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陶瓷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国画山水的传承思考

2022-08-19黄厚来

陶瓷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画山水画山水

黄厚来

(娇娇红艺,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陶瓷山水画发展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陶瓷山水绘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器物的发明和使用,加上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或许我们今天以考古的视角来理解当时的人们绘制奇怪的水波纹、几何纹、人面纹与蛙形纹等具有神秘的象征,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具备了主观绘画的需求、认识,以及绘画工具。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陶瓷上的装饰以商周时期发明的原始瓷为例,开启了釉下刻花的历史,一直到唐宋时期,期间诞生了无数的山水画名家,他们的创作领先世界甚至对中国文化的趋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1 传统国画山水对当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最早的国画山水还不属于一门独立的科目,其还是作为配景辅助于当时的人物画或是花鸟画中。古代的山水画,主要是表达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艺术家纵情山水,希望通过寄情于自然忘却世间烦恼。而陶瓷山水画起源于更早的石器时代,当时的远古先民在陶器上绘制各种图案来进行装饰,虽然当时装饰的方式还是简单的线条,但是这却给后来的陶瓷装饰拉开了序幕。唐朝之后,陶瓷真正开始作为独立的装饰题材,装饰于陶瓷之上,经过几个朝代的变迁,陶瓷山水画也逐渐开始走向高峰。

从整个中国的陶瓷绘画艺术史来看,国画山水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展,而陶瓷山水画伴随着国画的发展也在悄然进步。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形式,也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就好似国画中的皴法,一般是用来皴山石的技法,在国画当中比较常见。这种技法在唐朝之前都是没有的,时至宋朝之后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例如经典的斧劈皴、雨点皴、披麻皴等都逐渐被运用于国画山水画中。这些全新的皴法,给予了国画山水更新且更多的装饰手法,这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山石的质感和纹路,也将绘画中的线条美、灵动美展现无疑。而陶瓷山水画中的皴法也极为重要。尤其是明末时期的青花山水画,这个阶段的青花山水画,在刻划山石树木的时候运用了这种国画的皴法,借助青花这一独特的釉下彩料,将皴法展现得非常纯熟。而康熙时期之后,陶瓷山水画在构图上更是学习宋画山水,再创作当中,多采取留白的处理,使得画面给于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无论是皴法还是构图,都是国画山水中标志性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尽数被陶瓷山水画所吸收,从这一观点来看,国画山水对陶瓷山水画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陶瓷山水画的发展,让两者在艺术上能够高度的统一。

陶瓷山水画与国画山水在情感表达上也非常雷同。陶瓷作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者,在审美情趣上都具备高度的统一性。古人的自然观,可以视作将自然之美胜于人工之美,因为古人认为人工之美无论如何都不及自热之美(如图1)。陶瓷山水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而创作,尽量的刻划自然之美,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为主。在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下,尽量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图1 杨柳轻风

2 陶瓷山水对国画的具体承袭

创作者对颜色用料浓淡的布局显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其思想来源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个人的表现力和理解能力因为其所受的教育,生活环境,个人追求的不同也表现出以苏轼,文同,赵孟頫以及清代的王时敏为代表的人文画,特别是山水领域所表现得格物致知以及山水具象化赋予人物性格的画作颇多。再以黄公望为主的运用道教浑天化一,返璞归真的思想在画坛上不知影响多少明清画家以黄公望为师,其所作《富春山居图》是其旷达无为,虚怀若谷的道教思想充分体现,最后以董其昌,石涛,髡残,八大山人等在佛教领域有深刻钻研,所绘山水“澄怀物外”,具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似是而非之感,完全是以其独特的佛教思维,摒弃山河大地寻找到了本身的“妙明纯净之心”。石涛在乌龙潭观桃花,更是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这些都是为后世的新彩作者以及广大陶瓷工作者们借鉴和使用的摹本和蓝本。具体是我们在选择落笔的同时还要额外考虑颜色的整体浓淡,也可以通过多次平涂来达到画面厚实饱满的效果,避免落笔不合适的同时也可以对画面不和谐的部分进行擦拭涂改,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人物和树木的形态,一般是运用其他工艺来进行点缀。

值得注意的是从工艺角度出发,无论何种绘画都是在绘画技术方面以传统绘画技巧表达,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以及同行业的绘画技巧,例如粉彩的涂,抹,洗染等都是对新彩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的新彩作品更多的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从宋元时期的赵孟頫,黄公望的山水,清初“四王”的山水以及恽代寿的花鸟都是经由当时的统治者决策后嫁接到青花,粉彩,五彩,斗彩的创作中。从时间点来说,新彩作为晚清民国时期和浅绛彩一样都是吸收,保留了大批来源于同种陶瓷工艺的装饰技巧,属于一种过渡阶段的瓷器新品种。

