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探究

2022-08-20杨晓丹

河北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题材

杨晓丹

(湖北美术出版社)

年画是我国年节中非常流行的民俗美术形式,周朝时就已出现最早的民间年画,早期的年画内容多是驱邪纳福。当时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古朴粗犷,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得空前繁荣,市民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早期用于祭禳的年画逐渐发展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飞跃发展,满足了欢庆新年的风俗习惯和装饰需要,适用于年节的吉祥喜庆氛围。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推断,大约从明中期开始,年画艺术获得极大繁荣,全国各地涌现出多个年画印制中心。到清朝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年画市场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最为著名。谈到中国木版年画,素有“南桃北柳”只说,北方以天津杨柳青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桃花坞为中心。作为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天津杨柳青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柳青年画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年画的领头羊和集大成者,历百年而不衰。

一、天津杨柳青成为年画刻印中心的原因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金贞祐二年(1214年)设柳口巡检,置“柳口镇”,明代称“古柳口”,因“四面多植杨柳”而得名。《天津杨柳青小志》载:“清朝雍正九年,分河间、顺天两府之地,设立天津府天津县,杨柳青遂属于天津管辖。”杨柳青是重要的水利枢纽,“卫河,由静海属之独流东来抵杨柳青,西边之碾坨嘴地方作一弯曲,始东直行,画村为南北,东边有口子门,地方河汊,作一小曲而南而东,由天津入海河,大概禹之九河故道,卫河亦其一支也。盐河,在村北三里,一名子牙河,一名大清河,滹沱将、漳水、琉璃河、太行山脉东流诸水之所会归,东行入海之尾闾也。”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航道交汇,环镇而过,进津入海,水运交通便利,是天津重要的漕运码头,一向被称为北方小苏杭。每年十月一过,各地的画商云集于此,肩挑车载,水陆并进,将年画运往各地销售。而此处便利的水陆交通便为年画的行销全国提供的保证。

(二)人文环境的影响

杨柳青因靠近京津,商业、手工业发达,当地居民富庶,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最负盛名的木版年画,此处还盛产剪纸、风筝、乡土玩具,是闻名国内外的民间艺术之乡。

杨柳青紧邻北京,人才荟萃。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明画院和民间美术的风格,画师的绘画造诣颇高,画工精良,画艺精湛,画风细腻。一些技艺超群的画师甚至被召入宫,为宫廷创作年画。杨柳青年画盛极之时,资本雄厚的画店斥巨资礼聘名画家来杨柳青为其画稿,最著名的当属上海画家钱慧安及其弟子沈心海。

年画的制作生产主要包括创作画稿、依画稿雕版、印墨线及多次套色、染色和开脸的加工、装裱等工序流程。年画作坊除了聘用优秀的画师和雕版师,填色、开脸、装裱技术的好坏往往也能决定一张年画的质量。杨柳青风风火火的年画经济辐射周围三十多个村庄,大大小小的作坊达六十多家,所产年画行销至北方各省及东北、内蒙古、新疆各地。当地年画产业链完整成熟,汇聚了数百名画师、雕版师,一些规模较大的画店也会将半成品分给当地农家进行加工。而本地的居民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农闲时,大人小孩齐动手,填色、开脸成为本地农民的副业。杨柳青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年画之乡,无论妇女儿童都心灵手巧,受环境熏陶,大多从小学习彩绘、勾描、印刷、刻版、裱画,技艺精湛高超的手艺人层出不穷,杨柳青因此成为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年画产地。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一)丰富的题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题材不再局限于驱邪纳福的门神,年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而不断拓展创新,出现了适应年节喜庆氛围的吉祥题材年画,反映人民生活、赞美歌颂劳动的民俗题材年画,随着新的艺术体裁衍生的小说戏曲题材年画,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美人题材年画,以及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山水风景题材年画。

