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沟域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探索
——以西秦岭车巴沟景区为例

2022-08-23王世金赵荣芳

开发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沟域冰川景区

王世金,颉 佳,赵荣芳

(中国科学院 a.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b.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 730000)

“沟域”一词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沟域”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可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1-4]。沟域经济则是一种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新型经济形式[5-7]。一些地方,依托气候、土地、生态和旅游等资源要素,以“沟域经济”为总抓手,践行“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产业”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沟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

中国是山地大国,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山地面积66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9.40%。山区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系统垂直带谱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民俗风情独特,为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然而,作为地形隆起区的山地,往往也是经济低谷区[8]。发展山地旅游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利用山地的重要方式。其中,沟域旅游则是山地旅游开发的基础,也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中国山地沟域旅游发展较快区域包括岭南、皖南、川西等名山区(鼎湖山、黄山、九华山、峨眉山、西邻雪山等),以及客源较大的京津冀等区域,著名沟域景区如九寨沟、黄龙沟、海螺沟、野三坡、壶关八泉峡、阿尔山·柴河、雅鲁藏布大峡谷、龙潭大峡谷、恩施大峡谷、三峡人家、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巫山小三峡、黑山谷、碧峰峡等[9]。相比之下,西北地区沟域旅游发展则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沟域通达性较弱、远离客源市场、旅游适宜期较短、山地海拔相对较高。同时,政府旅游主导意识较弱,进而使西北沟域旅游发展相对缓慢。

车巴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秦岭西延岷山、迭山山系交会处的高山峡谷之中,位于一、二级阶地交接地带,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介于2 600~4 900 m,是甘南与川西藏区的交融地区,地广人稀,是甘肃省境内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和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车巴沟地处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前沿地带,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车巴沟位于东经102°~104°、北纬34°~35°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主沟纵深约100 km,沟谷较宽,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是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最大、最深的沟域,沟域面积1 074 km2。车巴河为洮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全长82.80 km,流经尼巴、刀告、扎古录三乡镇。车巴河清澈见底、两岸苍翠碧绿,迭山雪线以上为裸露岩石,以下依次为高山草场、原始森林、低山草甸等。境内百年藏寨古朴典雅,藏传佛教贡巴寺香火盛行。其中,百年藏寨有348户人家,人口2 000余人,约占尼巴乡人口数的40%。这里冰川遗迹丰富,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植被类型独特、藏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人文与自然景观一体的亮丽风景带。车巴沟景区距离州府合作市80 km,东西两侧分别为212、213国道,南与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圈毗邻,是甘川两省交会的边缘地带和藏、汉、回三民族的结合部,是连接甘南与陇南、洮河与白龙江流域的交通枢纽,是兰州通往九寨沟景区的一条捷径线路,在甘南州旅游空间布局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以西秦岭迭山车巴沟景区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车巴沟景区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与邻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开发优势,初步探索西北地区沟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方案,因地制宜设计不同地形地貌的旅游形象,提出西北地区沟域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该研究对西部地区沟域旅游试验示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沟域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车巴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一)沟域旅游资源特点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以下简称《标准》)相关术语、风景资源评价内容、开发利用条件评价细则及定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旅游资源单体现状调查表填报、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提取、重要旅游资源单体实地考察以及与当地各部门座谈调查等途径和方法[10],对车巴沟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整理与筛选,共提取了86处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对照《标准》中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体系,车巴沟景区旅游资源8个主类全部具备,23个亚类中拥有21个,占总量的91.30%,110个基本类中拥有92个,占总量的83.64%(见图1),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到86处,平均密度为0.076个/km2。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4处,占研究区旅游资源单体数的39.5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2处,占研究区旅游资源单体数的60.47%,远远超过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数量。

图1 景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与国家标准对比

从单体数量在资源类型中的分布看,主类层次以历史遗迹旅游类的单体数量最多,为21处,占研究区旅游单体总数的24.42%,人文活动类单体次之,为17处,占旅游单体总数的19.77%;旅游购品16处,居第三位,占研究区旅游单体总数的18.60%;地文景观8处,占总量的9.30%;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和建筑与设施单体均为7处,各占总数的8.14%;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单体数量最少,为3处,占总数的3.49%(见图2)。总体上,人文景观数量超过了自然景观。

图2 景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数量比重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上游冰川遗迹资源丰富多样,科考科普价值较高

