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经济引领徐州高质量发展
2022-08-23王剑锋
王剑锋
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在全省数字经济推进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抢抓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机遇,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奋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徐州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工业基地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推进,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
坚持高位推动。把数字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市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规则,加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汇聚发展数字经济的强大合力。将数字经济发展列为市政协“一号提案”,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完善指标统计、考核评价和月度监测体系,对工作推进情况跟踪调度、定期通报。
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目标导向,从规划布局、政策制定、设施建设等方面整体谋划,加快编制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研究布局。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启动设立数字经济创新联盟、数字经济研究院,组建专家智囊团队,更好地引导数字经济发展。
放大政策效应。强化政策导向,研究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系列扶持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特别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数字经济专项资金和基金,统筹工业与信息化、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省市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用足用好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全方位大力度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强化龙头带动,着力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徐州积极发展数字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规模,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工业收入增长52.6%。下一步,我们坚持扩总量与提质量齐头并进,不断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三年内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加速培育壮大核心产业。依托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光伏制造等产业优势,放大资源“虹吸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优势产业标杆,集成电路领域主攻半导体材料、设备、先进封测、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光伏制造领域聚焦太阳能组件、控制设备等,智能终端领域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工业智能终端、医疗电子等,新兴领域重点布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
推动产业集聚有序发展。聚焦数字产业重点领域,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构建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三年建成十个市级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徐州经开区、高新区以及淮海科技城、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总部基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算力企业”集群集聚;鼓楼信息技术产业园、云龙科创园等围绕软件、信息服务及应用等产业招引发展;有序整合分散的商务楼宇,创新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促进平台经济稳健发展。支持平台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转型,引导各类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建设平台,用好平台,壮大平台,特别是在新零售、教育医疗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生态圈构建能力的平台。强化“头部+生态”思维,推动本地企业与华为、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合作,布局落地一批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碳核算等特色数字平台。坚持发展和规范两手抓,强化源头治理和行业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突出“智改数转”,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目前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65.1,居全省第四位,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9家、智能车间70家,徐工重型获评首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下一步,我们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综合运用宣讲、培训、诊断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立足实际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总结提炼成功企业的经验做法,每年征集和遴选一批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加大优秀方案和实践案例的宣传推广,引导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依托徐州汉云平台,实施产业数字化“汉云”工程,培育全要素服务链条,打造世界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深化重点行业数字化变革。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动工程机械、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加快推进金融、物流、电商、会展、文旅等服务行业数字化升级,建设一批示范引领项目。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依托现有特色农业优势,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力争三年内建设100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
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产业园、开发区等产业数字化重要阵地作用,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推动产业园区丰富数字化服务供给,提升园区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积极发展共享工厂、协同制造、柔性生产、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模式,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共享协作水平。
围绕协同高效,着力增强数字治理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强调增加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提升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我们积极顺应数字化治理服务发展方向,多措并举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展。
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深化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相关政策意见,扎实做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跨省通办”等工作,优化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流动快速化、共享高效化,三年内政务云上云率达100%,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完整性达100%。加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深化“数字徐州”云平台建设,建强“城市大脑”,构建完善集成度高、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化教育、医疗、公共文化、养老、社区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推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泊车、智慧民政等一批数字生活场景,推广“徐企通”“徐州健康宝”等便民服务平台,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徐州资源禀赋优势,抓好优秀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发展线上演播、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打造“数字汉文化名城”。
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引领,融合雪亮技防、治安防控、码证服务等建设成果,拓展面向应急、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水利等领域,加快建成淮海经济区首座数字孪生城市,全面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注重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各领域各环节快速应用、深度运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夯实基础底座,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支撑保障
近年来,徐州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超1.1万个,重点场所5G通达率达100%,城域网出口带宽9500G,打造了长三角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联网企业5100家,标识注册解析量超180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广泛集聚技术、人才、项目等高端要素,着力在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
完善更加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建设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示范应用,扩容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加速光纤网络扩容,三年实现商务万兆固网全域覆盖。有序抓好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交通、水务、电力、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效能。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争取协同创新体系示范工程试点项目。
打造更有活力的产业创新平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头部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科院微电子所、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等在徐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中科智芯与华为海思研究院、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双碳”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
营造更具魅力的人才招引生态。深化实施“555”引才工程、“彭城英才”培育工程,精准引进数字经济领军人才,力争三年内招引领军人才100名。依托徐州高校资源富集优势,鼓励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支持职业(技工)院校创建国家、省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与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培养复合型“数字工匠”,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