1.喜庆吉祥题材

年画的产生就是始于上古时期对大自然的崇拜,新年伊始,人们酬神祭祖感谢神灵和祖宗的庇佑,期望一年的生活平安顺遂。年画的主题便是纳福,年画的内容从古至今也离不开福、禄、寿、喜、财,代表的是人们希望生活幸福、平步青云、健康长寿、吉祥喜庆、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此类年画的主基调就是吉祥喜庆,绘制的主题有一团和气、天仙送子、状元游街、三星在户、加官进禄、福在眼前等。古代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往往将对幸福平安的追求寄托于神明的保佑,所以喜庆吉祥类的年画主角多是神的形象,如福禄寿三星、财神爷、天仙等,图中再配以象征财富的金元宝、摇钱树、玉如意、聚宝盆等吉祥物。此类年画的色彩鲜艳明快,色调丰富秾丽,多用红、黄、蓝、绿、紫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鲜艳跳跃,视觉冲击力强,这也呼应了年节的喜庆热闹氛围和人们欢乐幸福的情绪。

2.民俗题材

民俗题材的年画也在杨柳青年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类年画多出现在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庶的明清时期。为展现和记录这一时期的城市乡村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此类题材的年画便应运而生。有表现人民欢庆新年的《瑞雪丰年》《大过新年》,有表现农家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庄家忙》《女十忙》,还有描绘不同行业劳动场景、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基本生活方式的《渔樵耕读》《秋江晚渡》。这些年画描绘了各种社会生活场景,生动地塑造了众多底层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赞美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

3.小说戏曲题材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明清时达到鼎盛。此类故事以鲜明的主旨、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描写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衍生出小说戏曲题材年画这一艺术形式。此类年画多选取小说中的经典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如《大闹忠义堂》讲述的是《水浒传》中李逵奉命下山采购粮草,听闻宋江强抢酒家女儿满堂娇义愤填膺,回山寨大闹忠义堂的故事,塑造了李逵胆大心粗、率直忠义、鲁莽好战的鲜明性格。《三顾茅庐》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邀其出山辅佐的故事,画面中将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张飞的暴躁直率、鲁莽冲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

4.美人题材

杨柳青年画中另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题材是美人年画。中国古代流传的民间俗语言道:“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青年画中的美人形象在五官的刻画上贴切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女性审美观,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倾向。纵观杨柳青年画中的美人形象,大都是眉弯似柳叶,长眉入鬓;凤眼狭长,眉目含情;鼻梁高挺,鼻翼饱满;嘴巴小巧红润,艳若樱桃;下巴略尖,线条流畅。这便是符合传统女性审美观的标准“瓜子脸”。年画中女性形象非常丰富,既有神话传说中的天官、仙姑,如嫦娥、麻姑;还有历史上的才女,如蔡文姬、班昭、卓文君、谢道韫;还有驰骋沙场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还有表现女性闲适生活的仕女形象,这类女性多追求弱不禁风的病态美,低眉浅笑,刻画出女性的温柔妩媚和阴柔之美。

5.山水风景题材

杨柳青年画中另一类受欢迎的题材是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山水风景年画。年画除了要为居室增添节日喜气,吉祥耐看,还要满足人们一年365天的欣赏需求,让人细看一整年都不厌烦,描画山水风景题材的年画便应运而生。此类年画虽然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却全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远离尘世喧嚣的萧寂之感。年画还是注重喜庆的特色,即便是山水景物也要红火热闹,色彩鲜艳明快,大多以红色为基调,构图饱满丰富,与年节的喜气氛围相称。

(二)生动的人物形象

木版年画因为其特殊性,人物形象具有程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因此,年画老艺人都有口耳相传的创作口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可见,在人物的刻画上,“俊秀”便是关窍。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和气质,创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仙贤意思淡,美人要修长,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武将要威风煞气,文官要舒展大气,美女要窈窕秀气,童子要活泼稚气。”

在刻画女性形象时,除了遵循“柳叶弯眉,吊梢凤眼,鼻梁高挑挺拔,小口艳若樱桃,额头宽圆饱满,下巴修尖清秀”的传统审美观,在刻画不同人物时也有不同的制作画诀。画贵者像诀:“双眉入鬓,两目精神”;画贵妇人像诀:“目正神怡,气静眉舒”;画丫鬟像诀:“眉高眼媚,笑容可掬”。

