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应用于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体温保护的效果
2022-08-19杭岚杜娜宣炜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杭岚,杜娜,宣炜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人体温度调节系统会将机体核心温度保持在约37℃,但在对患者实施腹部手术时,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受室温、麻醉、术中体腔暴露等因素的影响而调节受阻[1]。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腹部手术患者核心温度在全麻后1h会降低1℃-1.5℃,术中患者体温通常会降低至36℃以下[2]。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患者轻度低体温发生率在50%-70%,其可引发凝血障碍、抗感染能力降低等多种并发症,因此保障患者术中体温在正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为探究术中保障体温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儿应用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与常规保温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21.28±8.26)个月;平均体重为(10.12±1.15)kg;平均手术时间为(128.17±19.27)min;疾病类型:肠套叠19例、肠梗阻15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10例、先天性巨结肠5例;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21.51±8.33)个月;平均体重为(10.19±1.08)kg;平均手术时间为(130.35±20.25)min;疾病类型:肠套叠18例、肠梗阻17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11例、先天性巨结肠3例。纳入标准:年龄6个月-3岁;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家族性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术中大出血;术中休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保持术中体温的重要性,并强调手术相关注意事项,使患儿及其家属明确手术相关知识。此外,干预人员向其详细解答疑问,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术后尽快恢复患儿体温并保持其处于稳定水平,给予患儿饮食、运动等常规术后指导。对照组患儿进入手术后给予常规心电监护,以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并将室温控制在24℃-26℃之间,使用小棉被盖住非术区,将冲洗液加温至37℃。
试验组应用新型无线体温传感器(可代表核心体温),对患儿持续测量体温,将体温探头使用3M医用胶带贴在患儿腋下,打开手机蓝牙功能,然后点入发烧总监APP,患儿体温状况即可实时显示,每隔5s更新一次体温。在患儿体温出现下降趋势后,给予医用加温输血输液装置将静脉输液加温至37℃,并使用充气式体温保护系统覆盖患儿双下肢,将其温度调节至36℃。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入室时、麻醉后15min、切皮时、切皮后30min、切皮后60min、切皮后90min、切皮后120min的核心温度变化情况。②统计两组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包含低体温、发热、寒战、切口感染等。③检测并记录两组术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核心温度比较 试验组切皮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患儿体温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核心温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核心温度比较(±s,℃)
(n=49) 入室时 麻醉后15min 切皮时 切皮后30min切皮后120min对照组 36.61±0.28组别 切皮后60min切皮后90min 36.09±0.27试验组 36.59±0.30 36.68±0.35 36.49±0.31 36.09±0.32 35.70±0.29 36.02±0.35 36.40±0.30 t 0.341 0.135 1.701 5.266 11.791 5.698 5.376 P 0.734 0.893 0.092 0.000 0.000 0.000 0.000 36.69±0.38 36.60±0.33 36.42±0.30 36.44±0.33 36.39±0.29
图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
2.2 两组患儿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术中凝血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中PT、T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术中凝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术中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n=49) PT(s) TT(s) APTT(s) PLT(×109/L)对照组 16.08±1.04 21.08±1.84 35.02±1.17 235.07±28.09试验组 12.47±1.12 17.36±1.15 28.97±1.92 263.04±27.57 t 16.534 12.001 18.836 4.974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在围术期发生低体温是外科手术的高发并发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手术患者中约50%-70%可出现轻度低体温[4]。虽然轻度低温在低灌注时会对器官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但大部分情况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刺激,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凝聚功能,使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并会提高感染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严重者可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5-7]。有研究结果显示,加温输液可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且相关操作便捷[8]。在本研究中对腹部手术患儿实施低体温预测模型进行低体温风险评估,再使用无线体温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并采取保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皮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从各时间段体温显示数据观察,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患儿体温并非持续降低,在切皮后30-60min出现上升情况。分析原因主要为:通过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的应用可使术中患儿机体散热和给热保持平衡,在患儿术中体温出现下降趋势时,采取有效主动的保温措施,使给热大于散热,从而促进体温回升[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原因主要为:其可对患儿低体温风险实施准确评估,对术中体温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使术中体温监测及管理更具有可视化和智能化。同时对静脉输液、冲洗液加热的措施可减少患儿机体热损耗[12-14]。且采用无线体温传感器监测患儿体温状况并制作体温变化曲线可有效观察其体温变化趋势,在患儿发生体温下降趋势后给予主动加温措施,最终可有效降低寒战等不良事件发生率[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PT、T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腹部手术患儿凝血功能。分析原因主要为:PT、TT、APTT及PL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患儿术中体温降低会对其凝血功能造成损伤,其主要与体温降低会使血小板功能受损相关,低体温会对凝血级联反应的酶活性造成破坏[17-18],从而对血小板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最终致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而通过低体温预测模型与无线体温传感器的应用可有效保持患儿术中体温水平,避免低体温出现,最终有效改善凝血功能[19]。
综上所述,低体温预测模型结合无线体温传感器对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体温保护效果显著,还可改善患儿术中凝血功能,降低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