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猪场蓝耳病防控策略
2022-08-24王丹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黛溪街道畜牧兽医站
文│王丹(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黛溪街道畜牧兽医站)
蓝耳病又被称为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该病传染性较强。病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颜色为蓝紫色。该病为免疫抑制病,患病后往往会继发其他传染病发生,健康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猪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养殖场内一旦发生该病极易出现疫情扩散,造成猪群大规模发病。猪蓝耳病严重损害猪免疫系统,目前我国已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日常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加大对猪蓝耳病的预防工作。笔者主要就中小规模养殖场蓝耳病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一、猪蓝耳病暴发的原因
中小规模养殖场内蓝耳病发病原因众多,主要由于养殖人员缺乏先进的饲养管理理念和技术,疫病防控意识薄弱,从而导致蓝耳病的暴发流行。
1.饲养管理不当。日常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卫生差,养殖人员未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从而为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另外,猪舍内通风换气不良,舍内积聚大量氨气、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造成猪呼吸道黏膜受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其次,养殖过程中日粮饲喂不当也可造成猪蓝耳病的发生。日粮营养结构不合理,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可导致机体营养失衡,体质弱。
2.防疫不到位。猪蓝耳病病毒传播方式较多。健康猪群可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污染物、垂直传播、配种等方式感染该病。中小规模养殖场缺乏完善、合理的消毒制度和免疫计划,一旦出现病猪若未及时进行隔离可导致猪蓝耳病大规模流行。
3.免疫失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有效降低饲养成本,通常选用质量较差的疫苗进行接种。疫苗质量差、运输储存不当等都可造成疫苗免疫效果降低,从而导致猪群在接种疫苗后机体内无法产生足量的抗体,进而导致免疫失败。另外,由于中小规模养猪场饲养人员缺乏科学、专业的免疫接种知识,接种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免疫程序,从而造成疫苗接种时间、剂量、次数等不当进而导致免疫失败,无法对猪群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二、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三大类。
急性型病猪发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皮肤发白、尿液发黄、便秘等。育肥猪还表现为被毛稀少、皮肤发红、耳、腹、尾部位出现紫色斑点。种公猪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糙、精液品质下降且带毒。母猪在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妊娠期母猪还会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等症状,流产概率高达60%以上。分娩后的病母猪泌乳性能严重降低,甚至无乳。母猪分娩后还可出现胎衣不下、生殖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患病母猪产下的仔猪表现为体质虚弱、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等症状。体质弱的新生仔猪死亡率较高。耐过的仔猪多变为僵猪,生长发育受阻。
慢性型病猪死亡率较低,病猪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下降。母猪在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繁殖性能下降,流产率升高,机体抵抗力下降。病猪还易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
隐性型病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对病猪血液进行检测可发现血清抗体阳性率超过30%。隐性形病猪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极易被忽视。隐性型病猪可持续向环境中排毒,是猪蓝耳病大规模暴发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病猪感染健康猪群后可导致健康猪群出现呼吸与繁殖系统症状。
三、猪蓝耳病防控
1.全进全出。同一猪舍的猪需同时移出。腾空的猪舍需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清洗、空舍2~3个月后再检测,确保猪舍无传染性病原体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批猪,从而有效降低病原体在不同年龄段猪群中传播概率。对于保育猪、生长育肥猪甚至整个养猪场都应保证全进全出。
2.隔离断奶。对于新生仔猪养殖人员应做好隔离断奶工作。隔离断奶对生猪养殖业影响较大,目前在大型养殖场内被广泛应用,中小型养猪场也应做好该项工作。养殖人员应在仔猪2~3周龄时进行断奶,仔猪在断奶后应立即与母猪进行隔离,从而有效降低猪蓝耳病的垂直传播风险。
3.加强饲养管理。两点式饲养管理主要是指将保育舍和育肥舍设在不同地点。一旦猪场内出现蓝耳病可将健康猪群转移至无病原体的保育舍和育肥舍内进行饲养,避免蓝耳病大规模暴发。同时,该方法也便于养殖人员对病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理,从而有效保证中小规模养猪场正常运营。除做好两点式饲养管理外,养殖人员还应做好日粮的搭配工作,保证日粮营养配比科学、合理。充足的营养供给可有效提高猪自身抵抗力,从而降低蓝耳病发病率。日粮中应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防止猪生长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进而降低猪患病风险。蓝耳病易与其他传染性疾病同时发生,因此养殖人员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做好饲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通过加强饲料安全质控和人员管控从而有效预防猪蓝耳病的发生。饲料喂食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及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同时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降低蓝耳病的发病率。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保证猪舍内饲养密度合理,每头猪生活空间应维持在0.8~1平方米左右,育成猪舍饲养密度可适当提高。另外,养殖人员还应做好猪舍内温度控制工作,夏季注意防暑,冬季做好保暖工作,从而有效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还要做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状况从而有效降低蓝耳病的发病率,做好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可有效阻止蓝耳病毒滋生和传播。定期对猪舍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每天进行1~2次消毒,疾病暴发期养殖场应增加消毒次数。日常可选用戊二醛葵甲溴胺消毒液。最后,养殖人员应加强猪舍通风工作,加强猪群光照和运动量。良好的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猪舍内有害气体大量聚集,从而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概率。适当运动和光照也可增强猪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猪对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
4.加强人工授精。养殖人员在将精液采出后需用稀释剂进行稀释,随后将其输入到发情母猪的子宫内。人工授精方法可以有效发挥公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繁殖成本。另外,人工授精技术可有效降低引种带入蓝耳病毒的风险。
5.生物安全。养殖人员应加强猪舍的生物安全体系,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参观。另外,养殖过程中猪群只能按照生产流程进行流动,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猪蓝耳病传染性极强,养猪厂一旦出现病情极易造成猪群大规模感染。因此对于有疫情的中小规模养猪场,养殖人员应对病猪进行及时的淘汰,避免因隐性感染猪导致疾病在猪场内大规模暴发。疫情发生后,养殖人员应使用20%的生石灰或5%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杀菌消毒,病猪排泄物以及病死猪尸体要经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严格控制传染源,避免疾病大规模的流行。其次,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工作,禁止其他动物接触饲料,从而有效降低蓝耳病发病率。
6.免疫预防。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养殖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选择适宜的疫苗种类进行接种可有效降低猪蓝耳病发病率。目前常用的疫苗多为灭活疫苗和弱毒蓝耳病疫苗。养殖人员需在仔猪12日龄时进行第1次疫苗接种,随后在1月龄时进行第2次疫苗接种。接种完成后定期对猪体内抗体滴度进行检测,对于免疫失败的猪及时进行补免,从而有效保证疫苗免疫效果。
7.治疗。猪蓝耳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该病养殖人员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为主。为了有效预防继发感染,养殖人员可通过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常用抗生素药物为头孢菌素类、泰乐菌素、泰妙菌素、阿莫西林等。养殖人员可将头孢菌素与饲料进行搅拌或根据病猪体重每千克饲喂150毫克泰妙菌素或400毫克阿莫西林,连续饲喂15天,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西药预防外,还可选用中药进行预防。养殖过程中可在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板蓝根、双黄连等药物进行预防,同时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猪蓝耳病对中小规模养猪场危害严重。由于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因此为有效提高中小规模猪场蓝耳病防治效果,养殖人员日常应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同舍猪群全进全出、及早隔离断奶、定期接种疫苗、优化人工授精等工作,从而有效提高猪只机体抵抗力,降低蓝耳病发病率,保证养殖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