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先行先试

2022-08-23

唯实 2022年8期
关键词:江北新区现代化

张 磊 周 游

2019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江北新区等全省六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计划通过两年试点实践,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南京江北新区作为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国家级新区现代化建设新路径。

贯彻新发展理念,先行先试探新路

南京江北新区紧扣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准确把握自身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突出“创新、开放、绿色”等新区特色,创造性、阶段性开展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具有国家级新区鲜明标识的经验成果。

突出“创新为核”,聚焦自主可控,全力探索创产融合新路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指示要求,南京江北新区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致力打造以创新社区为引领的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四融”创新生态,重点构建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的“两城一中心”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

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抢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风口,聚焦EDA、创新医药等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先后与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创新合作,与北大、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备案新型研发机构近90家。剑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唯一科创中心在江北新区建成运营,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投入使用,已经建成高端企业1500多家,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归国人员超6000名,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数量连续四年蝉联南京市第一。

二是围绕创新链做强产业链。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动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打造高端引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芯片之城”白手起家,以华为鲲鹏、龙芯为核心的信创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规模突破750亿元;“基因之城”集成超越,48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成为江北新区首个千亿级规模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超1300亿元。

三是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立足金融资产管理、VC/PE等产融结合的新金融发展路线,设立大陆首家SAS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与央行共建数字货币金融研究院,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建设“数贸之都”,推动产业与资本交互赋能。目前,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及基金近1000家,资金管理规模达5000亿元,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2家。

突出“开放为先”,释放改革活力,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方向,南京江北新区用足用好“双区叠加”的优惠政策,强化制度创新,引领区域协同,致力使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

一是把南京自贸片区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注重差异化、首创性探索,先行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形成100多项体现首创标准的改革创新成果。其中11项改革经验、14项实践案例在江苏省复制推广,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是把营商环境优化作为关键抓手。聚焦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经营全周期,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2330”改革目标持续提速,“证照分离”改革全域推广,22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容缺受理”“绿色通道”等创新举措吸引市场主体超2.8万家。规划建设全国首个法治园区,引进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等“两庭五院”入驻,依托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形成涵盖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环节的知识产权“闭环”保护体系,营商环境位居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三是把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作为战略任务。坚持把合作视野放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更大开放格局中去审视,南京北站、西坝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枢纽优势更加明显。发挥紧邻苏中苏北和安徽的独特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产业互动、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体系。江北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突出“绿色为本”,刷新城市基底,聚力彰显宜居主城新品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南京江北新区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注重以新发展理念审视和解决南京江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承载超负荷、产业结构偏重等矛盾短板,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

一是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围绕“长江大保护”,高标准做好“整治、修复、转型、提质”四篇文章,从源头上系统推进生态增容、污染减量、岸线减压,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目前,江北新区定山城市客厅建成开放,18公里滨江风光带全线贯通,11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南京市前列。

二是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聚焦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重点以本质安全、智慧高效为目标,“一企一策”强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园的108家化工企业转型升级,铁腕关停整治低端低效企业20余家,倒逼企业出清腾挪、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目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重由72:28转变为63:37。

三是打造宜居安居的“生活空间”。立足“现代化新主城”定位,坚持系统思维,系统集成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新理念新技术,提速建设“推窗见绿、抬腿入园”的高颜值花园城市。目前,浦口公园完成提档升级,青龙绿带、桃湖公园、浅山休闲公园等全面开放,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新区市民中心等地标建筑投入使用,全国最大地下空间项目转入地上施工,绿地新金融中心500米超高层“拔节生长”,全长6.7公里的江水源热泵取水补水工程全线贯通,整体完工后预计年节省电量1.4亿kWh。

放大坐标找差距,直面短板不回避

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目的在于通过探索区域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为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提供示范引领和有益借鉴。作为起步发展六年多的国家级新区,虽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批经验成果,但对照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愿景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南京江北新区在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系统研究和解决。

创新动能仍要厚积。目前,江北新区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国字号”等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仍需加码。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缺少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型创新企业,高成长型的中型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开放水平尚需提升。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引入全球产业链尚显薄弱,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绝对值在全市贡献度有待提高,世界500强企业、外资总部企业等数量偏少,外向型经济培育需要久久为功。

环境治理还有短板。近年来,新区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提升,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耗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仍然存在空气质量不够稳定、面源污染管控困难、垃圾分类未达目标等问题。