车巴沟南部与迭部接壤的光盖山,海拔介于3 500~4 800 m,在这里,由末次冰期时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非常齐全和完整,各种典型的冰川塑造的地形都有分布,如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悬谷、冰斗等,由冰川底部磨蚀而成的馒头状浑圆形巨大山包和夷平面,由冰川向源侵蚀形成的棱角分明的刃脊、角峰,由冰川抛蚀形成的洼地、冰湖,冰川在山谷坡面上侵蚀留下的磨光面,冰川挤压磨蚀形成的羊背石(岩)、鼓丘,等等。还有由冰川搬运和堆积形成的一些特殊地形、底层和物质,如冰碛垄、冰碛丘陵、冰碛台、冰川漂砾等[11]。另外,这里冰缘地貌也较齐全,比如像石海、石河、石流、雪蚀洼地、倒石堆、石环、多边形土等。冰川遗迹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在冰川上的具体反应,其中包含了诸多环境信息,这对研究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它既可供观赏,又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环境演变的绝好素材。冰川遗迹景观形态丰富多样,是冰川、地质、地貌、气候学相关专业学生或科研工作者的天然教学课堂,冰川遗迹与科考、科普及其环境教育等活动的展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另外,该区域“迭山横雪”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迭山系为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从西向东的山峰主要有10个,主峰为扎伊克嘎(海拔4 920 m)。在尼巴乡南向有海拔3 826 m的鲁给克峰、海拔3 826 m的阿米达勒山、海拔4 092 m的德隆伊嘎玛峰、海拔3 931 m的华尔干山。百里迭山,浩瀚逶迤,远远望去,犹如盘龙巨蟒横卧天际,巍峨壮观。

2.中游水域风光优美,生态功能显著

车巴河横贯景区,在沟口与洮河交汇。景区内有包括洮河、车巴河、碌竹河、石巴河、什巴河、郭卓河在内的数十条河流,河流纵横,泉溪遍布,大小支流呈网状分布,流域面积达1 074 km2,其较为壮阔的水域风光形成了车巴沟景区优美的水域走廊,这将是未来车巴沟景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灵魂和纽带。

卓尼县林地面积17 万hm2,森林覆盖率35%。其中,车巴沟林区面积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3×106)m3,是全县最大的农林基地。树种以云杉、冷杉、松柏为主,还有华山杉、紫果云杉等。草场约50万亩,草场植被计69科700余种。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当地的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车巴沟宽阔的河谷景观与洮河—车巴河水域风光、两岸辽阔牧场、青翠碧绿的森林景观、高山冰川地貌景观和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形成了车巴沟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景观带。

3.下游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浑厚,民族风情多彩而独特

车巴沟是古代甘肃通往四川、吐蕃的要道之一,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车巴沟文化沉淀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宗教文化艺术发达。这里不仅分布有秦、汉、隋、唐、宋、元、明各历史时期州郡治的古城堡数十余座,还有军事镇戎和屯田、屯军的遗迹。车巴沟地处“汉藏走廊”“丝绸之路”、西南支线的洮西通道,是古代羌、氐、吐谷浑、吐蕃诸民族重要的活动区域。在历史长河中,车巴沟也孕育了特色鲜明农牧交错带的藏文化历史。例如,车巴沟景区古朴典雅的百年藏寨、壮观宏伟的水打麻呢群、几近消失的伸臂木桥和水磨等,文化浑厚,美轮美奂。另外,车巴沟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在这里形成了包括贡巴寺、雅鲁寺、鲁琼寺在内的多处藏传佛教寺院和相关寺院文化(晒佛节、法舞、各类法会等)。车巴沟中下游古文化遗迹遗址、藏文化历史、民族风情是沟域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源。

4.资源类型丰富,游赏避暑价值突出

车巴沟旅游单体共86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各类资源特色鲜明。风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门类齐全,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分布相对集中、密度高,便于开发。同时,车巴沟自然景观游赏避暑价值突出。车巴沟景区具有晨雾、日出、夕照、云瀑等多种诗情画意的天象,其变幻莫测,令人陶醉。沟域内地形多样,有雄伟险峻的高山、奇峰,幽深的峡谷以及优良的草原景观,流域河流纵横,沟壑交织,水体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河流沿线形成了河、湖、泉、潭、瀑等多种水体景观。另外,研究区气候属于明显的高原大陆性高寒湿润气候,高寒多风雨(雪),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是绝好的避暑胜地。以上多样的地文、水域、气象气候、生物、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游赏避暑旅游价值突出,可开发潜力巨大。

