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脂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的相关性分析

2022-08-22陈大龙隗永健

吉林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

陈大龙,隗永健

(1.佳木斯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中心医院神内二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急性脑梗死(ACI)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0%左右,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2]。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急性脑梗死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快速恢复血供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则,溶栓术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很多患者容易出现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3]。后者是指脑组织发生急性缺血后闭塞血管再通,脑组织恢复血供后机体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4-5]。缺血再灌注的发生与机体钙离子超载、兴奋性递质增多、炎性因子过度反应、自由基损伤等存在相关性,但是其引发的损伤与急性脑梗死本身引起的损害在临床上很难区分[6]。血脂代谢异常是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7]。高密度脂蛋白(HDL)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可以反向转运胆固醇,从而保护内皮细胞[8]。并且HDL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降低急性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有重要意义[9]。本文分析高密度脂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的相关性,以明确缺血再灌注发生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我院神经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缺血再灌注发生情况比较:所有患者完成动脉溶栓术,发生缺血再灌注14例(再灌注组),发生率为16.7%。再灌注组的性别、年龄、生活行为、发病到入院时间、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等与非再灌注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患者;初发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具有动脉溶栓术指征的患者;年龄30~75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自发病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降脂药物;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既往有慢性感染疾病者;合并有传染性疾病者;既往有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或免疫缺陷病患者;伴发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动脉溶栓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动脉溶栓术治疗,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位置后,然后进行选择性导管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降低颅内压、脱水、氧疗等治疗。在术后7 d内观察与记录患者缺血再灌注发生情况。

1.3高密度脂蛋白检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抽取肘正中静脉血2~3 ml,30 min后以3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浆,-20℃保存。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1.4调查资料: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生活行为、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同时记录血液常规检测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

2 结果

2.1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较:再灌注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为(1.08±0.12)mmol/L,低于非再灌注组[(1.22±0.2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8.430)。

2.2血液常规生化指标比较:再灌注组的白血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于非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常规生化指标比较

2.3相关性分析:在84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高密度脂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的相关性(n=84)

2.6影响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都为导致缺血再灌注发生的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具有高致残性和致死性的常见神经急症,也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阻塞脑动脉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重要的病因。该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脑实质内细胞外间隙及脑血管壁内的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伴随有轴突运输被破坏、神经元大量减少,改变神经元内的钙稳态,引起氧化应激反应[10]。

溶栓开通闭塞血管,快速恢复脑血流供应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原则,特别是动脉溶栓的导管可直接插入血栓内部,具有药物剂量小、溶栓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是部分患者可出现术后缺血再灌注[11]。缺血再灌注临床表现为溶栓血管再通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本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比较常见。当前也有研究显示,脑缺血恢复血流后会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氧化效应可导致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机体病情恶化[12-13]。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脂质代谢异常、环境、血液凝固失常、遗传等基础因素有关的血管慢性炎性反应共同造成的疾病过程[14]。血脂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脂异常会造成颅内动脉硬化,可能引起相应脑供血不足,继发认知功能障碍[15]。本研究显示再灌注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非再灌注组。高密度脂蛋白属保护性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能降低内皮细胞的血栓素分泌与平滑肌细胞的细胞内钙含量,从而改善脑血管疾病的预后。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类型,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对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具有重要作用,在调控单核细胞活化和抗炎性反应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的高表达可减少体内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逆转血管疾病状况,从而缓解患者的病情[16]。本研究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当前有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不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具有反向转运胆固醇和调节炎性反应等作用,可从斑块中运走大量胆固醇,在神经元的功能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17]。

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机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可以直接到达病灶,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许多患者在术后伴随有缺血再灌注。从机制上分析,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逆转单核细胞黏附级联反应的功能,能降低人单核细胞表面上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浆中趋化因子的表达,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密度脂蛋白的低表达可导致LDL高表达,使之顺利进入血管壁,与细胞壁上的氨基葡聚糖结合,黏附于细胞上,启动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8]。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未进行随机对照组分析,样本数量也比较少,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总之,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比较常见,HDL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发生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