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2-08-20郑琳
郑琳
(山东美术馆)
1986年,文化部颁布的《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对美术馆下了定义,这个定义演化到今天成为:“美术馆是关于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的视觉类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被归纳到博物馆的范畴之中。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度地扶持文化产业,出台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开始新建许多美术馆、艺术馆等艺术机构,随之而来藏品也越来越多,对于如何科学管理和保护这些藏品,是伴随来的一个问题。根据《文物保护法》中对藏品的相关要求,科学的管理以及预防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是为了延长艺术品的寿命,它的寿命与所用的材料、储存环境、搬运操作是否规范、展览的场所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为更好地保护艺术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这份艺术,这就需要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了解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并在工作中加强实践。
一、藏品管理保护现状
(一)国外美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外美术(博物)馆基本上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欧洲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发源地——世界上首个公立博物馆(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诞生在英国,世界上第一个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诞生在意大利(1559年)。因为它们历史悠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建设和管理标准。例如,大英博物馆、泰特美术馆,其规章制度、库房建设、人员配备、展览团队、运输团队、藏品保险以及藏品修复等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的安全,既能做到预防性保护,又能在藏品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最大化地保护藏品并流传至今。
(二)国内美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美术馆格局不断完善,美术馆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美术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美术馆收藏工作存在投入不足、保存不善、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大部分美术馆的基础建设不够完善,甚至是缺失,严重影响藏品的安全性。例如,库房建设,恒温恒湿系统在国内美术馆中的运用并不广泛,有些甚至没有专业的库房;展厅没有专门的设备保证温湿度;人员培训、配备方面也存在短板;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条例,在工作中无章可循,等等。虽然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但是在藏品的管理与保护方面还有待提升。为了让藏品“活起来”,科学地管理与保护藏品将成为美术馆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实际应用
藏品的保管主要依靠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画库的建设,对防火、防湿、防盗的特别要求。软件主要包括藏品管理人员的素质、藏品管理制度的建立、出入库制度的健全、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等等。由于我国美术馆机制体制不同,各美术馆馆藏定位、保管条件等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行业要求,因此,亟待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台一个标准的典藏制度,使各美术馆典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下文提出的几点建议是在山东美术馆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一)建立完备的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复而又琐碎的工作,工作量大,面对不会说话的藏品,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安全地管理藏品,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避一切伤害藏品的因素。在藏品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在藏品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制定山东美术馆藏品管理规范,包括:藏品文件签署规范、库房管理人员职责规范、藏品进出库制度、藏品借出制度、藏品定级制度、藏品修复制度、库房应急方案,等等。
在实际的藏品管理工作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制度有以下几种:
①藏品文件签署规范。在签署收藏文件时,作者应填写作品材质表,由于有些作品并不是采用同一种材料进行创作的,完成品仅用肉眼无法确定是哪几种材质。管理人员需根据具体的材质表对藏品进行合理的摆放,有效进行管理,并明确日后一旦出现破损等问题可采取的修复手段,从源头上控制藏品不安全因素。
②藏品进出库制度。藏品管理人员在进入山东美术馆库区时,必须两人以上前往,互相进行监督。库房门的钥匙与密码由不同人管理,避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这种情况曾在美术馆届出现过,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密码与钥匙管理必须分离。在非本单位人员参观库房时,需提前进行申请,每次进入库房参观学习的人员不超过五名,库区内不允许任何易燃物品出现。为保护库区环境及藏品安全,进入库房人员需穿戴防静电服以及鞋套。
③藏品借出制度。藏品的出入库流程、藏品借出次数等都会影响藏品的安全。在藏品借展之前,借展人需提前申请,在对藏品安全进行评估以及对借展单位展陈条件进行评估之后决定是否可以借出。如果藏品状况不适合出库,则拒绝一切外借活动。如藏品现状可以出库,借展人需带有效证件来办理手续,藏品出库时,需与借展人员共同对藏品进行查验,记录藏品的当下状况,藏品出库之后藏品安全由借展人负责,但是在展览过程中藏品管理人员要对藏品进行跟踪记录,确保藏品的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借展不分馆内或馆外、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如果藏品不适合借展或者展出条件不达标,工作人员有权不执行。只有科学管理藏品,注重藏品保管工作的每个细节,保护藏品的安全,守护好藏品,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藏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藏品的价值。
(二)配备专业的藏品管理人员
