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内涵、动力与路径
2022-08-23赵若祯张贵洪
赵若祯,张贵洪
2015 年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标志着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转型。然而受国际格局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落实2030年议程遭遇严峻挑战。国际发展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危机和疫后经济复苏多重压力叠加,世界面临全球发展赤字进一步凸显的现实困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 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世界处在十字路口,新冠肺炎疫情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受到重挫,全球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通过团结、创新和变革才能克服危机。”立足于破解发展困局和落实2030 年议程的迫切需求,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为宗旨目标,为重振国际发展合作和共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加快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全面对接,符合中国、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中国而言,全面对接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发展框架中的重要实践;对联合国而言,是其落实2030年议程的重要战略对接点,也是维护其在全球发展治理中核心引领作用的重要着力点;对国际社会而言,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年议程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承诺,为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能够有效缩小南北鸿沟、激活全球伙伴关系、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一、对接内涵: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在关系
要实现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的对接,首先需要明确对接的科学内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对接并非两个独立对象的简单连接,而是建立在两者内在联系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强调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的内在关系出发,理解全面对接的起点和根源所在。
(一)全球发展倡议是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方案
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193个国家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达成成果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难题日益突破领土和领域边界的复杂现实,2030年议程吸取了千年发展目标“筒仓”结构的教训,是目前最具整合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全球发展议程,引领国际社会在消除贫困、消除饥饿、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0年以来,全球发展治理进程遭遇国际格局变化和疫情暴发的双重冲击,世界增长动能不足、治理滞后和发展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作为全球发展治理重要纲领的2030 年议程面临严峻挑战,各国落实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的进度存在不同程度延缓,某些领域甚至出现明显倒退。联合国《2021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2020年共有1.19亿~1.24亿人重新回到极端贫困状态,全球极端贫困率出现1998 年以来的首次逆转。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合作乏力导致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如期实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国际社会非但没有取得进展,而且正在与目标渐行渐远”。为了推动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 年议程,习近平主席在第76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为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智慧结晶,具有国际推广意义和价值。
全球发展倡议植根于中国发展经验,赋予了该倡议充分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只有在实践中检验了的发展理念,其倡导的合作模式和规范才可能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得益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韧性,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球加快疫后复苏和世界经济平稳运行上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15 年位居首位,2020年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增速达到8.1%,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作为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发展只有在全球框架下才能彻底实现,而开放、包容、协调和可持续是世界在发展领域的基本共识。放眼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进程,积极支持并主动落实联合国相关发展议程是其参与全球发展事业最鲜明的底色。在联合国2030年议程受挫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世界提供合理可靠的行动方案,全球发展倡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全球发展事业的实践者和贡献者,全球发展倡议是其落实2030 年议程的又一重要进展。自议程正式实施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所有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主动接受可持续发展自愿国别评估(VNR),两次发表落实2030 年议程的国别自愿陈述,并先后发布《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和《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 年、2019年、2021 年)。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在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落实上整体保持积极进展,其中“无贫困”(SDG1)和“优质教育”(SDG4)两项提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除“陆地生物”(SDG15)出现倒退之外,其余目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是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国家中议程落实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见表1)此外,中国还从工作机制和发展规划层面入手,为落实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就制度保障而言,2016年中国成立了由45个部委组成的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协调机制,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169个子目标细化到各部委,形成“中央—地方—基层”的有效落实机制。动力支撑来源于持续推动2030 年议程“国家化”,即将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十四五”发展规划、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发展纲领性规划相结合,通过嵌入式发展为实现目标提供行动指南。中国落实2030 年议程的一系列成果构成全球发展倡议持久的内生动力,也是参与全球发展事业意愿和能力最生动的体现。