新主城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当下,江北新区核心区主要处于地下开发阶段,地上项目大多还没有成规模、出形象。“出行难”“停车难”等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公园绿地面积、文化教育设施、体育场馆数量等,较先进地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民生保障还要持续发力。与人的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的居民收入增长、教育资源均衡性、医疗资源引进速度滞后于人口增速,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依旧紧缺。特别是在江苏自贸区建设新形势下,大量高学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不断流入,江北新区优质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将愈加突出。

新征程上持续发力,建设现代化先行区

通过试点实践探索,南京江北新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关键在于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两争一前列”重大使命,江苏省委用“六个率先走在前列”对全省现代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对标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先进地区,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发展目标。面向未来,南京江北新区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高定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跑出高水平开放加速度,打造创新能级更高、开放态势更强、城市建设更典范的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创新发展始终是国家级新区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近年来,江北新区经济发展逆势领跑,连续三年GDP增速高于全市五个百分点,根本原因在于依靠创新驱动、推动创产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创新局、谱新篇、建新功,必须持续锚定创新和产业两大支撑,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创新链要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突出“高尖精缺”导向,继续把引育顶尖人才、壮大企业集群、集聚产业资本作为培育科创主体的重点,通过加快剑桥大学科创中心、EDA创新中心、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顶尖平台建设,吸引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努力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力争南京江北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新增顶尖人才(团队)20人(个)以上,高企突破5000家。产业链要聚焦做大做强“两城一中心”,着力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加快提升产业高度和核心竞争力,确保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五年内分别达到3000亿元、5000亿元,金融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00亿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

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期以来,南京江北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配套落后于南京主城区。未来五年,必须加快补齐江北历史欠账,全力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江北新主城,推动实现更充分、更平衡、高质量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更新统筹谋划。把握好江北新老嵌套交融的空间特征,既突出重点,以超越江南主城的标准,践行精明城市、紧凑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理念,提速建设地下空间、绿地超高层建筑、新金融中心等地标建筑,加快打造“六横十纵”快速路网,使江北新区真正成为主城实力的拓展、功能的拓展;又整体推进,着力推动老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利用,统筹老旧小区“留改拆”有机改造、公共空间环境综合整治,让老旧片区焕发新的颜值和生机。另一方面,要坚持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就业容量,力争五年内江北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南京市经济增速,与江北新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基本同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人居环境和谐的新境界。江北新区现代化试点实践,注重发挥背山面江的独特自然资源禀赋,以长江大保护为牵引,推动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未来五年,江北新区要始终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继续把修复和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行动导则,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转移,加快绿水湾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建立长江中下游首个国家湿地定位站,打造风景靓丽、和谐共生的最美滨江岸线。同时,加快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探索零碳发展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城市郊野公园,最大幅度增加生活中的绿色空间、生态屏障,力争新区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继续保持全省全市前列,能源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呈现山水相映、蓝绿交织、城景共融的美丽印象。持续抓好长江生态系统修复,推动新材料科技园提档升级,让高颜值成为江北新区形象的鲜明底色,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上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区。

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展现现代化国际化新形象。试点开展以来,江北新区牢牢把握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的现实机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开放力度,高质量推进自贸区建设,高水平推动区域协同。未来五年,江北新区要善于“跳出新区看新区”,在支撑全市建设、带动周边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继续勇挑重担。对内开放方面,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立足南京都市圈建设,深化宁滁、宁淮等区域合作,高标准建设以南京北站为核心的综合枢纽项目,不断完善连接四方的设施体系。特别是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强化与浦东、苏州工业园区等联动发展,推进产业协作和市场共建,打造跨区域合作新样板。对外开放方面,不仅要深化制度型开放,借助自贸区大平台,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大力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高城市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吸纳能力。要围绕金融服务能级提升,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离岸贸易、跨境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打造以数字贸易为标志的新型服贸中心,成为南京增创优势、融入世界的强大推动力量,成为展现南京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标志性窗口。

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必须根植于民、依靠人民,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上。未来五年,江北新区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扩大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优质资源覆盖面,积极促进文化、体育、康养、家政等消费,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要加快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品质。要完善提升“新城—新市镇—新社区”新型城镇体系,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打造标杆工程,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宜居新区。要注重围绕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物业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奋力成为全省、全市现代化社会治理现实样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强。

猜你喜欢

江北新区现代化
宜宾市三江新区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产业愈强,开放愈劲!经济增长赛道上,江北新区如何跑出“加速度”?
向晚意卿卿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湘江北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