(三)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势

1.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依据《标准》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及其赋分划分等级标准[12-15],车巴沟共有69处旅游资源单体,旅游资源普通级、三级、四级、五级之间的比例为30∶27∶8∶4,呈金字塔结构,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有39处,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6.52%,这些优良级旅游资源在车巴沟旅游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车巴沟在激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中具备了较强的资源优势。

车巴沟景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是其进行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车巴沟河谷较宽、河流平缓,虽未能形成“奇、险、雄”于一体的峡谷景观和急流飞瀑等水域景观,但自然旅游资源中,冰川遗迹、高山草甸、迭山横雪、洮河流珠等旅游资源规模较大,特征显著,科考科普价值较高,其旅游价值和市场潜力在甘肃具有重要地位。在人文旅游资源中,百年藏寨、水打嘛呢群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贡巴寺、雅鲁寺、鲁琼寺等藏传佛教文化在大区域内具有独特性,品位高,其人文旅游资源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总体上,车巴沟景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合良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优于自然资源。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来说,由于人文资源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优于自然资源,故其开发方向应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内容、价值和特色等方面进行考察,车巴沟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其中,一级旅游资源包括百年藏寨、水打麻呢群、藏传佛教寺院——贡巴寺,二级旅游资源包括扎古录洮河段、光盖山——扎嘎那冰川地质公园、哑口草原等。

2.毗邻景区(点)对比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甘肃卓尼县及其周边县域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纵观卓尼及其周边7县重点景区(点)旅游资源特色及其营销口号,可以看出,旅游类型均以自然资源见长,以人文资源为辅,自然旅游资源以森林、水域、湿地、草地景观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寺庙为主(见表1)。7县重点旅游景区均为国家级景区,除夏河拉卜楞寺外,大部分县在主打森林、草原、水利旅游品牌。

车巴沟景区地处青藏高原旅游大区的东北部,同时也是旅游发展的低谷区(非优区)。然而,车巴沟景区却分布有青藏高原东北部较为典型的冰川遗迹地貌资源,这在兰州周边区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为未来景区冰川遗迹科考科普和探险旅游提供了基础。同时,车巴沟景区藏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深厚,不仅分布有规模巨大的百年藏寨历史建筑群和水打嘛呢群,而且拥有甘南州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贡巴寺。另外,这一区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该区特有的藏族民俗风情。丰富而特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景区下一步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可以说,车巴沟典型的冰川遗迹、藏传佛教文化、古建筑景观等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且与周边县域重点景区旅游开发同构性并不显著,存在明显的后发优势,其开发潜力巨大。

表1 毗邻县域旅游景区(点)对比

3.后发优势明显

高山冰川地貌景观、宽阔的河谷景观、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与洮河水域风光、森林景观形成了车巴沟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景观带。车巴沟地处偏僻,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但这些因素却使沟域景观保持了较好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人为破坏开发较小,较好地保留了独特的卓尼藏文化和民族风情。因此,许多景观也就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这在当今旅游产品求知、求异、求美中占有特殊的后发优势。车巴沟景观的原生态性和明显的后发优势为今后旅游资源高起点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可以利用已有成果高起点进行旅游开发;二是可以总结已有经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性开发;三是资源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有利于综合性开发。

二、旅游空间开发与规划

(一)总体定位

车巴沟景区应该以车巴沟独特的地文和水文景观为核心吸引力,以原生态环境为大背景,体现影响深远的藏文化,充分利用冰川遗迹、百年藏寨、水打嘛呢群等特有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遵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关标准和要求,将车巴沟景区培育成“甘南香巴拉”核心旅游区之一,近中期将其建设成与大峪沟景区并列的旅游经济区。据此,车巴沟景区总体目标可以定位为以沟域独特的藏民族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及其建筑为主脉和特色,以高山冰川遗迹地文景观为重要依托,以景区生态景观为背景,以壮丽高山环境、秀美草原湿地、灌木林带、清澈山涧水流等为特色,将其发展成为集冰川遗迹地貌科考科普、藏文化体验、藏传佛教养生、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避暑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山地休闲度假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基于研究区自身资源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根据国家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相关精神,充分考虑研究区在甘肃省旅游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吸引力,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卓尼县对旅游发展的期望及相关定位,确定研究区旅游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部分国内游客感兴趣的区域性山地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旅游业为契机,通过延伸旅游产业生产链,带动传统牧业、特色经济作物、文化创意产业、藏医疗保健养生产业等产业形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通过研究区旅游发展,为研究区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保护筹措资金,以实现研究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统筹发展。

