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化”建构思路与逻辑
2022-08-20张文雯王旭辰
张文雯,王旭辰
(新疆医科大学 厚博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其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当前各级各类高校都积极探索、尝试各种各样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日渐丰盈。但粗放化、形式化、随意性、碎片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上的不足,项目化教学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之道。
项目化教学(Project Basing Learning,简称为PBL)起源于美国,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借助多种资源,由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预先设计一个完整教学项目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精细化、规范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和强调实践技能专业人才培养。虽然此种教学方法显现出诸多优势,但是一个项目的实施从计划到终结需要时间、物力、人力、财力、精力,又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经费不充裕等问题存在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微项目化”教学,其正是能够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所需条件与地方性应用院校师资经费不充裕的矛盾,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跳出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打破思政课“书斋里的学问”的刻板印象。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化”的建构与应用既能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项目化教学方法和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又能从现实上提升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提升教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将“微项目化”模式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微项目实践中育知于行、知行合一。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类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等研究都有丰富的论述。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由模糊逐渐走向明晰。实践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由经验性向科学化、专业化转变,教学模式日益多样且规范。但是在具体开展中还存在形式化、随意性问题,缺乏系统统筹。因此,还需结合思政课课程自身特点,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方向,有选择地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各要素优化组合,各环节有序展开,提升教学效果。
(二)关于“项目化”以及“微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项目化”教学属于上位概念,“微项目化”教学属于下位概念,目前关于“微项目化”教学研究屈指可数,因此重点梳理有关前者的相关研究,以期达到异曲同工之目的。Project-Basing Learning(简称为PBL)起源于美国,可以翻译为项目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或项目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这几种翻译是从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的角度而言,殊途同归。“项目化教学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的学生威廉·赫德·克伯屈1918 年9 月首次提出的,起初主要是被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小学等,而后拓展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20 世纪90 年代末,项目化教学法被我国学者广泛引进,在理论层面做了深层次的梳理和本土化的分析,为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其应用中,较为普遍地应用于职业教育和实操性强的专业当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
目前,思政课程研究者已经认识到项目化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并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如王玲和陈思等的研究,但是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许多学校思政课程教学项目既没有充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也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背景,更没有在思政课程实践课程总体设置上为项目化教学保驾护航。因此,本文尝试使用“微项目化”的方法克服以上缺点,以期达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思政课“微项目化”构建基本逻辑
“项目”指的就是任务、规划、计划等,而“化”就是转化,使之成为的意思。“项目化”教学指的就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项目这个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共同制订计划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整合吸收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遵循“项目-原理-例题”(Project Theory Implementation,即PIT)的教学逻辑,与“灌输性”教学所遵循的“概念-原理-例题”(Concept Principles Examples,即CPE)教学逻辑不同。
具体区别如图1、图2 所示。
图1 灌输性教学逻辑示意图
图2 项目式教学逻辑示意图
“微项目化”教学方法是在“项目化”教学方法上衍生出来的,是聚焦于微目标、微任务、微时间、微管理、微过程等“五微”要素,以高效率、快节奏、效果优完成项目,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教学方法。“微项目化”教学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用应当遵循四步法,即项目选择、项目方案设计、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展示与评价。按照该流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化”进行建构。
1.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微项目数量和主题选择——要有顶层设计的高度
思政课微实践项目数量的确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量的安排,在每门思政课程中设置3~4 个不同类型微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相关教学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思政课微实践项目顺序的安排:统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微项目的顺序,需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即促进人道德全面发展,又要符合课程体系的逻辑,更要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顺序合理,逻辑严密。
思政课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实施微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微项目化”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细化成各种实践主题的微项目,而这个过程是微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其选择的优劣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选择上需要注意把握“协同”原则:第一,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不能孤立于思政课理论教学,而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协同”即“理实协同”。避免为了迎合学生、迎合热点,“为项目而项目”,避免在微实践项目主题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第二,单个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要与前后微项目主题选择“协同”,不能前后矛盾、互相冲突,即要“前后协同”,优化组合;第三,单个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协同,即“总分协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逻辑要服从大前提”,单个微实践项目主题要与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同行同向。
