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8-20王项杨雯雯夏灵
王项,杨雯雯,夏灵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脑卒中发病急促,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文献[2]指出,超过30%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不能独立行走。偏瘫侧长期的失用、废用为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主要原因,可引起肌肉萎缩等继发性功能障碍。目前,良肢位摆放在对抗肌肉挛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尚未达到精细化康复管理的要求。故本研究将精细化护理与功能训练结合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61~83(67.89±3.68)岁,男性28例,女性17例,病程(29.54±3.59)个月,偏瘫侧:左侧16例、右侧29例。对照组年龄61~85(68.20±3.72)岁,男性30例,女性15例,病程(29.92±3.62)个月,偏瘫侧:左侧14例、右侧3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首次发病,单侧肢体功能障碍;③可听懂指令并执行;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肢体残疾者;②下肢关节活动受限者;③重度颅脑创伤者;④解释后不愿参与研究者。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康复护理、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等。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精细化护理:①入院后依据患者的偏瘫侧安置病床,偏瘫侧与床头柜、房门、呼叫器在同侧;床位避免靠墙,利于陪护椅展开时放置于偏瘫侧;②医师及护理人员查房时,血压测量、听诊、置管、血氧测定、血糖测定等操作均在偏瘫侧进行,与患者语言及肢体交流均在偏瘫侧,保证偏瘫侧全天候均有深、浅感觉输入;③存在肩手综合征者,在床上或轮椅时,安装床头板或轮椅餐桌板,指导患者将偏瘫的上肢置于床头板或餐桌板,抵消重力对偏瘫侧肩关节的牵拉作用,缓解症状;④2名康复护士24 h巡回病房,对患者的体位及行为进行指导及监督;可在患者的偏瘫侧摆放音乐播放器,提高大脑皮质兴奋度及精神状态。功能锻炼:①患者跟随护理人员的引导,进行头部、躯干的运动,逐渐从半卧位过渡至侧卧位,在侧卧位下进行移动训练;②引导患者从卧位过渡至坐位,进行髋关节的左右活动,同时进行从远处、高处、低处取物的训练;③站立位训练,扶床站立,进行双脚交替向地面不同目标的迈步训练;踏台阶训练,交替练习上下不同高度的踏地训练,跨越不同高度的障碍物;④行走训练,在行走过程中根据口令进行前行、后退、停止、转弯等。两组均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分值越高则平衡功能越强。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功能,分值越高则下肢运动功能越好。记录患者的6 min行走距离(6WMT)、姿势稳定度(平衡训练仪),测量3次取平均值;利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步行能力,得分越高则步行能力越好。利用Barthel量表(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越高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BS、FMA下肢评分干预后,两组的BBS、FMA下肢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BBS、FMA下肢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BBS、FMA下肢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BB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21.43±2.35 38.14±4.13 12.54±2.37 23.81±4.36对照组 45 21.29±2.40 28.49±3.09 12.80±2.56 20.15±3.94 t 0.279 12.550 0.499 4.178 P 0.780 0.001 0.618 0.001 FMA下肢评分
2.2 步行能力干预后,两组的6MWT、姿势稳定度、FAC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步行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的步行能力比较(±s)
FAC评分(分)干预前 观察组 45 205.13±21.30 65.41±6.65 1.66±0.19对照组 45 202.68±22.16 64.19±6.63 1.68±0.16 t 0.534 0.872 0.540 P 0.594 0.386 0.591干预后 观察组 45 306.84±29.57 87.94±8.91 4.12±0.40对照组 45 256.74±26.78 82.54±8.40 2.97±0.33 t 8.424 2.958 14.877 P 0.001 0.004 0.001时间 组别 n 6MWT(m)姿势稳定度(%)
2.3 BI评分两组的BI评分存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P<0.05);两组干预前至干预3个月后的BI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的BI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的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 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 45 58.74±6.23 72.36±7.60 84.46±8.77对照组 45 58.67±6.44 68.12±7.08 72.54±7.65时间 F=433.625,P<0.001组间 F=125.940,P<0.001交互 F=11.642,P=0.002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限制性作用,肢体、头颈、床边站立等多偏向非偏瘫侧,故偏瘫侧的感觉、触觉、视觉等器官接受同侧声、光、物等环境刺激减少,造成偏瘫侧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障碍加重[3]。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受限,复因偏瘫引起的肌肉挛缩等,可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日趋加重。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为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肌肉的控制。强化对脑卒中偏瘫侧的刺激输入,可增加机体运动的输出,故持续地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刺激意义重大。有研究[4]通过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但有研究[5]认为,强制性运动疗法易引起患者的消极情绪,干扰患者的康复效果。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从人文关怀及运动干预两方面发挥作用,兼顾患者的心理及生理。
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除增强对患者的刺激外,可通过器具的摆放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如利用床头板及轮椅板减轻对肩关节的脱拉作用,同时可避免肌肉挛缩的发生。设置2名康复护理人员24 h巡护,保证精细化护理的落实。功能训练遵循渐进性原则,避免运动不当引起患者的不适应或运动损伤,延误患者的疾病康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BBS及FMA下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精细化护理与功能训练可促进患者下肢整体平衡性及功能的恢复,而患者整体平衡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其进一步接受步态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6MWT、姿势稳定度及FA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其原因为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姿势稳定情况、稳定度极限等选择合适的训练模式,并通过不断调节训练的难易程度,增加训练的多样性,增强患者的身体核心能力,改善步行功能。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BI评分改善明显,并且随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提示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能是精细化护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促进患者肢体运动,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精细化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及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