(三)空间布局

从研究区旅游资源特色、品位、开发条件和游客需求心态、交通干线走向及实际开发能力综合考虑,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空间布局可确定为“一个旅游中心、一条旅游景观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即“一一三”总体旅游空间规划格局(见图3)。

一个旅游中心,即车巴河沟口扎古录镇,卓尼县第二大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扎古录镇处于洮河和车巴河汇流处,是进入车巴沟景区的必经之地,大量游客需在此旅游中转、休息、用餐。游客中心是集旅游纪念品销售、游客休息、餐饮、投诉、救护、治安和消防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游客中心内部应设置旅游信息咨询区、景区风光展示区、售票区、旅游商品销售区[16]、休息区、餐饮住宿区、导游服务区和其他服务区。一个旅游发展轴,是以车巴河为纽带,以江车沟、郭卓沟和什巴库为延伸的生态旅游景观带。将车巴河景区打造成甘肃省最原生态的河谷段落,并使之成为甘肃省重要的生态旅游观光游示范区。车巴河沿岸的田园风光对游客最具吸引力,这里翠竹绕岸,藏寨点缀,风光俊朗清逸,极富田园气息,有令人迷醉的田园风光,这正是生活在都市喧嚣中的人们所向往的田园美景。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形成车巴沟景区春韵、夏日、秋色、冬景等全系列、多审美角度的生态旅游产品,克服景区旅游季节性限制,提升其旅游经济效益。

图3 车巴沟景区旅游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三大旅游功能区包括以光盖山为中心的冰川遗迹地貌科考科普区,以百年藏寨、贡巴寺和水打嘛呢群为依托的藏文化养心体验旅游区,以洮河扎古录镇段为基地的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具体空间开发方案如下。

1.以光盖山为中心的冰川遗迹地貌科考科普区

依托光盖山丰富的冰川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如由角峰组成的环状刃脊构成早期冰斗边界,大型羊背石以及上部U形谷、下部V形谷的河谷地貌,冰川联合作用对河谷的塑造所形成的大型节理,岩层的剧烈扭动褶皱和水平擦痕,现代河流阶地等,与车巴沟一起构成科考科普与探险精品旅游线路。以光盖山冰川遗迹旅游资源为主题,建立以冰川遗迹为实景的室外科普和研学基地。同时,可利用声光电三维数码技术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以及照片、全景沙盘和模型等媒介,建立以冰川虚拟景观为主体的室内冰川地质博物馆,通过影视厅及展览厅,展示世界冰川类型、冰川形态及冰川遗迹景观,让游客真正探索超级冰宫,体验冰川世界,感受冰川形成过程和机理,以满足游客对冰川好学、好奇的心理需求,这将会成为车巴沟旅游的主导方向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冰川地质博物馆可以与地学实习、环境和科普教育基地相结合,通过地球日、环境日等,向青少年开展地学、气候变化相关学科的科普教育,以增强青少年对全球变化的理解。垭口草原地势开阔,植被覆盖度高,具有草原生态旅游、草原休闲度假、草原自驾车旅游等旅游功能。依托卓迭垭口草原景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严格保护好垭口草原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区域性重要意义的草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并积极申报国家3A乃至4A级景区(见图3)。

2.以百年藏寨、贡巴寺和水打嘛呢群为依托的藏文化养心体验旅游区

安多藏族在卓尼农牧交错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特有的藏族文化民族风情。鉴于此,可以在车巴沟景区刀告乡和尼巴乡等邻近藏寨或水打嘛呢群,以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为目的,进行有秩序的藏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如藏族服饰展、篝火晚会、锅庄、赛歌、煨桑仪式、特色餐饮品尝等旅游体验项目。特别地,在尼巴乡约200户藏民居排列在车巴河两岸,气势宏大,其中不少房屋内部结构和装饰都颇具民族特色。在此,可以依托民族建筑、民俗风情,开展藏家民族风情体验项目。在开发觉乃藏乡风俗体验旅游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套服务标准,按服务标准提供服务以确保服务质量,经营管理者在这方面应严把质量关。贡巴寺是卓尼县重要的宗教旅游景区,目前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仍然还不健全,各建筑之间道路硬化路段较少,旅游者人数少。然而,景区可以发展宗教景观观光、宗教朝圣旅游,同时可以设藏传佛教哲学智慧宣传教育基地,面向普通大众游客将藏传佛教文化进行通俗的阐释。