在刻画娃娃时,往往“小鼻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儿凑”。画面中的娃娃形象都健康秀美,粗胳膊粗腿大脑袋,面容清秀,憨态可掬,再配以象征吉祥的荷花莲蓬、如意玉带,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又表现了人们希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平安康健的美好愿望。

在表现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以邪衬正,善恶分明。《打銮驾》讲述的是北宋时,陈州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殍遍地,马国舅却克扣赈粮中饱私囊,被包拯查办斩杀。马妃为泄私愤,假借正宫娘娘所乘銮驾故意在街上冲撞包拯。包拯多次避让,马妃仍不放过。王朝发现銮驾中并非正宫娘娘,包拯怒不可遏,命人将銮驾打碎。杨柳青年画《打銮驾》将包拯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形象与马妃狡狯奸诈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民对正义的追求,寄托了民众希望战胜封建强权和恶势力的愿望。

(三)写实的造型特征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另一重要艺术特征就是写实的造型特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画面中的服饰上。门神秦琼、尉迟恭的造型参考了唐代和明代的武官服饰,画面中人物“头戴兜鍪,肩挂披膊,下身左右各垂甲裳,胫间吊腿,内衬战袍,胸腹间金属质圆护,足登革靴”。此造型与现在发现的敦煌莫高窟唐塑天王造型和明代石雕武士形象几乎一致,人物所戴的头盔,所穿的衣袍、靴子,以及束带、腰饰等服饰配件,其大小比例、款式结构、纹样装饰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可见其造型在服装的款式结构上有较强的写实性。清代仕女美人图中的仕女形象也趋于程式化,大多修颈、削肩、柳腰,柳眉樱口、吊梢凤眼、高鼻垂耳,表现出黯然神伤的“病美人”情状。人物服饰也基本贴合当时的潮流,画中所绘女子都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衫和曳地长裙。到了清晚期和近现代,年画中的女子也随着潮流换上了时兴的百褶裙、凤尾裙。

(四)象征手法和吉祥寓意

象征手法和吉祥寓意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以象征、比喻的表现方式,表达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年画中常出现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有植物(牡丹、梅花、松树、竹树等)、动物(鲤鱼、鸳鸯、喜鹊、羊、鹿、蝙蝠、鹤等)、水果(佛手、柿子、苹果、桃子、石榴等),还有幻想的神兽(凤凰、麒麟、龙等)。牡丹象征富贵,松、竹、梅象征高洁的品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和顺,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年画中还会将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表达美好的祝愿。四季花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组合代表“四季平安”,花瓶中插上牡丹代表“平安富贵”。

谐音则是使用更为普遍的一种寓意手法,用美好的事物或者事物组合来表达吉祥的内容。例如,蝙蝠谐音“福”,画面中画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临门”;喜鹊谐音喜,梅花谐音“眉”,喜鹊和梅花组合在一起代表“喜上眉梢”;梅花鹿谐音“六”,仙鹤谐音“合”,梅花鹿和仙鹤组合在一起“六合同春”;莲花谐音“连”,鲤鱼谐音“余”,莲花和鱼组合在一起代表“连年有鱼”;柿子谐音“事”,画柿子和如意代表“事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根戟代表“平升三级”,官帽、玉带、石榴和船纹一起组合成“冠带流传”。

此类年画多不胜数,都是配合年节的喜庆气氛将美好的理想愿望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套印上鲜艳明亮的色彩,既热闹又喜气,广受人们喜爱。

三、结语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代中叶最为繁盛。杨柳青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成为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年画刻印中心,与南方的苏州桃花坞齐名。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写实,寓意吉祥,雅俗共赏,既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又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刻绘结合的制作方法,刻工精细,色彩鲜艳饱和,画风细腻,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对民俗文化和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中续写生活文脉,复兴中华美学精神,激发民族文化的新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杨柳青年画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Politeness in Language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羊年画羊缪印堂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