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子江战役”与中英《南京条约》

2022-08-23经盛鸿

唯实 2022年8期
关键词:长江南京江苏

经盛鸿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022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18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一、鸦片战争前的江苏与南京

清代中期以后直到清末,江苏共辖八府、三直隶州、一直隶厅。具体包括:江宁府、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通州直隶州、太仓直隶州、海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府、直隶州、直隶厅,相当于现在的地级行政单位,其下辖县若干。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北接山东,西接安徽,南接浙江(今日的上海地区在清代与民国初年原为江苏辖区),总面积约为10万多平方公里。长江从省境南部穿过,淮河从省境北部穿过,将江苏全省天然地划分为苏南、淮南、淮北三部分。苏南地势为丘陵与平原,苏北的淮南、淮北则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大平原,最北部与山东接壤处有低矮的山丘。江苏全省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滨江临海,河湖棋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要农产区与富庶的鱼米之乡,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苏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和太仓直隶州,富庶甲于天下,其应征的漕粮比浙江一省漕粮还多一倍,比江西多三倍,比湖广更多十倍以上。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担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说:“苏、淞等四府一州,漕额甲于天下,其实地域纵横不过三四百里。”

南京当时称江宁,位于江苏西南部,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名列中国四大古都。宋代政治家李纲称南京“控引二浙,襟带江淮”;张守则谓南京“据要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尤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建成了规模宏大、世界之冠的“应天府城”——南京古城墙。城墙内城周长33.67千米,高度在14米至21米之间,有13个城门,内城面积60多平方千米;外廓周长60千米,有18个城门,廓内面积300多平方千米,被后人称之为“高坚甲于海内”。南京在外廓、内城的包围与卫护之内,山水相依,地形险要。在清代,南京是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是江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自明、清以降,中国封建社会呈衰颓趋势。统治者专制黑暗,内政不修,战备荒废,官吏贪黩。江苏传统经济日益破败,生产力低下,水利荒芜,驾驭与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减弱,反而越来越多地被自然界的野性力量所压服与支配。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破坏加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正值清朝道光二十年。从道光皇帝1821年上台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20年间,江苏自然灾害以连续多年的大水灾为主。不仅严重破坏了江苏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生活,而且对鸦片战争战局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灾荒连年,经济凋零,民生困苦,鸦片泛滥,吏治腐败,社会动荡……江苏近代著名思想家薛福成揭露了清代“河工”(水利工程)的官场黑幕:“每岁经费银数百万两,实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余以供文武员弁之挥霍、大小衙门之酬应、过客游士之余润……嗟乎!国家岁糜巨帑以治河,而曩者频年河决更甚于今日,竭生民之膏血,以供贪官污吏之骄奢淫僭,天下安得不贫苦?”面对江苏“处处如是,岁岁如是”的严重灾情,以“能吏”著称的林则徐发出了“智勇俱困,为之奈河”的慨叹。鸦片战争前夕的江苏,也是整个中国的缩影。以这样的国情去迎战即将到来的英国侵略者,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英军改变战略进攻方向,发动“扬子江战役”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军舰队很快攻占广东虎门,福建厦门,浙江定海、宁波等地,巡弋在福建、浙江、江苏沿海,直逼天津,前后打了两年,多次打败清政府军队。

尽管连吃败仗、丧师失地,但清政府就是不投降,不肯在英方提出的草约上签字,不肯在外交与法律上正式与英方签订英方所需要的不平等条约。英国侵略者经过调查才知道,他们打广州、福建、浙江虽把中国打疼了,但打的都是中国的“手”和“脚”而不是中国的要害。

那么,当时中国的咽喉要害在哪里呢?英国侵略者经调查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地区,南京才是当时中国的咽喉要害。因为当时清政府和在北京的几十万军队、庞大的皇室贵族,都要依靠从较为富庶的东南地区、长江沿岸各省征收的漕粮和税银,经南京、镇江,通过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只要攻占南京、镇江,卡断中国的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与东西经济大动脉——长江,北京就得不到供应,清政府的几十万军队和几万官员尤其是庞大的皇室贵族就会因难以维系而迅速屈服。

恩格斯在其所写的《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对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的目的作了如下深刻分析:“这种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横贯中国中部的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长江把中国分为截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在南京下游约40英里的地方,有一条大运河流入并穿过长江,它是南北各省之间的通商要道。采取这种进攻步骤的用意,是夺取这条重要水道就会置北京于死地,并逼迫清帝立即媾和。”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改变了战略进攻方向,经过一系列准备后向长江流域发动了“扬子江战役”。

三、“扬子江战役”:从吴淞到南京

1842年6月13日,英军舰队进入长江口,向长江下游的江苏各地发动进攻。

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攻吴淞。恩格斯写道:“1842年6月13日,英军在亨利·璞鼎查爵士率领下到了吴淞江口,逼近吴淞。吴淞江由南流来,在紧靠长江注入黄海的地方流入宽阔的长江口。吴淞江口是位于它南面不远的上海的港口。吴淞口两岸筑有许多炮台……长江两岸和平怕事的居民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和平生活,现在才第一次经历战争。”在吴淞,江南提督、年近70岁的老将陈化成率部英勇抵抗,历经两个小时战斗后壮烈牺牲,吴淞、宝山失陷,上海城内的地方官闻讯立即全部弃城出逃。