3.以洮河扎古录镇段为基地的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

洮河扎古录段河心洲附近气候适宜,水热条件较好,背倚森林,面临溪流、草场、雅鲁寺,山水相映,风景绝美,兼有河岸水域观光、亲水娱乐、湿地生态观光休闲、生态农业(绿色果蔬种植)体验等多种功能。其中,洮水流珠作为洮州八景之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颇有著述。洮河流珠最为壮观的景致是在甘南境内,而在甘南最为壮观的却在卓尼扎古录一带。由于这一流域内地势复杂,河道迂回曲折,河谷时窄时宽。狭窄处水流湍急、飞花溅玉,宽阔处水流平缓。每逢寒冬腊月,流珠如倾,煞是壮观。

该区域自然田园景色迷人,夏秋季节气候凉爽舒适,在休闲、度假、避暑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未来,可努力建成集甘南州乃至甘肃省重要的避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

三、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车巴沟区位特点、旅游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当前,车巴沟旅游形象口号为“藏区桃园、麻路水乡”,该旅游形象并未完全诠释车巴沟乃至扎古录镇的区域气候、自然和人文特征。迭部县、舟曲县、临潭县同样可以打造藏区桃园和水乡品牌。况且,迭部县的白龙江—腊子口和临潭县的冶力关已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因此,如何突出车巴沟区位、气候特征、旅游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出车巴沟鲜明而新颖的旅游形象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一级理念

一级理念须突出该区域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鉴于该区域地形地貌特色,一级理念可设计为“甘南之巅,避暑天堂”。车巴沟海拔介于2 700~4 200 m,处于甘肃南部最高山系迭山西部,这里夏秋季节气候宜人,空气湿润,是兰州、白银及其周边客源市场避暑、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这一旅游形象在迭山其他区域同样适用,但目前该形象还未被市场所利用。因此,依托舒适的气候特征和水热条件,打造“甘南之巅,避暑天堂”的区域旅游形象,是车巴沟景区的首要考虑。当然,这一理念也可与大峪沟和其他沟域同时应用,如“甘南之巅,避暑天堂——魅力车巴欢迎您”“甘南之巅,避暑天堂——车巴沟欢迎您”等等。

(二)二级理念

二级理念需要凸显该区域的文化旅游特色。“甘南之巅,避暑天堂”是基于车巴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打造的区域自然旅游形象,这一理念在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也同样存在,为区别其他沟域,车巴沟需要量身打造突显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标志形象。车巴沟与其他沟域最大的差异在于它厚重的历史内涵。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百年藏寨、规模庞大的水打嘛呢群,以及声势浩大的嘛呢盛会。同时,这里还有甘肃仅次于夏河拉卜楞寺的第二大寺院——贡巴寺,内含卓尼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各一部。藏文大藏经版本甚多,内容互异,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卓尼藏4种最具代表性。其中,卓尼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综合前三藏版,是其最为完整者[17]。为此,该区域二级旅游形象可以定位为“百年藏寨,嘛呢盛会;百年名寺,藏经圣地”。

(三)三级理念

车巴沟属于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山地气候宜人、水热条件绝佳,造就了这里宜农宜牧的气候土壤条件。车巴沟下游地势较低,耕地面积较大,水源充沛,属于农耕区,沟谷中上游,气候凉爽,草地广袤,属于牧区。夏秋季节农区油菜花开,牧区牛羊成群,山花烂漫,甚是一片田园牧歌。同时,车巴沟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民族文化、生物景观多姿多彩,构成了车巴沟醉人的胜景。因此,三级理念可以设计为“田园牧歌,车巴胜景”。

四、沟域旅游保障机制

近年来,甘南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构建全要素打造、全产业融合、全领域覆盖的全域旅游产品新体系。在此背景下,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西秦岭车巴沟及其他沟域,必须要抢抓机遇,抢占全州旅游开发的先机和制高点,超前发展,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西部沟域旅游精品,创立西部沟域旅游品牌,全面建成以高山避暑、草原风情、藏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而为全州全域旅游创建提供试验示范。为使以上目标得以落地,还需有保障机制助力。

