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历史建筑绿色营建技术研究
——以清真寺建筑为例

2022-08-23高博尚路轩王子纶

世界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善堂礼拜大殿

高博,尚路轩,王子纶

0 引言

公元7 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逐渐进入到中国[1]。随着伊斯兰文化在我国由西向东传播,为满足教义礼拜所需,清真寺建筑在丝路沿线各地广泛兴盛开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进,逐渐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地域环境相融合,结合本土材料和建造技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营建智慧。

目前建筑学领域对清真寺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建筑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缺少系统的技术体系研究,尤其是针对气候环境适应性的绿色营建技术研究。我国清真寺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清真寺,这类清真寺深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影响,另一类是其他广大地区的回族清真寺,大多采用当地汉族传统建筑形式[2]。本文以我国丝路沿线3 座典型清真寺建筑——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泉州清净寺、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为研究对象(图1),系统梳理其空间特征、材料构造,总结适应独特气候环境的绿色营建技术。

1 空间特征

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起源于公元622 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造的自用住宅,平面呈正方形,包含两间卧室以及用于礼拜的室外中庭。后经不断建设发展,清真寺建筑形成了由庭院和柱廊构成的礼拜空间、朝向麦加的墙面、洗浴水池、宣礼塔等空间要素构成的基本模式[3]。以上基本模式东渐过程中,受我国各地区、民族居住文化和建造技艺的影响,清真寺建筑在丝路沿线形成了一体多面的空间形制(图2)。

1 我国丝路沿线典型清真寺案例

2 阿拉伯清真寺与中国清真寺

5 清净寺平面示意

6 苏公塔清真寺平面示意

1.1 多进合院式布局——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作为古丝路的起点,西安的清真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宗教影响力,其中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合院式清真寺。清真大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回坊,始建于北宋,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群以明清时期为主。结合伊斯兰清真寺“一院一厅”的空间形制,形成多进合院式的总体布局,建筑群坐西朝东,沿一条长约245m 的轴线形成五进院落,布置着照壁、木牌楼、石牌坊、宣礼塔(省心楼)、一真亭、月台、礼拜大殿等,其他辅助功能在轴线两侧对称布局,形成严整的轴线控制空间序列(图3、4)。

3 化觉巷清真大寺平面示意图

4 化觉巷清真大寺剖面示意图

1.2 单进合院式布局——泉州清净寺

作为海上丝路的起点,泉州也是我国最早传入伊斯兰文化的城市之一。清净寺位于泉州鲤城区涂门街,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始建于北宋,为石砌的中亚建筑风格,主要包含门楼、奉天坛、明善堂,明清时期遭到损毁,遗存已不完整[4]。今天的历史地段中,损毁的奉天坛已失去原有功能意义,复建于明清时期的明善堂则承担清真寺的核心功能。明善堂采用单进合院式布局及传统闽南大厝的建筑形式。随着清净寺对东南亚穆斯林的影响扩大,明善堂无法满足室内礼拜的需求,2008 年该历史地段又新建一座伊斯兰风格礼拜大殿(图5)。

1.3 集中式布局——苏公塔清真寺

吐鲁番是我国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的地理前沿,公元8 世纪初,穆斯林沿着丝绸之路抵达中国西部边境,最早与回鹘人(今维吾尔族)建立文化交流,因此今天吐鲁番地区清真寺建筑仍然保留着明显的中亚建筑风格,其中苏公塔清真寺是新疆麻扎清真寺的代表,位于吐鲁番市东郊,始建于清代,整座清真寺建于高台之上,延续伊斯兰建筑坐西朝东布局,南侧和西侧为麻扎。该清真寺将礼拜堂、圣殿等统一在一个完整空间中,宣礼塔(苏公塔)不单独设院,与主体建筑直接相连(图6)。

2 营建技术

自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后,各民族地区结合独特气候、地理、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出了土木、砖木、生土等传统清真寺礼教空间营建体系。

2.1 关中木构大殿

(1)结构体系

化觉巷清真大寺礼拜大殿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抬梁式木构建筑,平面呈“凸”形,面阔7 间,进深9 间,能够满足上千人的礼拜活动。由于进深较大,如果采用统一屋面会导致体量巨大,比例失衡。为了便于区分室内空间,屋面采用“勾连搭”的做法,即两个平行的歇山式屋顶覆盖礼拜堂,后窑殿屋面纵向穿插。屋面构件交接采用“双柱”作法,各自承担屋面荷载,避免损伤结构强度,同时富有装饰性。整体屋面覆盖青色琉璃瓦,屋面结构符合功能与结构逻辑,也普遍用于体量较大的回族清真寺(图7)。