思政课微实践项目方式的选择:总体来看其包含三大类型即知识认知型实践方式,如读书报告会;情感体验型实践方式,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研学;能力培养型实践方式,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又可以根据项目开展的地点分为课堂内项目、校园内项目、校园外项目。当然不管是何种划分标准下的三种实践方式之间并非完全的非此即彼,也有交叉重合的关系。微实践项目主题确定之后就需要根据项目主题明确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
此外,思政课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还需要做到三个回应:第一,能够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教学实效性程度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模糊和认识不足的地方无法用强有力的学理来说服,从而无法达到纠偏正向的目的,更无法触及心灵从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避免了“坐而论道”的劣势,以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而使其在“做”中自我分析、自我构建,更正模糊认识。第二,能够回应现实的热点。思政课是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微项目化”主题的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紧扣现实中热点、舆情中的焦点、学生关注的兴趣点,选取符合时代和时事的项目主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完成微项目的热情。第三,回应学生人才的培养需要。思政课微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不能脱离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背景,需要与专业课、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的内容、专业课的方向的同行同向,挖掘专业元素,依托专业实训基地,注重职业道德塑造和培育,从而能够更好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发挥育人的合力。
2.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方案设计——要有教学设计的精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完整且明确的项目之后,就是制订计划的环节,该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实践完成步骤、实践要求、评分标准、所需设备(或用物)、角色分工以及各项任务完成时间。以思修课程为例,在绪论部分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的知识点中,可以设计以“德才之辩”以能力培养型实践方式即辩论赛方式进行的“微项目化”实践教学。需要包含微项目实践的主题即“德与才孰更重要”。微项目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该主题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中流砥柱,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也就是古人所言“德才兼备方为君子”。微项目具体内容包含“微项目化”形式即辩论赛;学时安排2 学时;观点分配等微项目实施的简易环节的设计。
3.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方案进行实施——要有项目实操的力度
按照之前思政课微项目的具体方案所设计的环节和步骤,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完成微项目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使得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加强应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在“微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思路,鼓励相互讨论和自行查询资料解决。这个阶段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教师不能冷眼旁观充当“局外人”的角色或者听之任之充当“牧羊人”的角色,而是要全程参与。
可以说,在“微项目化”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更像是教练和后勤保障人员,指导学生如何在场上练习,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提前培训学生们完成微实践项目时所必需的技能,提醒学生们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并告知其解决的方法与路径。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图书或网络,如许多学校都有在线学习中心、网络数据库。甚至有时候,学生需要做校外调查,由于校外的活动往往要面临新的问题,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指出调查的范围和对象,并为其提供恰当的观察技能、访谈技能的指导。同时,鉴于应用型本科思政教学师资不充分,又无相关研究生充当助教的问题,结合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基本要求“中班授课,小班讨论”,在“微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行列中,计算工作量,既能避免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精力有限的困境,又可以提升思政课“微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更能达成“协同”实践育人的高层次目标。
4.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价——要有教学评价的广度
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微项目实践教学项目完成后,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并对各自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的过程以主体多元、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评价手段多样、评价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从评价主体看,以学生自评、组内成员的互相评价、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及指导微项目教学的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从评价方式看,既重视对微项目实施结果评价,也重视微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从评价手段看既可以使用评价量表、观察法等方式进行,同样也可以依托智慧教学工具完成评价。当然,思政实践教学“微项目化”的结果不仅仅像专业课程训练课和实验课一样得出一个确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结果或者训练成果,实施“微项目化”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因此,在评价结果上要从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两个方面相结合。
从评价的效果看,在思政课微项目实践教学评价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就是一个内化知识、外化行为、塑造信仰的过程。通过小组内部互评,可得到较为真实的学生学习状态,避免“搭便车”的行为发生。通过小组互评可得到对于项目物质成果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找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教师对各个小组的问题和优点的总结,可以促使学生自身和其他组对比并查漏补缺。最后综合所有评价结果,最终得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对于思政课微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评价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评价,建立一个完整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化”的关键就在于确定各门思政课微项目的数量和主题;制定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的实施方案,且实施方案项目主题鲜明,过程完善,形式多样,流程标准,评价科学;以“微项目化”的方式输出丰富的项目成果,参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类、思政课大赛,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思政课实践教学“微项目化”在逻辑上要先总体后局部,要有顶层设计的高度、教学设计的精度、项目实施的力度、教学评价的广度,从而达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