表1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情况
全球发展倡议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公平性和实效性,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从公共产品角度考察全球发展治理,供给不足和供需不匹配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难题,物质性、制度性和观念性公共产品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参与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中,中国不仅强调基于援助和经贸的互惠机制,而且重视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从经贸合作、多边机制和发展理念三个层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全球发展倡议继承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并更加强调成果导向的行动效果最大化,符合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期待。遵循向世界开放的承诺,全球发展倡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联合声明》《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达喀尔宣言》等文件均明确了相关国家对全球发展倡议的欢迎和合作意愿。随着全球发展倡议进一步与2030年议程对接,可以期待国际社会将以此为平台打造更多更有效的公共产品,进而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构建。
(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促成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依据
鉴于国家间不同的利益追求、制度环境和规范文化,如何凝聚共识并促成可持续合作往往成为倡议推广和对接的首要难题。以推动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行动取向,全球发展倡议被赋予了天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全球发展事业的核心,联合国及其发展议程为各国接纳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共识基础、权威保障和机制支撑。
联合国2030 年议程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全球共识,会员国一致承诺将在巩固实施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尚未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因此,加快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这一共识基础决定了各国是否愿意深化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发展倡议以落实2030年议程为首要目标,致力于突破当前由于机制叠加造成的治理碎片化低效难题。尊重联合国及其发展议程在全球发展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全面对接,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各国在现有共识基础上探寻合作新动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联合国促进各国对话协商的平台作用,消解单边主义兴起背景下合作问题泛政治化的风险。
联合国及其发展议程之所以能够在发展问题上充分凝聚共识,归因于其对全球发展事业的引领和贡献。联合国成立之初主要集中于战后恢复、人道主义救援和自身机构建设,对经济与发展领域关注有限。进入20 世纪60 年代,发展问题被纳入联合国工作重点,与人权、和平与安全一道并列成为联合国工作的三大支柱。总体而言,联合国发展议程体系经历了从“发展十年战略”“千年发展战略”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演变,联合国也逐步确立起在全球发展事业中的权威地位。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联合国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规划了一条消除贫困、建构更平等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除三大支柱下的传统议题之外,2030 年议程还涉及反恐、反腐败、移民与难民等议题,具有综合、宏大和跨领域的基本特征。这种“大议程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世界主义色彩,反映出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代表一种整合性的议程发展方向。全球发展倡议顺应这一趋势,更具全面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更为突出的是,全球发展倡议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为宗旨目标,在宏观多元的同时也具备了明确性、务实性和合法性。
进入21世纪,联合国推动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可参与性、可量化性和可实践性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执行和支撑体系也日臻成熟,形成了以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中心,经社理事会下设附属机构和专门机构为主要力量的网状运行机制。2030 年议程使改革联合国系统的诉求更加迫切,建立一个更加协调、透明和高效的联合国发展系统成为改革主要任务。201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72/279号决议,各国同意秘书长提出的联合国发展系统改革方案。此后联合国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完善和发展了原有运行机制。全球层面,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自2016 年起每年组织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联合国大会每四年召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级别会议,以此作为贯彻执行议程和评估执行情况的中心平台。联合国发展集团则负责管理和协调联合国系统的发展工作,由秘书处各机构及各发展基金和方案组成。此外,联合国还为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数字、科学和技术支撑,建立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等多个在线平台。区域层面,联合国强调发挥经社理事会各区域委员会在执行议程方面的关键作用,旨在根据区域发展阶段和各国落实进展制定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行动方案。国家层面,联合国在第72/279号决议基础上制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进一步改革驻地协调员系统(RC)和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s),目的是提高联合国发展系统一体化水平,推动2030年议程在国家层面规划和实施。倡议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联合国在全球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机制安排为实践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支撑,各国能够借助现有运行机制降低合作成本,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是全球发展治理转型的需要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以联合国为主导推动全球发展治理进入新阶段,从四个“发展十年”到2030年议程,全球发展治理的主体、理念、机制、议题和方式都在转型中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全球发展治理主体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背景下趋向更加平等多元,一方面全球发展治理不再由发达国家单方面主导,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突出,联合国提出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日益成为新的主体结构。自2000 年联合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以来,全球发展治理理念逐渐由单一强调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转变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以2030年议程为重要契机,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治理转型的主导方向。为了突破既有机制与全球发展现实不匹配的困境,全球发展治理机制呈现复合型发展趋势,逐步由发达国家垄断和主权国家主导转向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全球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转型过程中联合国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在理念塑造、规范制定、议程设置、发展融资和议程执行方面展现出无可替代的治理能力。