(2)材料构造

礼拜大殿以关中本土材料木材、砖石为主。屋面坡度在30°左右,自下而上分别是木椽、屋面板、防水层、青瓦。入口挑檐深远,形成良好的遮阳空间。室内设置木质井字天花作为装饰遮挡梁架结构,同时在大厅之上形成气候缓冲区。外墙采用青砖砌筑,最厚处达1.2m,具有良好的保温、防火、防腐性能(图8)。

2.2 闽南木构大厝

(1)结构体系

清代重建后的清净寺明善堂采用抬梁式木构建筑形式,在当地被称为大厝,西侧是礼拜殿,面阔3 间,东侧为大门,两侧布置辅助用房,北侧设置净身房,天井院落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梁柱为木结构,围护结构以砖砌墙体为主(图9)。

(2)材料构造

明善堂建造以木材、砖瓦、生土为主要材料。屋面坡度在20°左右,自下而上分别是木椽、屋面板、防水层、红瓦。基于台风影响,明善堂与当地民居一致,都采用较浅的屋面挑檐。外墙底部采用石材砌筑,以增加结构稳定性,同时为提升防潮效果,墙体上部采用“斗仔砌”作法,外侧红砖以三顺一丁的方式砌筑,中间填充碎砖三合土,具有较好地隔热性能(图10)。

7 礼拜大殿结构体系

8 礼拜大殿构造详图

9 明善堂结构体系

10 明善堂构造详图

11 苏公塔清真寺结构体系

12 苏公塔清真寺构造详图

2.3 东疆生土大寺

(1)结构体系

地处吐鲁番的苏公塔清真寺是东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土建筑,主体结构采用土坯砖砌筑而成,屋面采用生土砌筑的穹顶和土木混合的密柱小梁平顶结构体系[5]。为应对干热气候,采取封闭内向的建筑形式,仅在东侧入口对外开门,屋顶设高窗和天窗。其中礼拜大殿是整座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中间面宽5 跨,进深9 跨,由尺寸较小的木梁柱支撑生土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周围是40 个穹顶覆盖的小空间(图11)。

(2)材料构造

吐鲁番地处西北荒漠区,干旱炎热,生土聚落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特征,如麻扎村、康喀村等。清真寺屋面以草泥构造为主,自下而上分别为木椽、铺苇席、麦草和草泥。外墙为生土砌筑,最厚处达2.3m,内外侧用草泥抹面,具有较好的冬季保温蓄热与夏季隔热性能。苏公塔高36.5m,整体由灰砖砌筑而成,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利用多种砌筑方式起到装饰作用(图12)。

3 绿色经验的科学化分析

同为清真寺建筑,虽然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但是由于所处地域文化和气候环境不同,3 座建筑形式产生了显著的差别。通过分析建筑在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下采用的营建方式,利用基于Rhino&Grasshopper 软件平台的Ladybug、Honeybee、Butterfly 建筑绿色性能分析工具集,对建筑室内风环境、热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凝练传统清真寺的绿色营建技术,进而为实现现代化转换提供科学依据。

3.1 化觉巷清真大寺

关中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因此化觉巷清真大寺采用注重保温与隔热、通风与遮阳的内向院落建筑模式。

(1)保温与隔热

化觉巷清真大寺五进院落空间外封内敞,可有效减少冬季冷风侵袭,院内高大乔木也可降低室外风速,调节微气候。礼拜大殿内部采用关中传统民居“闷顶”的设计,冬夏两季可作气候缓冲层,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图13)。

(2)通风与降温

大殿不同朝向的开口面积与建筑朝向耦合设计,东侧5 开间全部开启,两侧山墙局部开窗,充分利用风压通风,促进夏季室内空气流通。深远的挑檐形成灰空间,高大的屋面可有效抵挡西晒和冬季寒风,为东侧室外礼拜场所(月台)提供遮阳空间(图14)。

13 化觉巷清真寺礼拜大殿保温与隔热分析

14 化觉巷清真寺礼拜大殿通风与遮阳分析

15 化觉巷清真寺礼拜大殿室内外风速模拟分析

16 化觉巷清真寺礼拜大殿室内温度模拟分析

(3)软件模拟

依据CSWD 中国标准天气资料,西安夏季主导风为东北风,通过风速模拟可知,东侧开门较多,结合侧面门窗利于风压通风的形成,室内大部分区域风速为0.3~1.5m/s,处于人体舒适范围。由温度模拟可知,礼拜殿室内夏季平均温度为23.15~23.70℃,冬季平均温度为14.97~16.57℃(图15、16)。

3.2 清净寺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热冬暖,平均每年遭受台风灾害3.2 次;降水量为1000~1800mm,清净寺采用注重遮阳与隔热、通风与防风的天井合院建筑模式。

