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致腹腔大出血一例

2022-08-24王迎伟龙颖李运泽

临床内科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假性造影剂栓塞

王迎伟 龙颖 李运泽

患者,男,43岁,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3天”于2019年2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3天前饮酒后突发中上腹部胀痛,较剧烈且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平卧位加重而蜷曲卧位稍好转。发病后曾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输液治疗后腹痛好转,回家后腹痛再发,较前加剧伴全身乏力。遂又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X线平片及阑尾超声无明显异常,胰腺CT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性大,并腹膜炎,腹盆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既往史:20余年前有颈椎手术史。体格检查:T 36.3 ℃,P 82次/分,R 18次/分,Bp 134/86 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饱满,全腹压痛,以中上腹为主,可疑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计数:13.7×109/L(4.0~9.5×109/L,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相同)、血红蛋白(Hb)106 g/L(120~160 g/L);红细胞沉降率53 mm/h(0~20 mm/h);电解质:血钙1.93 mmol/L(2.03~2.54 mmol/L),余正常;C反应蛋白(CRP):66.82 mg/L(0~6.00 mg/L);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肝功能:总胆红素33.7 μmol/L(5.1~19.0 μmol/L),直接胆红素21.1 μmol/l(1.7~6.8 μmol/L),余正常;肾功能:尿素氮10.29 mmol/L(2.86~8.20 mmol/L),余正常;空腹血糖:13.24 mmol/L(3.90~6.10 mmol/L);凝血功能、大小便常规、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无明显异常。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抑酶、改善循环、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患者2月3日仍有明显中上腹胀痛,伴低热,体温37.9 ℃,2月3日早7时解黑便1次,量约300 g。复查血常规:Hb 68 g/L,CRP 279.61 mg/L,复查血淀粉酶正常范围,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体格检查:贫血貌,腹部明显膨隆,全腹部压痛,可疑反跳痛,肠鸣音弱,移动性浊音阳性。按照胰腺炎处理后患者腹痛无明显缓解,同时出现腹部明显膨隆、发热,Hb较前明显降低,立即复查腹部CT示腹腔大量积血(图1),并行腹腔穿刺术,术中抽出暗红色不凝血,穿刺液常规检查:颜色:红色;比重:1.010 g/L;无凝块,红细胞满视野,细胞数:10 640.0×106/L。初步诊断为胰腺炎合并腹腔出血,请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急会诊建议立即转科手术。于2019年2月3日19时行全麻下剖腹探查、肠黏连松解、腹腔血肿清除、腹腔引流术。术中见腹盆腔积暗红色血性液体约2 500 ml,探查见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小肠系膜根部有一个巨大血肿,大小约12×8 cm,其中小肠系膜因血肿张力较大,系膜撕裂,未予特殊处理,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继续予抗感染、生长抑素收缩血管、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适当化痰、加强补液及支持治疗。患者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较多血性液体,输血后Hb无明显升高,并出现失血性休克。考虑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加大补液量同时输血以纠正贫血,并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请介入科急会诊后建议行介入治疗。遂于2月4日凌晨1时行选择性腹腔干-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脾动脉近端见一异常分支血管并见少量造影剂外溢,提示局部出血明确,予局部栓塞治疗(图2)。介入栓塞术后继续监护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Hb变化,监测腹腔引流管引流量变化。患者腹腔引流管仍持续有血性引流液引出,多次输注红细胞后复查Hb较前无明显变化,波动在52~54 g/L间。患者因持续腹腔出血再次请介入科会诊,并于2月5日12时急诊行腹腔干、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栓塞术,术中见脾动脉主干开口约5 cm处新发异常血管,并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相交通,其近段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并见造影剂外溢,提示局部出血明确;用金属弹簧圈栓塞靶血管及脾动脉,加用明胶海绵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后造影剂外溢出血染色消失(图3)。患者第2次介入治疗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逐渐减少,动态复查血常规示Hb较前升高,于2月8日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2月13日顺利拔除引流管后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出院后恢复良好,已正常工作和生活。