(一)顶层设计,统一管理

车巴沟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管理、相关配套产业的建立,均需要理顺和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尽量克服多头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确保车巴沟沟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尽快成立车巴沟旅游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以统一解决车巴沟与卓尼县、甘南州和甘肃省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衔接问题。二是突出顶层设计,统一布局、总体规划,探索车巴沟沟域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简化、优化沟域旅游基建项目的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及早完成沟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全面提高对旅游运营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其职责,提升其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规范沟域旅游项目和经营活动,促进旅游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增强内在活力。

(二)制定优惠政策,放宽优惠期限

鉴于当地有限的财政收入,沟域旅游开发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方面放宽优惠期限,在申请报批、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优惠政策,吸引外部投资,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沟域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允许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鼓励甘南州内外企业合资、合作、独资经营车巴沟旅游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免除部分或全部税款,以减轻其收税负担。同时,鼓励本地企业以入股形式集资和参与车巴沟乡村民宿的经营管理。特别地,车巴沟还应加强与外界的协作和联合,以利益为纽带,协调好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和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18],加强与国内发达省份的旅游合作,力争在引进投资、引进管理、建立营销网络方面有所突破。

(三)完善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达性

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是研究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车巴沟旅游最大的瓶颈在于未形成通畅的、进出自由的交通网络。因交通网络尚未形成,路网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旅游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着旅游景区的发展。因此,未来应着力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提升交通通畅水平及通达度,强化对外通道建设。依托车巴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应以县道干线和景区道路为重点,以公路为中心,逐步提升和完善公路网络等级和体系。努力论证并开通洮河扎古录段航运或漂流河段。加快景区通乡油路、农牧村道路和车巴沟景区各景点间的畅通工程以及桥梁建设,进一步提升车巴沟景区通达性。同时,要提升和改善岷麻公路(岷县至扎古录镇)和麻碌公路(扎古录至碌曲县)等级及进出通道,拓宽和整修江尼公路(江可河至尼巴乡)路面,延长江尼公路至卓迭垭口、迭部扎尕那,打通江车沟和泥巴库道路,从而使研究区形成“内活外畅”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四)拓宽营销渠道,提升景区知名度

塑造与推广车巴沟景区“甘南之巅,避暑胜地”的旅游形象,拓宽和优化营销渠道,提升景区在国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巩固和拓展国内重点目标客源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延长旅游产业链,以推动卓尼县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个甘南州的整体形象。车巴沟景区在营销时,一方面,要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如冰川遗迹、藏传佛教、农牧文化等;另一方面,要了解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价值取向,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景区旅游开发与市场营销须统一,在推进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游客回归自然和体验生活、品味文化最基本的旅游消费诉求,同时,突出冰川遗迹、生态资源、藏传佛教资源优势,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科技旅游内涵。特别地,车巴沟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须研发一系列大型活动,通过此类活动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为景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可借助甘南州初具旅游形象的“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和“中国洮砚文化艺术节”的知名度,借船出海,为车巴沟旅游助力。同时,可利用车巴沟旅游资源特色,开展摄影艺术节、晒佛节、冰川遗迹研讨会、避暑度假、研学等节事活动,以扩大车巴沟景区在专项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

(五)生态与文化保护并重,在旅游开发中强化其保护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过渡地带,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丰富集中,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卓尼县车巴沟景区作为甘南州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理应解决好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根据效用极大化原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19],走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车巴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和谐统一,其旅游开发要充分发挥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相容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景观、文化敏感性的控制,合理控制视觉区域,将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景观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区域内修建人造设施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保持景观视觉廊道通畅,保证视域开阔,显露自然景色,保护自然的天际线景观,山脊线,注意建筑颜色、材质、线条、体量的协调性,尊重历史文化原貌、修旧如旧,统一历史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原真性。针对沟域生态系统,宜划出一定范围作为生态恢复区,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与设施,强化对其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育。同时,须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观光区,以提升沟域生态旅游游憩功能。针对沟域历史文化,须依托民族节日、地方传统节会等,进一步规范和组织赛马、歌舞等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以提升民族文化品位,凝聚民心。同时,还要鼓励与扶持民族节事旅游活动开发。通过民族节事旅游活动的开发,唤起本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促进本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民族习俗,准确挖掘文化内涵,科学合理提炼文化主题。要严格分离“居民生活空间”与“表演娱乐空间”,杜绝取悦游客的“不真实文化”在景区内出现,维持好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保持地方民族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要关注沟域藏族民众的族群心理[20]。

猜你喜欢

沟域冰川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摘牌』
“摘牌”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某景区留念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出台
“沟域经济”:探索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