1842年6月19日,英军未经任何战斗就占领了当时属于江苏的上海城,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海盗式劫掠。6月底7月初,英军舰队沿长江西上,一路上对长江两岸江苏人民大肆勒索,向太仓直隶州的浏河居民征集“牛百,鸡千,鹅百,鸡子万,并蔬果等物”并限5日送到,向常熟白茆港勒索银币 10 万元。在英军舰队沿长江西上的过程中,长江两岸江苏民众用夜间顺风施放火筏、火船的方法阻挠英军舰队前进。英军路经太仓州皋桥,当地民众“诱之上岸,手拈耰锄,击杀者无数,嗣后英夷遂不敢上岸”。[5](p573)

1842年7月20日,英军舰队到达扼守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的镇江。7月21日,英军向镇江城发动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率官兵4000多人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浴血抗战。据英军方面记载:“许多参加这次战役而亲眼见到清军坚决作战的人,都能够讲出一些故事。很多清兵直向我军的刺刀冲上前来。有的时候,清军冲到我军警卫哨来,将我方士兵捉住,然后抱起来一起跳下城墙去。还有一两次,清军士兵在彼我军刺刀刺伤以前,居然能够把我方士兵摔下城墙去……他们在和我们用大刀搏斗或作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时,总是不畏缩的。如果清军和我军一样,用同样的武器装备,纵使他们没有经过多久的军事训练,也能同我们打几个回合。”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经济、科技的落后,导致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远远不如英军。“清军已尽到最大的努力,然而终究归于失败,此后他们就开始自杀殉国”,海龄也兵败自杀。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的英勇,称他们“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在这次战斗中,英军损失了一百八十五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由于受到镇江守军的顽强抵抗,英军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为了对此进行报复,在劫城的时候大肆屠杀。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据当时镇江人杨棨记载,在7月21日攻入镇江城当天,英军大肆杀人抢劫、奸淫妇女,“妇女尸满道上,无不散发赤体,未死者多被拥抱而去,生死离散,目不忍睹”。第二天,英军又由汉奸引导破门入室,抢劫财物,以至于“无市不空,无家不破”。随后,英军四处纵火焚烧,“全城的崇垣峻宇尽成一片瓦砾场”。英军还掠取和破坏城中武器和军用物资,运走6万元纹银。在英军的铁蹄下,镇江城一片废墟,情况之惨实属空前。

当时,镇江府治设在丹徒县。英军司令官璞鼎查以其个人名义发出布告,向丹徒人民勒索“黄牛二百只,鸡一千只,鸭二百只,火腿一百只,鸡蛋鸭蛋百石,果子三百石,素菜四百石”,并威胁说:

“如办不到,调兵上岸。”英军攻占镇江后,其海军司令巴加与陆军司令郭富联合向长江北岸的扬州发出告示,强迫交出“赎城费”白银50万两,否则就要派兵攻城烧杀抢掠,使这座繁华的城市化为灰烬。扬州城中脑满肠肥的盐商们吓得胆战心惊,急忙拿出银子如数交给英军。英军拿到巨款后,虽没有攻打扬州城,却对停泊在扬州城外老河影一带河港的数千条盐船和数万名盐民下了毒手。一天深夜,英军突然炮击熟睡中的盐民,霎时间炮声四起,火焰蔽天,数千盐船陷入一片火海,数万盐民与他们的妻子、儿女不是被活活烧死就是落入水中淹死,水面上漂浮着数不尽的中国平民尸体。这就是骇人听闻的“老河影惨案”。

四、南京城下:“命令对方作一次和平谈判”

1842年8月5日,南京城外宽阔的长江江面上波涛汹涌,70多艘英军大小舰船冒着浓浓的黑烟,气势汹汹地从镇江驶来。这些舰船沿燕子矾到江心洲的江面排开,一齐将乌黑的炮口对准南京城。

南京当时称为江宁,这显然寄托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纯朴而美好的愿望:企望长江与江边的南京城保持和平、安宁、繁荣的局面。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南京人民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利用高大雄伟的城墙与利于防御的地势反抗侵略。当时住在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思想家包世臣满怀激情地赶写了《歼夷策》一文并送交当局,陈请发动南京军民对英军进行突袭,并封锁长江截断英军退路以彻底消灭来犯的英国侵略军。他豪迈地说:“必使万逆同歼,片帆不返。”

