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一例
2022-08-24毛相荧芮晓薇何慧施易辉戴金锋蔡利军
毛相荧 芮晓薇 何慧 施易辉 戴金锋 蔡利军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Correa 级联学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肠型胃癌发生模式,该学说认为肠型胃癌是从正常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癌变等发展而来。维也纳分类推荐胃镜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患者可给予内镜下切除或者随访,随访的理由是LGIN 临床进展缓慢。有文献报道胃LGIN 者胃癌年发生率为0.6%,而且目前国内外仅将界限清晰的LGIN 列入推荐治疗行列。笔者报道1 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SMPEGC)患者,其中1 处病灶多次病理活检均为LGIN,2 处病灶分次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2 次治疗间隔3 个月,术后病理提示2 处病灶均为腺癌且浸润深度均为黏膜下层(SM1),第2 处病灶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GCP)。
病例资料
一、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68 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3 个月余,加重1 周”于2020 年8 月17 日入院。3 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恶心、嗳气,至当地医院就诊,于2020 年5 月18 日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中部后壁黏膜肿胀,病理提示“胃体”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中-重度肠化及LGIN。患者未予重视,未就诊治疗。其后症状反复。1 周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持续性腹痛腹胀、恶心嗳气,为求进一步诊治,由门诊收住入院。
二、入院后辅助检查
入院后于2020 年8 月24 日查肺CT 示右肺下叶炎症,右侧胸腔内少许积液。2020 年8 月26 日查腹部增强CT 示肝内胆管少量积气,胆囊缺失。2020 年8 月28 日行精查胃镜检查,镜下见胃体小弯侧胃角至近贲门黏膜粗糙,局限黏膜隆起,中央稍凹陷,接触易出血,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观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规则,考虑为胃体癌。病理检查示“胃体”黏膜中度慢性活动性炎伴中度肠化;“胃体近贲门”黏膜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幽门螺杆菌(Hp)(+)。
三、诊疗经过及预后
因患者第1 次胃镜病理结果与胃镜下诊断不完全一致,为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及病灶范围,再次行精查胃镜检查,镜下见胃体小弯侧后壁(胃体病灶)黏膜粗糙,局限黏膜不规则隆起,NBI+ME 观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规则,边界欠清,予病灶中央及四象限活检,贲门下方见片状黏膜粗糙,中央凹陷(图1A~C、E~G)。精查胃镜定点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贲门下方中央”黏膜内少量腺癌;“胃体病灶中央、口侧及肛侧” LGIN(图1D、H);Hp (-)。
图1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精查胃镜检查及病理图
住院期间完善胸腹部CT 排除转移可能,因病理活检提示胃体病灶肿瘤依据暂不充分,且与贲门下方病灶不连续,再者贲门下方病灶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SM2)可能,行ESD 不一定能治愈性切除,若术中或术后提示病变进展,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故先行贲门下方病灶ESD。术中胃体近贲门处见片状黏膜粗糙,中央稍凹陷,NBI+ME观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规则,边界欠清,病变大小约6.4 cm×6.0 cm(图2A、B)。ESD 术后病理示“胃体近贲门ESD 标本”腺癌(图2C)。肉眼类型:0-Ⅱb+Ⅱc;病变范围:1.6 cm×1.1 cm;组织学类型:腺癌(tub1 > pap > tub2);浸润深度:黏膜下层(SM1);溃疡瘢痕(-);脉管侵犯(-);切缘:水平切缘(-)、垂直切缘(-)。周围黏膜示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伴淋巴滤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结果示癌组织Desmin(平滑肌+)、SMA(平滑肌+)、CD31(内皮细胞+)、D2-40(淋巴管+)、Ki-67(50%+)、p53(90%+)、MLH1(+)、PMS2(+)、MSH2(+)、MSH6(+)、HER-2(-)、MUC-2(+)、MUC5AC(-)、MUC-6 (部分+)。弹力纤维特殊染色示脉管壁完整。患者贲门下方病灶治愈性切除,而胃体病灶为LGIN,且内镜下有明显的病灶及清晰的边界,有ESD 指征,故嘱患者3 个月后回院治疗。患者第2 次ESD 中见胃体小弯侧黏膜粗糙,局限黏膜隆起,中央稍凹陷,NBI+ME 观察腺管不规则,局部血管延长、扭曲(图3A、B)。病变大小约5.0 cm×5.5 cm。术后病理示“胃体小弯ESD 标本”腺癌(图3C);合并GCP 伴部分上皮HGIN。肉眼类型:Ⅱc+Ⅱa;病变范围:3.0 cm×2.2 cm;组织学类型:tub1 >pap > tub2;浸润深度:黏膜下层(SM1);溃疡瘢痕:(-);脉管侵犯:(-);切缘情况:侧切缘(-);基底切缘(-)。周围黏膜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及GCP。H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p53(50%+)、Ki-67(40%+)、Desmin(肌+);p53(60%+)、Ki-67(60%+)、Desmin(肌+);p53(50%+)、Ki-67(40%+)、Desmin(肌+);p53(80%+)、Ki-67(50%+)、MUC5AC(+)、MUC-6(+)、Desmin(肌+)、CD34(血管+)、D2-40(淋巴管+)。最后诊断:SMPEGC。预后情况:患者ESD 术后3个月、术后1 年分别于我院复查胃镜及胸腹部CT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
