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稳定性及视力的影响
2022-08-20姬向东刘文涛
姬向东,刘文涛
(1泌阳尖峰眼科医院 住院部,河南 驻马店 4637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屈光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翼状胬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眼睛发红发干、角膜缘隆起、视力减退等症状,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至角膜,遮蔽瞳孔,严重损伤患者的泪膜功能与视力[1]。目前,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会对眼表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损伤,部分患者泪膜功能稳定性及视力恢复较慢[2]。因此,需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保护眼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是在角膜缘取部分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植片进行自体移植,可促进患者病变区域角膜缘功能恢复正常,达到角膜眼表的重建[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稳定性及视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泌阳尖峰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80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7.12±2.89)岁;胬肉大小2.12~6.24 mm,平均(3.55±0.54)mm。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22±3.02)岁;胬肉大小2.24~6.35 mm,平均(3.57±0.48)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同仁眼科诊疗指南》中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4],且经体格、影像学检查证实;②原发性翼状胬肉;③单眼发病;④患者依从性良好,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沙眼、急性结膜炎、干眼病等其他眼科疾病者;②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存在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术前2 d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52;规格:5 mL∶24.4 mg)滴眼,手术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在显微镜下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856;规格:0.173 g)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开睑并用显微镊钳住胬肉颈部,沿角膜缘以显微剪切开胬肉颈部,以虹膜恢复器沿角膜缘向角膜方向离除胬肉头部,之后使胬肉体部组织与巩膜分离并除去结膜下异常组织,尽量使巩膜及角膜切除面光滑,最后缝合结膜创口。观察组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行与对照组相同的翼状胬肉切除后,刮平角膜创面,在术眼颞上方取一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瓣(面积略大于创面),将其平铺在角膜创面处,之后吻合胬肉切除处角膜缘与角膜缘组织,后以10-0尼龙线缝合并固定在浅层巩膜上。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菌滴眼液滴眼并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①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于术前、术后3个月,将荧光素溶液滴在患者结膜囊处,要求患者数次闭眼瞬目,最后睁眼并凝视前方,不瞬目,医生用裂隙灯往返扫视角膜,以患者睁眼时开始立即持续观察并计时,直到出现第一个黑斑为止,记录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SIT):患者背光而坐,研究人员将泪液检测滤纸条放在下结膜囊的中外1/3交界处,之后嘱患者闭合眼睑,记录5 min后的滤纸条湿润长度。②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以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测试(视力范围0.1~1.5),数值越大表示最佳矫正视力越高;比较两组的OSDI(Cronbach'sα为0.756)评分,包括眼部症状、视觉相关功能、环境刺激因子三个维度,共12项,采用5级评分法(0~4分),总评分=所有得分×25/12,总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干眼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泪膜功能术后3个月,两组的BUT和SIT长度均长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泪膜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的泪膜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 P<0.05。
组别 n BUT(s)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观察组 40 6.33±1.65 11.43±2.23a 6.56±2.11 9.65±2.43a对照组 40 6.27±1.54 8.84±1.26a 6.62±1.84 7.57±1.85a t 0.168 6.395 0.136 4.307 SIT长度(mm/5min)0.867 0.000 0.893 0.000 P
2.2 最佳矫正视力及OSDI评分术后3个月,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升,OSD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及OSDI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及OSDI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 P<0.05。
OSDI评分(分)组别 n 最佳矫正视力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观察组 40 0.38±0.07 0.74±0.16a 66.35±6.23 32.86±4.68a对照组 40 0.37±0.06 0.62±0.18a 64.56±6.36 35.36±4.57a t 0.686 3.151 1.272 2.417 0.495 0.002 0.207 0.018 P
3 讨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常用手段,虽效果显著,但会使角膜创面出现瘢痕,导致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稳定性及视力的恢复质量不佳[5]。相关研究[6-7]表明,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可有效修复破损角膜上皮面积,促进眼表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BUT长于对照组,SIT显示滤纸条湿润长度长于对照组,表明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可增强翼状胬肉患者的泪膜功能稳定性。分析原因在于,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可直接供给创面大量干细胞,使受损的角膜上皮表面得到较快修复,有效促进角膜上皮组织的修复与重建,增强泪膜功能的稳定性[7]。翼状胬肉切除术通过充分分离胬肉,可将增生的异常结膜组织从眼部切除,防止病情加重,在此基础上应用自体结膜瓣移植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泪膜功能恢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可提高翼状胬肉患者的视力,减轻患者干眼症状。分析原因在于,手术切除可移除病变组织对瞳孔的遮盖,改善患者视力;而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可促进患者角膜缘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增强泪膜功能的稳定性,有助于增加泪液分泌,防止泪液过度蒸发,可减轻患者干眼症状;同时可改善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及角膜散光度,有助于患者视力恢复。
综上所述,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手术切除可有效提高翼状胬肉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泪膜功能,减轻患者干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