在美术馆藏品安全问题上,虽然强调建筑物的“技防”,但根本上是要促进“人防”。美术馆藏品需要做到专人专管,藏品管理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并且经常安排外出培训学习专业先进的藏品保护知识,只有了解所有作品的分类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管理。每类藏品所需保存条件不同,需做到正确归类、合理摆放,减少人为的伤害。例如,藏品在最初的采集信息时,要了解藏品的类别、工艺技法、形态形制、尺寸的测量方式等。了解如何描述藏品的现状,信息的采集非常重要,为后期藏品的保存与管理提供最原始的信息;藏品的类别不同,摆放方式也不同,片类作品尽量平铺,带框的作品需要悬挂,雕塑需平放;每件藏品都有特定位置,配备电子标签和带有图片的卡片标签,精准定位,方便后期的管理;藏品展出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藏品现状,及时了解展出空间温湿度的变化,给予专业的建议。
藏品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需要定期地进修学习,与其他单位进行工作交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他人的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管好和用好藏品,实现保护与应用平衡发展。
(三)配备专业的库房,实施科学的分区管理
库房是存放藏品的固有场所,库房的管理设施条件关乎藏品的保护以及安全。因此,山东美术馆在库房划分出不同区域分门别类存放不同画种的藏品,并且经过科学测定设定库房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并且安装防火防水等专业安全设施,以保证藏品的安全和质量。
库房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温度上升,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每种物质都有其理想的湿度范围:绘画类为40%~65%;纸张类为45%~55%;金属类为小于30%。控制相对湿度的目标为:保持环境稳定,即使RH改变也是缓慢的,每天不超过3%,每月不超过±5%;避免超过临界值(超过65%,低于35%,金属类除外);避免水汽凝结;根据自身藏品和地理环境确定目标,可根据季节设置不一样的目标。
库房温度的变化会对作品产生影响,温度升高会加速化学反应,例如,氧化加快;较高的温度促使生物活跃,虫繁衍,霉菌增长迅速;高温融化蜡、粘着剂、漆、磁带等;温度波动造成物品扩展和收缩;与相对湿度息息相关。建议库房控制在20℃以下,但不要过低形成冰冻;避免突然改变温度。
温湿度的变化会对藏品产生影响,需要随时监测空间的温湿度。监测温湿度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设置温湿度的基线,判断存储空间是否合适;掌握藏品区温湿度的变化,判断硬件设备是否正确工作;建立优化环境的方案,了解此方案是否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对于库房的光源来说,在库房内无人工作时,尽量关闭库房内的灯,减少长时间光照对藏品的影响,延缓藏品的光老化。
库房温湿度的变化不仅仅需要科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作用。管理人员需定期去库房巡视,检查温湿度情况,及时调整参数并进行重新设置。控制好库房温湿度,合理规划库房布局,稳定的环境、合理的摆放对藏品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藏品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方法
展厅是藏品展出的主要场所,展厅的条件影响着藏品的安全。温度、湿度、光照、展厅人流量及展品摆放位置等条件都会对藏品产生影响。展厅内配备专业的展柜,调节微环境,展柜内放置温湿度仪,随时进行监控。对于展厅空调的温湿度设置,展厅内控制在18~20℃,湿度维持在40%~55%,冬季因为北方有暖气,湿度不容易控制,需配备单独的加湿器;夏季需配备单独的除湿机。湿度过低纸质类作品容易崩裂,湿度过高油画类作品容易龟裂。藏品的悬挂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藏品的安全,要避开空调出风口,长时间被风吹也会伤害藏品,出现龟裂或者崩裂。
展厅的光源一般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视觉效果好但是比较难控制。控制方法包括避免直射阳光照于物品上,窗上一定要使用防紫外线膜,装窗帘百叶窗或太阳膜,展柜使用真空双层玻璃或过滤UV的有机玻璃。人造光源问题的解决方法为降低照度和热量、去除紫外线。使用瓦数低的灯、减少灯的数量、拉长灯与物品的距离、光线调控开关都可以降低照度和热量。去除紫外线可以通过使用无紫外线的灯、给灯源增加防UV的膜或过滤管实现。无论使用何种光源,只要降低照度、去除UV、减少照射时长、避开热量便可减少光对物品的伤害。布展时需要考虑物品对光的敏感程度、展出时长,另外,定期更换展品展示、没有观众时关灯,定期检查做好记录。
(五)藏品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方法
藏品只要展出,都需要运输。运输过程中相关人员采用的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运输车辆、包装、画架车、运输过程遇到的颠簸与台阶等都会对藏品产生巨大的影响。运输过程产生的外力即刻就会改变藏品形状,根据阅读文献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总结方法,减少外力的产生,从而保护藏品。例如,搬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作品安全,给予物品足够的支撑物,准备足够的工具搬运物品,搬运作品时戴手套和口罩,避免使用各种笔,检查包装纸以免遗漏藏品,不要把物品直接放在地板上,不要戴围巾和穿着宽松的毛线衣,在搬运之前要做好搬运计划。包装前要对物品进行加固,装配起来的物品需拆开分别包装;包装要能够抵抗物理与环境因素,防温湿度突变,防撞击,防震动;重量级作品要提前做好包装箱;包装时胶带要避开作品,胶带尽量都固定在外包装上;运输要选用专业的艺术品运送公司,运输前考察专业的运输公司,确保其具备专业的资质,运输过程中要实时跟踪,了解藏品运输情况。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观众藏品保护意识
藏品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多的观众服务,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服务。因此,要提高观众保护意识,文明观展,实现全民保护藏品。例如,在展厅内不饮水、不打闹、在一米线外观看作品,等等,食物的残渣、不小心洒出来的水、用手触摸画面等动作都会直接影响藏品的安全。藏品的安全,不仅需要专业管理人员的保护,更需要所有观众的爱护,只有每个人具有这种保护的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
三、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思考
美术馆在藏品的管理过程中,相较于修复,预防性保护更为重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藏品的保护,有利于科学管理,延长藏品的寿命。在美术馆的实际工作中,预防性保护的观念尤为重要,并应优先推广。藏品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如专业的藏品库房、专业的运输团队、专业的修复机构、提供艺术品保险的保险公司、完善的藏品管理制度、专业人员的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等等,藏品的预防性保护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可以完成,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预防性保护意识以及预防性保护方法应得到持续推广。
预防性保护的方法也不是固定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根据藏品类型的不断增加研究更适宜的保存方式,在不断处理新问题中总结经验,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和调整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让藏品“活起来”,散发它们的魅力,使更多优秀的藏品供大众欣赏、研究和学习,相信通过技术与专业管理人员两方面的努力,一定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藏品,让大众享受艺术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