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2022-08-22杨乃珍郝慧敏吉小涓
陈 玉,杨乃珍,郝慧敏,吉小涓,王 蕾
(1.金湖县中医院检验科,江苏 淮安 211600;2.金湖县中医院妇产科,江苏 淮安 211600)
妊娠期即胚胎和胎儿在母体中发育成熟的过程,时间为280天,40周左右,妊娠第1~13周末期为孕早期,妊娠第14~27周末期为孕中期,妊娠28周以后为孕晚期[1]。在妊娠期,孕妇在生理上会出现较多的变化,涉及血液、呼吸、消化、生殖、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其中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主要是在妊娠第6~8周开始,孕妇体内的血循环量增加,同时凝血因子也增多,血液会呈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能为产后有效、快速地止血提供基础,但是血液高凝状态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孕早期孕妇29例:妊娠时间9~12周,平均(10.47±1.02)周;孕中期孕妇4例:妊娠时间19~26周,平均(21.68±0.94)周;孕晚期孕妇12例:妊娠时间30~35周,平均(31.47±0.54)周;临产期孕妇55例:妊娠时间37~42周,平均(38.96±0.45)周。纳入标准:肝、肾功能正常者;近1月未使用抗凝血药物者;血小板检查正常者等。排除标准:伴发严重感染等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合并其他恶性妇科疾病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同意。
1.2方法及观察指标:①比较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临床资料: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次、产次等。②比较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凝血四项指标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同一时间且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采集,取外周血约3 ml置于预先盛有抗凝集的采血管中,3 500 r/min的转速操作15 min,分离血浆,之后对血浆凝血四项指标,即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进行检测,使用sysme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测定。③比较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血液采集和血浆制备方法同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2 结果
2.1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临床资料:不同妊娠期的孕妇年龄、孕次和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临床资料比较
2.2不同妊娠时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不同妊娠时期孕妇TT水平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孕妇PT、APTT随着孕周延长而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水平随着孕周延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妊娠时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水平比较
2.3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随着孕周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比较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机体止血机制分为初期止血和二期止血,其中初期止血机制在于当血管内皮细胞破裂时,内皮组织暴露于外界,导致血小板大量释放,发生黏附、聚集反应,进而形成血小板血栓;二期止血是凝血、抗凝和纤溶等多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过程,是由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级联酶促反应,进而被活化后,产生纤维蛋白凝块,发挥止血作用[3]。其中凝血因子属于蛋白质,其在正常条件下处于失活的状态,当血管出血时,可被立即激活,并与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堵塞血管。当女性进入妊娠时期后,体内的血液循环量会增加,凝血因子Ⅱ、Ⅴ、Ⅶ等因子水平也会升高,尤其随着孕周的延长,血液会逐渐呈高凝状态,适度的凝集状态有助于保持纤维蛋白在子宫壁、动脉中沉积,进而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同时在分娩后能快速形成止血血栓,并可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与再生,属于一种生理性保护行为[4]。但高度凝集下的血液状态也是许多并发症的产生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复发性流产等疾病。
本研究结果中,不同妊娠期的孕妇年龄、孕次和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妊娠期不同的产妇,其年龄、孕次和产次对凝血四项指标无影响。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属于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以及孕妇凝血功能检查的常规指标。凝血四项对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其中TT的正常水平在9~21 s之间,其水平延长提示FIB水平降低,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而其水平缩短提示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凝血酶原即血浆中的凝血酶在血小板缺乏的情况下,组织因子加入后进而转化所得,PT代表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同时也可作为检查机体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存在障碍的指标,其正常水平在9~16 s之间,其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FIB水平异常。APTT正常水平在23~36 s之间,属于较为灵敏的内源性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Ⅶ等水平下降,或FIB缺乏症;其时间缩短则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FIB能参与凝血反应,在凝血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可溶性的FIB通过转化为不溶性的FIB,进而将血液凝固,可反映凝血机能状态,其水平升高多见于妊娠后期和运动后,同时还可反映血液黏度高、血流速度变慢等;其水平不足会引发子宫内膜与胎盘分离[6]。本研究结果中,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浆PT、APTT逐渐缩短,而血浆FIB水平随着孕周延长,逐渐升高,说明孕晚期和临产期的孕妇体内血液发生凝集的程度更高,提示在妊娠过程中,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体内红细胞聚集和血小板聚集能力逐渐加强,血液高凝状态逐渐加重。并且,梁骑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在妊娠25周以后,孕妇体内血浆FIB水平逐渐升高,且在孕晚期中,FIB会大量释放,含量是孕早期的两倍左右,进而激活凝血系统,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相吻合[7]。
FDP是由FIB聚合为FIB多聚体后,激活机体FIB溶解酶活性,将FIB多聚体再分解为FDP,可反映FIB的溶解程度,常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指标,正常水平一般<10 mg/L,其水平升高提示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FIB溶解功能亢进、血管栓塞性疾病[8]。D-D是FDP的主要组成物质,在纤维蛋白溶解的抗凝系统中,纤溶酶原、纤溶物、纤溶酶抑制物和纤溶酶激活剂是主要的组成成分,当纤维蛋白凝结后,纤溶酶原激活剂回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溶解FIB,降低血液高凝水平;同时D-D水平升高提示存在继发性纤溶反应,或者在血栓形成中局部纤溶酶活性超过血浆-抗纤溶酶活性,使得纤溶酶大量释放,加速血栓溶解,D-D水平也可反映溶栓效果。在妊娠过程中,由于孕妇体内会产生滋养叶碎片,再其进入肺部循环过程中,通过溶解后释放凝血活酶,使得血管内处于凝血状态,纤溶系统进而启动[9]。抗凝血酶原Ⅲ作用在于维持机体止血平衡,通过与活性凝血因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进而抑制凝血酶活性,发挥抗凝作用;由于在妊娠期FIB水平较高,抗凝血酶原Ⅲ会低于正常水平,但随着妊娠期延长,其水平会随着血液凝集程度加重而升高[10]。本研究结果中,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可逐渐升高,说明随着孕周延长和血液高凝程度的加重,纤溶系统活性和抗凝作用均会增强,孕妇体内存在FIB降解过程,且FDP、D-D、AT-Ⅲ三者变化趋势一致。
综上所述,随着妊娠期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水平会逐渐升高,既为孕妇分娩后快速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血栓出现的危险。因此,通过对妊娠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及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变化的动态监测,为预防由于血液高凝状态产生的并发症,及时了解凝血及纤溶功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