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三根育人』实践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模式

2022-08-24佳木斯大学党委

奋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育人

■ 佳木斯大学党委

佳木斯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传承大学几代教育工作者用青春与汗水锤炼出来的育人经验,不断深化边陲扎根、沃土壮根、实践固根的“三根育人”实践,统筹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统筹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统筹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打造了“以情系魂”“以人铸魂”“以行育魂”的新时代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模式。

一、统筹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边陲扎根,以情系魂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佳木斯大学地处祖国边陲,条件艰苦,区域经济欠发达,大学的建设发展与艰难结伴。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战略、新要求,大学党委克服各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大学精神,边陲扎根,举全校之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是构建全员大思政课格局。大学党委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佳木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党务和行政两大体系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被纳入大学“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纳入大学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常委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二是全面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如何办好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佳木斯大学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委常委会开展专题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办好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三是建设机制提供坚强保障。2015 年,大学党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方案》,党委书记、校长讲授形势政策课被列入工作机制。2016 年,大学党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决定各直属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含院长)和学生辅导员要通过不同方式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与听课的课时量化。多年来,大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办好思政教育的举措落到实处,把最新的形势政策讲在当下,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二、统筹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沃土壮根,以人铸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佳木斯大学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推动力度,吸引优秀人才,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全员培训,实现沃土壮根,不断提高思政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大培训。输血不如造血,招揽人才不如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大学党委制定印发了《佳木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提供专项经费保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周末理论大讲堂”、开展“四进四信”专题教学网络示范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研学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全员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大学2名骨干教师先后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修班培训,6 人参加湖南党史实践考察,8人参加湘潭实践研修,17 人参加苏州实践研修,40 余人参加省级培训。2016 年以来总计培训346 人次,线上培训1200余人次。

二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大保障。大学党委严把政治关,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首要标准,配齐配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2016 年开始,明确规定招聘思政专职教师必须具备中共党员身份、硕士以上学位、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必须参加省级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大学党委还建立制度,规定优秀辅导员、专职党务干部、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实施思政教师职称评审“三单”制:单列评审计划、单设评审标准、单独开展评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大学专职思政课教师由原来的41 人增加到现在的74 人,正在努力达到1∶350 配备比例要求。近年来思政课教育业绩突出: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74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会项目1 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5 项;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9部,发表论文125 篇,其中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34 篇;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5 项;获得国家、省思政课“精彩系列”比赛16项、教学比赛获奖6项,各类校级比赛获奖14 项;学院多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在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前开展现场思政课教学 (图片由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三是实现思政人才培养质量大提高。大学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紧扣学生发展目标,积极实施“12345”思政人才培养工程,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1”是打造一流专业,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2”是坚持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联动,并将其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3”是做好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晨思习语”三个特色活动,夯实学生理论功底,提升学生教学科研能力。“4”是完善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部教研室、学生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5”是充分发挥学院领导、辅导员、本科生导师、任课教师的作用,构建以政治上引导、生活上疏导、学业上辅导、就业上指导、心理上开导为主要方式的工作服务体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12345”思政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显著效果,2020年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黑龙江省“本科一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有82%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53%的学生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6%的学生在各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比赛奖励占1.9%。

三、统筹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实践固根,以行育魂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佳木斯大学党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门办思政,结合实际创新方法、讲透理论,以实践固根,通过边疆行教育载体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之魂。

一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大学党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大力培育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促进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大学“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出台《佳木斯大学继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教学实施方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方式,加大日常考核力度,使专题教学工作更加规范。

课堂教学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传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课程特点,鼓励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好转。积极利用“慕课”等现代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加入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通过智慧树平台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共享课。

把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大学党委常委会专题审议这门课程,将其纳入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了校级协调机制,确保师资、教室、资金等优质资源向课程建设倾斜;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设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实施中班授课,开展小班、小组研讨、研学,重点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体系化、信息化建设,实现融理论讲授、参观体验、现场教学、动手实践、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创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结合黑龙江省地域特点,大学把社会实践纳入思政课程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实现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将黑龙江“四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大学开展的“白衣执甲、守望春天”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开展的“新思想我来说”“我身边的抗疫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校园DV 大赛”“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大赛”“手抄报大赛”等活动被学生广泛认可,有效地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大学党委积极改革思政课考核方式,设置了过程性考核和开放型试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全过程考核贯穿到学生学习始终。期末开放型试卷、论文写作等形式考核,将学生注意力从应试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来。大学还打造了“四史”教育专题课程,通过“易班”平台上线,全面提升大学生上线学习率,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大学注重树立“开门办思政”理念,强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纳入思政课体系,把历史观、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们纷纷表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有了更多的现实感受。”

三是通过社会实践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大学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历史与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特点鲜明、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广大在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边走边学去实践。大力开展各种参观活动,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先后组织“铭记历史跟党走红色薪火永相传”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在鹤岗市万人坑(矿史馆)等现场,师生们接受了深刻的党史教育。

边讲边学促实践。大学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开展了学生全员参加的“新思想我来说”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开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诵读活动、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节示范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魅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育人”和“育己”相结合,实现双向教育,以讲促学,以知促行。

边教边学深实践。大学以现场实践教学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通过将学生队伍拉到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现场实践教学,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有机统一起来。大学党委还为每个学生理论社团配备了至少1名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社团成员在“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佳木斯大学党委将坚持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深入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强化党的领导,建强师资队伍,主动积极作为,改革创新实践,力争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