全球发展治理转型因全球发展赤字而起,代表未来全球发展事业的总体方向,但其治理效果能在多大程度得以实现和维持仍取决于各国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国际社会根深蒂固的发展难题,更凸显了全球发展治理体系的脆弱,单边主义、民族主义、大国竞争和战略脱钩等“内顾”行动似乎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图景。当前全球发展治理面临需求侧上涨、供给侧乏力、公正性缺失和合作性减弱的复杂形势,进一步凸显了发展在全球宏观政策中的首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治理亟须坚强的政治领导力、高度契合的发展理念、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务实的全球伙伴关系。作为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国家,中国在确保国内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践行多边主义,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高效合作,主动提供物资、资金和医疗技术援助,尤其在疫苗供给上做出重大贡献。理念层面,中国在双多边外交场合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倡议对于重振抗疫信心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疫情是对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意愿和能力的检验和佐证,表明中国具备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领导力、结构领导力和工具性领导力,全球发展倡议因而具有明显延续性和有效性。然而全球发展治理并非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各国相向而行,合力加快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联合国2030年议程进入了最后的关键十年,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对接既符合全球发展治理转型的需要,也是对联合国SDG行动十年的有力回应,继而有望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全球发展更加平等均衡,并为全球发展治理能力提升创造新的平台和动力。
二、对接动力: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多维度适配
明确了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对接的内涵和必要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全面对接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比两者的核心理念、行动目标、治理逻辑和重点领域,可以发现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既一致、共通,也能实现互补、承接,具备对接的主客观条件。
(一)核心理念的契合性
核心理念浓缩了一项倡议或议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实践方向和目标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西方民主国家治理失序导致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侵蚀了新自由主义和全球主义思想根源,全球发展治理需要新的共享理念来支撑。理念契合孕育合作动能。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以中国新发展观和联合国发展观为土壤,共享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是对当下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思想的重要突破。具体而言,2030年议程为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全球发展倡议则对2030年议程理念做了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发展观集合主要发展理念,蕴含对发展内涵、目标、本质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全球发展倡议顺应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是新发展理念的全球化表达。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进行了明确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转化,经济增长的矛盾让位于经济结构的矛盾,社会主义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对现实形势的科学研判,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则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承袭新发展理念,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了“六大坚持”,即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行动导向。这一阐述不仅充分提炼了中国发展经验,同时也具有明确的全球视野,与联合国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对2030年议程核心理念的本土性延伸。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臻于完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1969年)、《人类环境宣言》(1972 年)、《发展权利宣言》(1986 年)、《关于发展与环境的里约宣言》(1992年)、千年发展目标(2000 年)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等文件见证了联合国发展观的演变和时代内涵。总体而言,主权原则、人权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是贯穿联合国发展事业的三项基本原则。2030年议程集联合国发展观之大成,丰富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综合性概念。2030年议程首次提出“5P”发展理念,即人类(people)、地球(planet)、繁荣(prosperity)、和平(peace)、伙伴关系(partnership),强调发展、和平与人权的有机统一,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维度,致力于充分参与、协调包容、平衡公正的发展,为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为了加快2030 年议程核心理念的落地生根,全球发展倡议“六大坚持”,致力于推动“5P”理念更加具体务实。中国“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主张都是对“5P”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核心理念的高度契合既是全面对接的基础,也是引领国际社会合力行动的根本力量。
(二)行动目标的一致性
王毅外长在落实2030 年议程第二次国别自愿陈述上表示,中国愿同各国“共商国际发展合作之计,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之道”。事实上,这一表述概括了全球发展倡议的行动目标,即再振国际发展合作落实2030年议程,并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可持续性。
行动目标的一致性首先源于全球发展倡议将落实2030年议程设为最重要的目标,可以视作倡议的阶段性目标。紧扣2030年议程,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支持联合国在落实2030年议程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根据2021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国将通过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并着重在粮食安全、卫生发展、教育公平、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积极贡献力量。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八大重点合作领域,将中国对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既有承诺进一步落实为倡议目标,为国际发展合作搭建了更加宏观协调的平台和框架,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事业中应有的大国担当。
