,凸显描写方法之间的联系,例如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五年级上册习作《他________了》);第三,重视综合与选择运用,灵活运用五大类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要求)。

学习这些人物描写的基本方式,应该遵循教材的序列,尊重由外显到内含的本质梯度。即使在单元“大习作”这类的综合运用中,也应该重点考虑前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部分。小课的目标正是着眼于突破要点难点,学而思之,一课一得。

(二)“语言运用小技巧”的完善梳理

汉语的语言形式是非常灵活的,通过各种组合的方式能够表达各类的意思。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些语言技巧适用于不止一个的场景,不止一类的文体。也有一些是不同于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方式,又专门服务于提升“人物刻画”这一习作能力。

梳理教材内容后就不难发现,语言运用小技巧的学习也是习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个人掌握的技巧是创作时可选用的功能型支架,因此在“人物刻画”的专题小课中也有对相应内容的整合与呈现。

(三)“具体事例精挑选”的层次分析

统编教材习作内容的排布层次分明,更重视不同册次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这种编排特点,也为我们发现其中“选择与使用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这一习作能力提升的层递性打开了方便之门。

使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是“人物刻画”专题中重要的部分。从第二学段学生开始正式接触习作,这一阶段倾向于用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关注的是“大方向准确的事例选择。”(三年级下册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到了第三学段,用具体事例进行人物刻画时需要学生进行删繁就简的操作,重视事例的典型性(五年级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更开始布局多个事例的集中使用,集中指向某一个特点(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人物刻画”专题小课的构建,就是为了把这些增量的内容有效落实。

(“人物刻画”专题习作小课内容)

统编教材的编排和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让教材更容易“学”,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能力蓝图。而每一位教师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统编教材的编写给教师展现了更清晰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支撑点,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教材中优质的资源,对于其习作能力的具体指向再做梳理归类,精细化操作,思维化学习,服务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落地。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刻画事例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例”后有“析”方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