(1)遮阳与隔热

明善堂利用小尺度天井形成通高的阴影空间,调节室内微环境;建筑采用硬山屋面,利用檐廊形成阴影空间。围护墙体利用红砖与生土材料良好的热惰性,起到隔热、防潮作用,调节室内热环境(图17)。

(2)通风与防风

泉州夏季潮湿多雨,良好的通风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室内多余水汽,防腐防潮,促进空气流动,降低温度。院落南、北、东3 面均开设门洞,创造通透的通风环境,利于风压通风;天井地面受到阳光照射导致温度升高,产生向上的热空气,形成热压通风,利于室内空气循环。由于台风频发,建筑防风也至关重要,为了减少上升气流的影响,提高建筑抗风能力,因此挑檐较短。由于较大的屋面坡度利于排水但不利于抵御台风,沿海地区多台风地带传统建筑屋顶坡度为了减少正压推力,其屋顶坡度都不超过 30°[6]。明善堂屋面坡度为20°,利于抵御台风侵害(图18)。

(3)软件模拟

依据CSWD 中国标准天气资料,泉州夏季主导风为西南风,通过风速模拟可知,明善堂天井内风速为0.3~2.4m/s,由于大殿两侧无开窗,室内大部分为静风区,靠近窗户部分风速为0.3m/s。由温度模拟可知,明善堂礼拜殿室内温度较为舒适,夏季平均温度为26.35~26.76℃,冬季平均温度为21.14~21.48℃(图19、20)。

3.3 苏公塔清真寺

吐鲁番属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全年约有100 天气温超过35℃,降雨稀少,大风频发,素有“火州”“风库”的称号。苏公塔清真寺采用注重保温与隔热、遮阳与通风的封闭式建筑模式。

17 清真寺明善堂遮阳与隔热分析

18 清真寺明善堂通风与防风分析

19 清真寺明善堂室内外风速模拟分析

20 清真寺明善堂室内外温度模拟分析

21 苏公塔清真寺保温与隔热分析

22 苏公塔清真寺通风与遮阳分析

23 苏公塔清真寺室内外风速模拟分析

24 苏公塔清真寺室内温度模拟分析

(1)保温与隔热

苏公塔清真寺摒弃院落式布局,将所有功能空间集中布置,采用紧凑的建筑平面形式,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厚重的生土墙体可有效避免外界极端气候影响,减少室内外热交换,调节室内温度,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图21)。

(2)通风与遮阳

为了避免外界风沙侵蚀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建筑外墙没有开窗,仅在顶部设置高窗和天窗,夏季避免阳光直射,随着室内活动导致温度上升,空气向上流动排出室外,利用热压通风促进室内空气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图22)。

(3)软件模拟

依据CSWD 中国标准天气资料,吐鲁番夏季主导风为东风,通过风速模拟可知,室内大部分区域风速为0~0.3m/s,靠近天窗部分风速可达1.8m/s,拔风效果明显。由温度模拟可知,礼拜殿室内夏季平均温度为25.44~25.95℃,冬季平均温度为16.14~16.61℃,环境较为舒适(图23、24)。

4 结论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7]。化觉巷清真大寺、泉州清净寺、苏公塔清真寺作为我国中部、东部、西部不同气候区的清真寺建筑代表,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相互借鉴与拓展,在功能与性能上充分体现了本源性与在地性,突出表现了与本土营建技术融合、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最终形成“文绿一体”的独特地域绿色建筑营建技术。

(1)以化觉巷清真大寺为代表的关中清真寺,为应对寒冷气候呈现外封内敞式的建筑布局,利用院落调节微气候,降低室外风速。大殿采用木梁柱和厚重的青砖墙体,设置闷顶空间,起到气候缓冲作用。深远的挑檐和檐廊创造遮阳空间,减少夏季阳光直射。

(2)以清净寺为代表的闽南清真寺,为应对湿热气候呈现紧凑天井式的建筑布局,利用天井调节微气候,解决采光通风问题。礼拜大殿采用传统闽南大厝形式,围护结构由砖、石、土材料砌筑,提高结构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建筑降低屋面坡度、减少屋檐出挑提升抗风能力。

(3)以苏公塔清真寺为代表的东疆清真寺,为应对干热气候呈现封闭集中式的建筑布局,采用紧凑的平面形式,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利用顶部天窗解决室内采光和通风问题。厚重的生土外墙有效抵御外界极端气候条件,提高室内保温隔热效果,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猜你喜欢

善堂礼拜大殿
潮汕移民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早期运营
英文目录与摘要
完璧归赵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王培之与广仁善堂
松涛吟唱的诗行
节俭教育
猜字谜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