图1 2019年2月3日患者腹部CT结果(A:腹部CT平扫,提示脾周低密度影;B:腹部增强CT,提示脾周积液,考虑腹腔大出血)

图2 2019年2月4日患者选择性腹腔干-脾动脉DSA造影结果(A:脾动脉近端异常分支并见少量造影剂外溢;B:应用明胶海绵局部栓塞治疗术后;如箭头所示) 图3 2019年2月5日患者腹腔干、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A:脾动脉主干开口可见新发异常血管,近段见假性动脉瘤,并见造影剂外溢;B:应用金属弹簧圈栓塞靶血管及脾动脉治疗术后;如箭头所示)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胰腺炎的危重类型,病死率高,早期死因多为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晚期则为合并感染[1]。胰腺和脾脏解剖位置毗邻,但胰腺炎的脾脏并发症少见,总体发生率为1%~5%[2]。胰腺炎的脾脏并发症包括脾脓肿、脾梗死、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脾内血肿、脾动脉破裂等[3]。脾动脉假性动脉瘤为胰腺炎少见并发症,而其破裂出血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或腹腔出血则为罕见的危重并发症[4]。胰腺炎并发脾假性动脉瘤存在解剖学基础,国内学者连续面解剖发现,89%胰尾插入脾肾韧带,75.6%与脾门相连[5]。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消化酶在腹腔迅速激活,此类消化酶极易通过二者潜在通道侵蚀脾脏实质和脾血管,导致脾动脉外膜及内膜损失,形成脾动脉假性动脉瘤或脾动脉破裂出血。本例患者既往无引起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相关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外伤或医源性微创操作等诱发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虽患者病程相对较短,但重症急性胰腺炎进展迅猛,结合上述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考虑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由本次重症急性胰腺炎诱发。

脾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呕血、解黑便、腹腔及腹膜后出血[6]。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常伴有Hb进行性下降,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根据出血流出道的不同,可表现为腹腔或胃肠道出血。腹腔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慢性隐匿性出血或短时间大量出血可引起致命性低血容量休克。胃肠道出血患者则表现为呕血及解黑便,常规胃镜或十二指肠镜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本例患者在重症胰腺炎病程中出现解黑便及腹腔大量出血,考虑同时存在假性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腹腔和消化道。胰腺炎并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断方法包括腹部彩色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DSA。对于较小的动脉瘤,腹部彩色超声的作用较局限,而CTA是诊断假性动脉瘤的金标准。CTA可见出血部位造影剂外溢,可直观、准确判断出血血管的位置和出血速度,同时还可进一步行栓塞治疗,达到诊断及治疗目的[7]。据报道,对于有CTA或DSA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行超声造影检查协助诊断[8]。

胰腺炎并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致大出血自行停止可能性不大,病情凶险,病死率超过50%,临床强调必须早期诊断,尽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TAE)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制品,静脉可应用止血药物、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等收缩血管药物。多数SAP并大出血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效,其仅可作为后续有创治疗的过渡。近年脾动脉TAE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性治疗方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简便、灵活、止血效果较好的优点,有望成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脾动脉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7,9]。脾动脉TAE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脾梗死或脾脓肿[10],但因脾动脉分支在栓塞后易形成侧支循环,故上述并发症较少见。栓塞后部分患者复发出血,可再次行栓塞治疗[11]。对于反复栓塞后止血效果不佳或栓塞治疗有禁忌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回顾本例患者,虽经两次介入治疗成功止血,但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患者胰腺炎并发消化道及腹腔大出血,请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等外科医生会诊,行急诊手术后未能找到出血病因和达到止血目的;而后因反复活动性出血请介入科医生会诊并行介入治疗。考虑其原因,一是该病较少见,以前未遇到过类似病例。另外对于复杂、危重病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加强多学科合作,集思广益,以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猜你喜欢

假性造影剂栓塞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假性肠梗阻,你要知道
孕晚期要注意假性宫缩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