如果仅仅致力于落实2030年议程,那么全球发展倡议的可持续性将大打折扣。2030 年后的世界如何发展,国际发展合作往何处去?全球发展倡议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主张,也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长远追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发展领域的尝试和实践,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是涵盖个人、国家和世界层面的责任与利益共同体。这与2030 年议程的宗旨目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报告指出:“要创建一个没有贫困、饥饿、疾病、匮乏并适于万物生存的世界;一个没有恐惧与暴力的世界;一个人人都识字的世界;一个普遍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法治、公正、平等和非歧视,尊重种族、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尊重机会均等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促进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每个国家都实现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世界;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包括持久的包容性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与饥饿所需要的民主、良政和法治,并有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世界;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概括起来,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发展、经济包容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环境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平衡充分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和一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三)治理逻辑的互补性
2030 年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在治理逻辑上各有侧重,前者注重整体统筹,后者强调重点推进。加快实现两者全面对接,有助于发挥双方治理逻辑上的互补性,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纵观全球发展议程的演变和创新,可以发现联合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联合国以整体统筹为基本准则,推动国际社会从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人权、环境、公正等多维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具体体现为联合国议程由具体的单领域或小领域议程向跨领域综合性议程发展。千年发展目标首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全球发展框架,2030年议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升级。由于千年发展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考虑不足,且受限于“捐助国—受援国”模式,导致目标未能实现。鉴于此,2030年议程强调跨部门、跨主体和跨领域的整体统筹,设立了17 个主目标和169 个子目标,尽可能包容各方关切,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全球发展治理议程。
全球发展倡议作为落实2030 年议程的中国方案,基于全球发展难题和世纪疫情冲击的时代背景明确了八大重点合作领域,遵循“以联合国为核心、南北合作为主渠道、南南合作为补充”的合作格局,其治理逻辑更具针对性、阶段性和实效性。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发展倡议不是有选择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是以重点领域带动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推动国际社会落实2030年议程。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 年议程能够弥补后者强调整体性和广泛性带来的分散、低效乃至停滞难题,而2030 年议程也能为全球发展倡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指导。
(四)重点领域的承接性
全球发展倡议设定了八大重点合作领域,这是在细致分析2030 年议程17 个主要目标和169 个子目标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和治理优势提出的。
整体而言,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1、2、3、8、9、10、12、13、15、17高度重合,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领域的重要承接(见表2)。联合国自2008 年起着手实施的发展业务活动四年期全面政策审查制度(Quadrennial Comprehensive Policy Review,QCPR),是会员国通过联合国大会审查发展系统的表现并提供相应政策指导的主要机制。根据2020 年四年度全面政策审查报告中经社理事会对可持续发展方案国的调查结果,未来联合国需要重点关注健康和福祉(SDG3)、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8)、优质教育(SDG4)、无贫穷(SDG1)和零饥饿(SDG2)等五项目标的落实,这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几个领域。以中国目标落实进展为切入点考察其比较优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评估表明,中国在经济维度的优势大于环境和社会维度,具体对应可持续发展目标1、2、3、8、9。因此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领域的确定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能够最大程度帮助联合国落实2030 年议程。
表2 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与2030年可持续目标对接表
此外,全球发展倡议还涵盖卫生抗疫、疫苗合作、发展筹资、数字经济等国际发展合作新增长点,在行动领域上实现了对2030 年议程的补充。遵循行动导向准则,全球发展倡议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最迫切的发展诉求,能为全球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落实优先目标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重点领域的承接性确保全球发展倡议将2030 年议程落到实处。以合作难度相对较小、合作共识相对较高和合作需求相对迫切的领域重点推进,是2030年议程推进受阻背景下的理性选择,重点领域的早期收获和成果共享有望对其他领域产生正面的外溢效应。
三、对接路径: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共商共建共享
如何尽快对接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本文认为,从宏观到具体应聚焦原则架构、推进方式、协同整合和示范突破四个方面。全面对接首先需要秉承共商共建原则,虑及各国发展差异还需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而促进两者对接重点领域、各国需求、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依据多层渐进的方式推进对接。在具体对接过程中,应当充分践行多边主义,注重整合已有机制倡议实现协同增效。