但是,英国侵略者的猖狂吓坏了清政府。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既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更害怕人民群众“乘机作乱”。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一面严禁民众投入反侵略斗争,一面匆忙派大臣耆英、伊里布捧着求和上谕赶往南京,会同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国侵略者屈辱求和。南京的官僚们多年不修战备,当英舰兵临城下时,南京城最高军政长官、两江总督牛鉴慌忙派人到英舰上出示道光皇帝求和上谕,声明北京朝廷派遣的议和谈判代表正在赶来的路上,请求英军宽限几天。当时驻防南京的江宁将军德殊布是满人,年逾80,穷于应付,腐败无能。他与南京城内大多数官僚唯一能做的就是下令紧闭南京城门,任凭英国侵略军在南京城外耀武扬威,测量水道,搜取情报。

8月11日,耆英赶到南京与伊里布一起,同英方代表璞鼎查在南京城北仪凤门外的净海寺进行谈判。英国侵略军利用谈判,对清政府进一步加以战争恫吓。大量英军从舰船下到小舢板上,携带钢炮和枪械在南京东北郊长江边的燕子矾一带较平坦的江滩成功登陆,而腐败的清朝官吏强令中国军民躲在南京城中不准出战。英军在燕子矾从容登陆后兵分两路:一路直取交通枢纽迈皋桥,逼近南京城门;一路占领南京城外的制高点紫金山,架起大炮指向南京城,作出要攻城的样子。英军还扬言要派兵渡江北上,炸毁洪泽湖大堤高家堰,让洪泽湖水淹没苏北里下河的淮阴、扬州、盐城、泰州、南通等广大地区,破坏大运河航运以断绝北京的经济供应。璞鼎查从长期在中国传教的马理逊处得知,这是当时清政府最害怕的事情。“燕京漕运,以江宁为咽喉,今单盘踞江面,阻绝南北,即可要挟,所求当无不如志;否但扬言,将密招汉奸,挖冲高家堰堤,彼虑工险费巨,合龙无期阻于外舟,工亦难举,计更无不得请者”。

腐朽的清王朝及其在南京的代表耆英、伊里布等人,果然进一步屈服。在8月13—14日的中英谈判上,璞鼎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狂妄议和条件,要清政府付赎城银、赔烟款、给战费、还行欠、准码头、割香港,并要求耆英、伊里布等人签字。耆英、伊里布等人觉得条件太苛刻但又不敢不答应,表示愿意答应英方的大部分要求,只对某些枝节提出异议。璞鼎查态度强硬一口回绝,丝毫不肯作半点修改,并且狂妄地说他们对中国政府是“命令对方作一次和平谈判,而不是和对方办理一次交涉”。英国人发出最后通牒:“我们候至天明为度,天明若无回信,便即开炮!”清政府是经不住威胁的,胆怯而又颟顸的清政府代表立即接受英方提出的所有侵略要求,甚至对英方所提条约内容也不再细读。

1842年8月29日11时,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正式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南京江面上尽是英国舰只,所有英舰高悬英国国旗,甲板上站满英国官兵,他们尽情高呼“女王陛下万岁!”然而,他们的胜利与庆祝却是建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灾难与耻辱之上的。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皇帝批准香港由英国君主世世代代据守掌管,任便立法治理。从此,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丧失。(2).中国赔偿英国鸦片费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这笔巨额赔偿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3).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上述五处口岸做生意并派驻领事等官员。从此,中国沿海门户洞开,外国商品像潮水般涌来,洋行遍地开设,殖民主义者与资本家通过口岸走向中国各地。(4).中国对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从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可以不顾中国权益为所欲为。(5).撤销中国政府对外贸易中的传统“公行”制度,实行口岸自由贸易。“公行”又称“官行”,原是中国清政府官方特许的广州经营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公行”的撤销,不仅践踏了中国的外贸主权,而且便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培植为其服务的买办势力。(6).直到中国政府全部付清2100万银元赔款、五口通商实现,英军才退出中国领土舟山与厦门鼓浪屿,不然英国仍将以武力封锁中国商船往来。

中英《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殖民主义国家侵略、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从此,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变成听任外国侵略者摆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但英勇的江苏人民,始终没有停止反侵略斗争。就在清政府与英国侵略军谈判签订《南京条约》期间,1842年8月14日,一队英军驾驶一艘小艇,从被占领的江阴出发,闯进长江对岸的靖江骚扰。靖江听到警报,“民众哗然,齐声杀鬼,夷人惊走”,英军狼狈逃回江阴。第二天,英军调集更多官兵再次侵犯靖江。靖江守军和民间义勇齐伏城壕下,英军舰艇发炮,炮弹“从壕上过,我兵无伤者。夷船前炮既尽,后炮未及发,我兵登崖齐放抬枪,火着夷船,夷人有落水者,有击死者,有炮伤者,夷人败绩……(城内居民)闻城外炮声,悉登城上,舞掌鼓噪,声闻如雷。夷人惧,乃回江阴之鹅鼻咀”。英军从此不敢再犯靖江,这也是江苏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猜你喜欢

长江南京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南京不会忘记”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长江掠影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南京大闯关
图说江苏制造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