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
2022-08-22中国经济周刊肖翊陕西摄影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陕西摄影报道
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北线采访团先后走进榆林、延安、铜川,见证陕西高质量发展步伐。
近年来,陕西省赓续红色精神,紧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提升城市枢纽功能和产业集聚辐射功能,积极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吭高歌的陕西,正唱响“一带一路”上的“陕北新声”。
依托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榆林市城区往东南30公里,便到了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深度贫困村。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2017年3月,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村子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通过改革,赵家峁村在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广大村民一起端牢了‘文化+’的金饭碗。”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说,2021年村集体资产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5元,村里65岁以上老人吃饭免费。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赵家峁村如今山更青、水更绿、人气更旺。
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榆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8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里,甲醇事业部乙二醇副操李养河在智能操作台前忙碌,实时监控煤化工生产流程。
在国能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技术质量部主管刘彤展示了新型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这种用PGA材料制造的生活用品,具有优异的生物全降解性、阻隔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使用过后填埋地下,可以实现完全降解,无有害物质残留。同时,该材料也可用于制造可吸收缝合线和骨骼支架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创新工艺技术,该公司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将煤炭“吃干榨净”,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真正实现化工企业“与绿色同行,和生态握手”。
洛川苹果,老区人民的致富果
在延安,从南边的洛川到北部的延川,苹果树随处可见。苹果是延安的特色农业产业,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更是走在前列。
近年来,洛川县政府把“洛川苹果”作为主打品牌,全力发展当地电商产业,线上线下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县培育电商企业700余家,建立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微店5000多家,苹果产业总产值达11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苹果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最初的200株苹果树苗到如今的53万亩苹果林,沙窝窝里的“柴棒棒”成了致富路上的“金果果”。
40多年的努力换来生态奇迹
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家喻户晓。
榆林市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70年代大片土地被荒沙覆盖,“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来到这里,搭起柳笆庵子,吃着青稞面窝窝头,靠人拉肩扛,修渠打井,植树造林。经历14任连长、380多名女兵,连队累计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里,栽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25亩,先后被团中央、林业部门、全国妇联表彰。
年仅25岁的张舒瑶已有4年兵龄。她和战友们平时要巡林、护苗、剪枝、补栽,悉心呵护治沙连取得的生态成果。如今的营区周边,紫色马鞭草、红色百日菊迎风摇曳,小巧别致的民宿坐落其间——昔日的荒漠已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2018年,来自巴基斯坦的专家团队来到这里,与我们交流治沙经验。此外,还有中亚以及欧洲的游客、学者慕名而来。”治沙连现役民兵张舒瑶说。
多年来,榆林治理荒沙860万亩,毛乌素沙漠从这里退去,陕西省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持续推进。
非遗技艺有传人
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身穿羊皮袄,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外,安塞腰鼓队的周志战和队友们动作豪迈,热情奔放。安塞腰鼓是传统民俗舞蹈,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周志战每周都会到中小学开腰鼓课,很受孩子们欢迎。
走进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余泽玲巧手翻飞,一只惟妙惟肖的镇宅狮子展现在眼前。如今,56岁的余泽玲带了几十名徒弟,要将手艺传下去。
“安塞有很多非遗文化家族传承。”陕北说书艺人曹兆富的母亲曹殿香是剪纸、农民画的非遗传承人。“我初学艺时就想把陕北说书说到国外。”曹兆富说。2016年,他和4位陕北说书艺人到法国参加巴黎中国曲艺节,还捧回了奖杯。
安塞是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腰鼓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每年定期办班,同时走进中小学、社区和乡镇,免费提供剪纸、腰鼓等培训服务。”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这些年,来研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