(一)原则架构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已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得到充分检验。共商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各国发展道路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贯主张,也是2030年议程的国际共识。在对接过程中,应注重对接各国需求,坚持不干预他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谋取政治私利,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建强调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以单向援助为主导的国际发展合作无法真正实现各国充分平衡发展,2030年议程对此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多边方案,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自主权,这与中国携手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主张不谋而合。全球发展倡议聚焦行动,注重实效,未来对接过程中应着重激活各国优势打造更多区域性和国际性公共产品,在2030年议程框架下加快对接各国合作机制和重点发展领域。共享强调对接成果的非排他性和公平性。“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根植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逻辑,全球发展倡议由中国提出,成果由世界共享。以落实2030年议程为目标,全面对接就是为了真正做到不让任何国家掉队,不让任何诉求被忽视,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伍。此外,真正有效可行的倡议必然是尊重多样性,顺应发展规律的。考虑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禀赋和治理能力上的客观差异,对接应充分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国发展阶段渐进推进,这既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经验的延续,也是全球治理体系顺应国际体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论及主体架构,要在维护联合国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协同开展双多边合作,遵循联合国领先、周边率先、发展中国家优先的思路务实推进对接。就全球层面而言,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多边主义的象征,也是多边机制的核心。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权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是坚持多边主义的基础和全面对接的前提。实现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全面对接需要在与联合国系统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间双多边机制的优势,从而不断扩大对接覆盖面,达到理念、机制、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就区域层面而言,全面对接可借助已有机制和平台促进对话协商,共同探寻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后,东盟、非盟等区域性组织都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愿意同中国一道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亚洲是落实2030 年议程进展最为迅速的区域,应把握好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契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在周边率先落地,在此框架下通过加快周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辐射效应,不断提高全球发展倡议和2030 年议程的国际号召力。就国家层面而言,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的对接是联合国发展议程的“本土化”和“国家化”的重要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制定和落实其国家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示范。作为全球发展治理的优先对象和潜在力量,未来需要将全球发展倡议打造为各国经验交流、协商合作和成果共享的重要平台,集中资源和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如期达成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多层推进
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的全面对接需要遵循多层推进的基本路径,具体包括推进层次多层和推进主体多元两方面:在层次上渐进推进,以国际发展合作为起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规划对接;在主体上振兴全球伙伴关系,为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不竭动力。
任何一种本土性和全球性议程的对接都必须遵循渐进的层次性逻辑。对于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而言,可能的推进层次是“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发展治理—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即通过全球发展倡议重振国际发展合作,进而加快落实2030 年议程,为全球发展治理转型创造新动力。以行动成果为导向能够有效凝聚国际共识并强化全球伙伴关系,进而促进国际社会合力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以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这些“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超越了国别和价值差异,有着理念内核和目标取向的国际共性,能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可靠的方向指引。
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7 项明确了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对于实现目标的关键意义。千年发展目标的经验教训表明,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治理是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因而要求各级政府、民间社会、企业、学术界和其他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网络化合作,发挥各方专长,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种网络化治理并不标志着国家权威的终结,而意味着需要以国家为引导为多元主体发挥作用搭建机制和平台,从而促成主体间对话、协议和合作的达成。王毅外长指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要对接各界伙伴,重视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专家智库、媒体等在落实2030 年议程中的作用。这一主张既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进展,也为国际社会落实2030年议程创造了新的合作机遇,能够推动全球治理进一步由“权力逻辑”转向“能力逻辑”。
(三)协同增效
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都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广泛性和国际性,对接过程中需要关注与相关机制倡议协同增效,为全面对接打造内外部落实平台。
内部平台指双方框架内的既有机制安排,主要以联合国发展系统为代表。首先,需要重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的核心作用,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对话,消解对接过程可能出现的分歧和矛盾。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发展合作论坛、发展筹资论坛、全球基础设施论坛都能为对接提供重要平台。其次,需要进一步强化与联合国驻华发展系统合作,通过开展座谈会、推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商对接的领域和方式,发挥好发展机构驻华代表的纽带作用。再次,需要明确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对接中的机制性定位。2022年1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机制在联合国总部层面的确立,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共谋发展的决心。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启动会议上建议,要加强政策对话、分享良好实践、促进务实合作,为落实全面对接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主张。未来应进一步挖掘该小组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年议程提供更为机制化和组织化的支撑。