图2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第1 次胃体近贲门ESD 治疗及病理图
图3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第2 次胃体小弯ESD 治疗及病理图
讨 论
胃黏膜LGIN 属于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LGIN 的病例有23%在10~48 个月内进展为恶性,另有报道称LGIN 患者的胃腺癌年发生率为0.62%。虽然我国专家共识仅仅认为内镜下有清晰边界的LGIN,可考虑使用内镜微创治疗。但是普通内镜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不容忽视,活检诊断发现LGIN,不能保证整个病变中没有早期胃癌(包括HGIN)部分的存在。本例患者3 个月前外院胃镜病理提示LGIN,我院对其行两次精查内镜,发现贲门下方病灶为腺癌。由此笔者认为:①内镜检查发现LGIN 必须予以重视,LGIN 的癌变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活检钳活检的位置、数量、内镜医生的诊断准确性等;②MBI+ME 并且活检多个部位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术后病理与内镜下病理活检不符情况的发生,提高ESD 术治愈性切除癌变病灶的比例。
多原发性胃癌一般根据Moertel 的标准来定义,其指出:①胃腔内有2 个或以上肿瘤,每个肿瘤都必须是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②肿瘤之间必须以显微镜下正常的胃壁间隔隔开;③每个肿瘤有各自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并非由另一肿瘤延伸或转移而来。SMPEGC 是指胃内同时或在6 个月内发现的2 个以上的原发癌灶,约占多发性胃癌的13%。本例患者胃内先后发现2 处早癌病灶,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SMPEGC,发病率约占早期胃癌发病率的4%~15%。
由于对SMPEGC 的认识程度不够、检查技术和手段的限制以及病理检查欠规范等原因,SMPEGC 常被漏诊。Kim 等(2013 年)认为胃上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后壁是内窥镜检查的重要盲点,对于多原发胃癌以不足3 cm 的病灶为主,临床上不能满足一处病灶的诊断,除发现主要病灶外,其余胃黏膜有色泽的改变以及出现粗糙、小糜烂、小凹陷、边缘不整齐的小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予活检。目前SMPEGC 的治疗已经由外科手术为主转向内镜治疗为主,不止一项研究表明,多发组同期ESD 治疗的整块切除率达96.8%、治愈性切除率达85.5%,与单发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因同时切除多发病灶,并发症发生率随操作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同期ESD 是SMPEGC 的有效治疗方式,但对于个别病灶较大、较多,操作难度高的病例,可酌情选择分期切除。
本例患者ESD 术后标本病理为腺癌合并GCP,GCP 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胃部疾病,普通内镜下对GCP 的诊断率较低,因为活检标本通常局限于黏膜,很少能提供黏膜下层的信息,GCP 一般在内镜下显示为有蒂息肉或圆顶状息肉,超声内镜(EUS)可以有助于GCP 的诊断。Xu 等(2015年)认为GCP 有3 种主要表现类型:①无回声(35.3%);②黏膜增厚的不均匀回声(50.0%);③低回声伴小泡(14.7%)。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能有助于与胃癌相鉴别,但是GCP 的诊断仍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虽然GCP 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CP 与胃癌存在联系。Roepke 等(2010 年)实现了一项突破,发现研究组中的11只KCNE2 基因敲除小鼠都表现出包含GCP 的严重胃癌前表型,而对照组中的5 只小鼠都没有出现GCP。提示KCNE2 基因突变与GCP 和胃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Kim 等(2012 年)报道了一例与胃癌淋巴间质相关的GCP 病例,并且观察到EB 病毒原位杂交在异性增生区域和癌区均呈阳性反应,提示GCP 是一种癌前病变。最近,Wahi 等(2020 年)报道了一例在GCP 背景下发现胃腺癌的无腹部手术史的病例。然而目前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阐述其良恶性及发病机制,因此对于GCP 是否为癌前病变及其与恶性病变的关系尚不明确。由于GCP 的诊断相对困难又有合并癌症的报道,ESD 切除是治疗GCP 的有效手段,其病理标本对GCP 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也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