3 陶瓷山水创作者的精神内涵

对于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是工艺技法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特别是国画的吸收利用,本身中国文化的意境之美和技巧就已经包含在山水之中了,通过对此吸收融合不仅是现当代陶瓷工作者的需要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体系,所以通过对两条脉络的理解加深对规划技巧甚至绘画理论方面也有卓越提升。另一方面在写生实践中获得真知,山水是外在轮廓特别是中国南北名山大川众多,风格各异,亲身实践考察这些山水的外在形象特别是写生过程尤为重要,这不仅看完绘画者对于山水的理解也更好地培养其内心的意境运用到山水画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如中国古代石涛就是亲近黄山,在黄山留下了丰富的足迹。参考历史上杰出的画家无不是饱读诗书对山水的真实写生有感而发,所以写生创作是绘画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来说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通过深入实践反而容易得到,却对写生创作亲近减少,这是需要人们长久改变自己的心境才能与山水的意境相辅相成。西方绘画中写实成分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也可以在陶瓷作品上有机结合,通过山水草木的具体描绘,是考验手中画笔落笔之稳和布局的重要性,一副写实的绘画风格和意境也是相辅相成的,更不要说在中国泼墨山水画中和西方的抽象主义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表现在陶瓷作品中是以青花的发色来呈现的,这就要通过创作者们熟知青花的高温中发色原理,在选择泼洒的时候以器型为标准更加大胆。

总而言之,如同大多数传统山水的模式,无论是写生还是临摹,都可以嫁接在陶瓷山水画中。陶瓷山水画的创作要着重注意其工艺价值,它是建立在不可控的或者说不确定因素大于设计者构思的工艺美术。需要人们耐心琢磨相关的物理、化学等各种科学知识,科学的利用何用工具、器材以及颜料。

4 陶瓷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意境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它最终的呈现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再或者是其他工艺、美术的效果,都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观众结合找到一种心灵上的情感共鸣。我们从山水画创作角度出发,它是依据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感情来具体呈现,通过对山石树木的布局安排以及搭配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将山水画跟传统的儒释道学说结合,更多体现的是以何种文化角度来解读当时人们的绘画理念。

举凡整个古代艺术史,艺术的发源可追溯至原始时期,现在已经出土的一些陶罐等等,上面所绘画的内容虽然显得粗制简陋,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代表着我们先祖的生活审美与情趣。自那以后,中国的绘画艺术逐渐展开,一开始是以写实艺术为表现形式,一方面,宫廷画院崇尚写实细致的绘画风格,培养了一大批宫廷艺术家。另一方面,画家也自己多喜欢出游写生,这多少催生了写实艺术的发展。适逢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政权的更迭没落,使得依附它的画院也慢慢地走向解体。中国古代艺术的真正节点,是唐宋时期,此时,一大批有着文化素养的文人,他们不仅在绘画上有所造诣,还工于诗词、写作等等,这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开始的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称其为“文人画”。之所以要提及文人画,就是在强调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上与青花山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文人绘画作品中,图案线条变得模糊,这与前朝所推崇的写实的风格大相径庭,反而在内容表达上更加注重了。这里所说的内容表达,是在饱览大自然中的风景的基础上,对其线条图像予以弱化,而将山水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铺成一种独具个人风格的景观,这些景观从而构成一个又一个深远的意境,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除了以宫廷画院的崇尚细致的写实风格之外,文人之画基本都会自觉地利用所绘之景来营造一种意境,从而渗透或表达着自己的心境。这种心境,在当时封建王朝对个人的裹挟这下,这种心境主要是负面的,如徐渭屡试不第,以梅花的孤傲高洁作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志;再如郑思肖,南宋画家,眼见山河倾危,画兰花从不培土,时人问之,只说兰花无根,人也无国,培土何益?

这种意境与情怀的表达,除了画本身的内容之外,还有有内容指向的题诗。这些诗,往往不拘格律,随意挥洒,是作者的直接的情感表达。比如清代郑板桥就有一幅画,上面所题的一首诗为世人所称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能在画中抒发忧民疾苦的广博胸襟,郑燮实不愧在当今为人们所称道。

5 结语

中国具有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悠久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华夏民族拥有无比灿烂的优秀文化。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之中,国画山水与陶瓷山水存在这许多必然联系,而他们的构图形式、装饰技法都有些许相同的地方。陶瓷山水与国画山水的辉煌,离不开历朝历代艺术家的努力。作为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学习好国画山水的同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当代陶瓷山水画。

猜你喜欢

国画山水画山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山水间》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