作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积极提出双多边合作倡议并搭建多个新兴合作机制,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 年议程提供了宝贵的外部平台。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了丰富的合作机会和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积累了大量共识、经验和资源,能够成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 年议程的重要抓手。全球发展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同属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都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都将为落实2030 年议程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这两大发展倡议的合作方向和重点各有聚焦。相较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针对性有甚但综合性不及,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倡议协同增效创造了契机。第一,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是国内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发展框架下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倡议共识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两者对接能够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促成各国对全球发展倡议的接纳和认同。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天然优势,可以借助既有合作机制作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 年议程的先行先试区。第三,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共享对接2030年议程的现实需求,三者理念相通又自成一体,具有协同增效的巨大潜力。
(四)示范突破
尽管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已具备对接的必要条件,但考虑到对接包括多个领域,涉及世界各国,且在实施进度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对接在执行过程中定会面临一定困难。
第一,如何尽可能避免地缘政治风险和安全挑战阻碍对接进展,特别是在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怎样有力破解国家内外困局重振国际发展合作?2030 年议程作为集合了各国利益偏好最大公约数的全球性发展议程,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南北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分歧。全球发展倡议对接2030 年议程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南北、南南合作的深化和广泛化,调动国际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国家仍局限于现实主义逻辑,对国际发展合作和中国发展倡议持质疑和零和态度,很难在短期内缓解。全球发展倡议在科学识别议程17 项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八大紧迫的、政治色彩较低的重点领域,就是为了在坚持行动导向的基础上,以合作成果消除偏见,凝聚共识。
第二,如何应对联合国发展系统的效率赤字问题,确保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有序对接?全球发展治理转型乏力的原因之一在于联合国发展系统面临日益突出的碎片化、低效性和合法性不足问题,各机构间存在分工不清、定位不明和联动不足的运作矛盾。近年来,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同联合国发展机构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项目,对联合国发展系统运作机制有了深入了解。作为全球发展治理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为改革联合国发展系统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平衡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在深圳、太原、桂林、郴州、临沧、承德设立了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采取政府、社会、联合国发展系统等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为中国各地及其他国家落实2030 年议程提供有益借鉴。该机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国发展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已有部分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如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班”和“全球创新实验室(UNLEASH)”等活动都是示范区机制的代表性项目成果,有助于联合国发展机构在国家和区域层面有针对性地推进2030年议程。这些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整合到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中,从而为全面对接提供更加高效务实的成果支撑。
第三,如何处理好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的时间差问题,真正使对接达到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的?全球发展倡议正式提出至今不到半年,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停留在内涵阐释、倡议推广和实施规划阶段。2030 年议程已经进入关键的“行动十年”,亟须新方案和新动力推动国际社会如期实现目标,因此全球发展倡议应尽快在重点领域形成可见成果。事实上,中国已经在落实2030年议程上取得突出成绩,需要进一步巩固整合形成示范效应。一是要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2030年议程对接,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二是要持续推进南南合作,将全球发展倡议尽快与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充分利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渠道,在减贫、基础设施、发展筹资、医疗卫生、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研究交流平台的作用,分享治理经验,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寻找新的合作发力点。三是要强化对接的信息数据支持。确保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 年议程相向而行需要加强对各国执行的监督评估,因此建立一个充分考虑各国发展情况的指标评估体系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目标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动态和相互关联的庞大体系,对各目标的有效度量和监测是保障2030 年议程落实的基础环节,但如何度量这些目标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目前中国在信息数据方面为联合国提供了重要支持,如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科研团队自2018 年起每年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可以考虑将这一成果纳入全球发展倡议框架,帮助各国提高获得和利用高质量数据的水平,从而为对接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接全球发展倡议与2030年议程顺应时代浪潮,是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的必要途径。展望未来,尽管面临多重压力叠加的现实阻碍,但世界已经在面对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挑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理念目标、机制平台和行动领域入手推进对接,国际社会能够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平台凝聚合作共识、发挥比较优势、丰富行动成果、弥合发展鸿沟,从而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创造新的动力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