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邵征洋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用药规律
2022-08-19张春辉林婷婷邵征洋
张春辉 林婷婷 刘 玥 葛 亮 邵征洋
小儿睡眠障碍表现为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如入睡困难、夜惊、呓语等多种影响睡眠质量的异常表现[1-2]。儿童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与睡眠存在一定联系[3],因此睡眠质量对于儿童而言十分重要。浙江省名中医邵征洋教授在诊治小儿睡眠障碍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4-7]。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并研究邵征洋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医案处方,进而探讨其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以传承名医精髓,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邵征洋教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诊治的小儿睡眠障碍首诊医案102 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 版》(ICSD-3)[8]:出现以下至少1 项表现,并且持续4 周以上,每周至少存在3 晚的情况下可以诊断:(1)难以入睡;(2)难以维持睡眠;(3)清醒时间较早;(4)睡眠中途醒后再次入睡多数情况下需要父母帮助;(5)不愿上床入睡。存在白天日常生活影响(包括疲倦、昏昏欲睡、认知下降、情绪影响和行为问题等)。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医案中基本信息、四诊内容、诊断、处方等内容记录完整;(3)治疗上为口服中药颗粒剂或水煎草药汤剂;(4)就诊次数不少于3 次;(5)治疗后睡眠障碍症状基本消失,且持续1 周以上。
1.4 排除标准(1)同时服用地西泮、褪黑素等镇静、助眠药物治疗者;(2)合并如遗传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等严重原发病;(3)医案信息不完整者。
1.5 数据预处理
1.5.1 数据录入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20 录入符合要求的医案信息,建立数据库,数据包括患儿主要症状、伴随症状、服用的中药等信息,由指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双人交叉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建立对应数据库。
1.5.2 数据规范化处理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中中药名称综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中药学》[10]进行规范,如:“生地”规范为“生地黄”,“神曲”规范为“六神曲”等。对于采取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则分别录入:如“姜半夏”与“竹沥半夏”,“生山楂”与“焦山楂”,“麸白芍”与“生白芍”等。规范小儿睡眠障碍症状表述:如“翻身”“踢被”“翻滚”统一描述为“夜寐辗转”,“半夜惊叫”“哭闹”“啼哭”统一描述为“夜惊”等[11-12]。
1.6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库中的睡眠障碍主要症状、伴随症状,使用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及频率统计。同时,对频次≥16 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其中系统聚类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 26.0 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则采用Apriori 算法借助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进行,设置15%为最小支持度,90%为最小置信度。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医案102 份,总结归纳主要症状总频数为190,其中以夜寐辗转、入睡困难、夜惊为主要表现,合计频次152 次,频率为80.00%。磨牙、呓语次之。兼症中频率大于50.00%的为胃纳欠佳、口气重、便干。见表1。
表1 102 例小儿睡眠障碍医案临床症状统计
2.2 药物频数统计 数据库中共有中药97 味,其中频次位列前10 的中药分别为生甘草、钩藤、连翘、生地黄、淡竹叶、白茅根、生山楂、大枣、柴胡、茯苓。表2为用药频次前20 位中药。
表2 102 例治疗小儿睡眠障碍处方高频药物
2.3 药物性味统计 分别统计97 味中药的药性、药味。97 味中药中,使用频次前5 位的药性为平、温、寒、微温、凉,使用频次前5 位的药味分别为甘、苦、辛、酸、咸。见表3。
表3 97 味治疗小儿睡眠障碍中药药性药味分布
2.4 药物归经统计 对97 味中药进行归经统计。在中药的12 类归经中,肺经、肝经、脾经、胃经、心经、肾经为使用频次前6 位的药物归经。见表4。
表4 97 味治疗小儿睡眠障碍中药归经分布
2.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频次≥16 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90%,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Apriori算法共计算得到38 对二药组合。因生甘草频数达100 次,频率为98.04%,对二药组合意义影响较大,故筛除后项为“生甘草”的二药组合后,得到了20 对二药组合。此外,对20 对药物组合构建网络关系图。见表5、图1。
表5 使用频次≥16 中药二联关系结果(%)
图1 邵征洋治疗儿童睡眠障碍常用药物(频次≥16)关联图
2.6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将前20 味使用频次≥16 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利用SPSS Statistic 26.0 得出聚类树状图,根据树状图共提取到3 个聚类方。见图2、表6。
图2 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6 使用频次≥16 中药聚类方药物组成、功效
3 讨论
小儿睡眠障碍归属中医“不寐”“夜啼”范畴,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存在依赖性和反弹现象,而中医药对于治疗睡眠障碍具有一定成效[13]。
通过102 例小儿睡眠障碍医案临床症状分析可见,门诊儿童睡眠障碍以“夜寐辗转”“入睡困难”“夜惊”为主要症状,频次共占80%。《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及:“心藏神,热则神乱面卧不安。”邵征洋教授认为,小儿心常有余,心火偏盛,热扰神明,神怯生惊,故小儿睡眠障碍多责之于心。同时,纳入医案中患儿伴有胃纳欠佳、口气重或便干此类食积郁热表现占50%以上。因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喂养不节,极易导致食积脾胃,《内经·逆调论》:“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故部分睡眠障碍患儿伴有胃纳欠佳、口气重、便干等兼症。
从纳入医案的处方用药频数分析结果可见,用药频次位列前6 的中药分别为生甘草、钩藤、连翘、生地黄、淡竹叶、白茅根。结合邵征洋教授临床处方习惯,可以发现邵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多以“导赤散”加减。导赤散由钱乙所创,原方为生地黄、木通、竹叶、生甘草四味中药,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除烦导热下行,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将心经之热经小便而出。邵征洋教授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选择同样具有清热通淋功效的白茅根代替有小毒的木通[14],加连翘以增清热之力。此外,木为火之母,子病及母,则可见患儿脾气急躁易怒,故邵教授常佐以钩藤清热平肝。
结合97 味治疗小儿睡眠障碍中药药性药味分布统计,97 味中药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邵征洋教授认为,尽管小儿睡眠障碍多以心经积热、心火扰神为主,然顾及小儿脏腑娇嫩,不宜单纯使用苦、寒药物,故多加以甘、平药物缓之,祛邪而不伤正。
另一方面,邵征洋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用药的药物归经统计可见药物多归于肺、肝、脾、胃、心经。因小儿心经有热,易传于肝,而临床可见小儿兼有脾气急躁,故邵教授用药在以清心火为主的同时,加之肝经药以平肝息风。此外,针对食积所致小儿睡眠障碍,其病机归结于中焦积滞,气机不畅,在消积化食的同时,佐以肺经药物以调畅气机,可事半功倍。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邵征洋教授常用20 对二药药物组合,其中置信度>94%的药对为大枣→桂枝,淡竹叶→白茅根,生地黄→白茅根,生地黄→淡竹叶,连翘→鸡内金,淡竹叶→生地黄,钩藤→酸枣仁,麸白芍→桂枝,牡蛎→桂枝。上述药对反映了邵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治则以清心、消食、潜阳为主。同时根据其支持度排序,以清心作用的药对支持度最高,其次为消食,最低为以桂枝为主要代表的药对,侧面反映出临床上以心火扰神者居多,食积者次之,阴阳不和者较少。
将纳入处方中使用频次≥16 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可得三组聚类方:F1 方组成为生地黄、淡竹叶、白茅根、钩藤、连翘、生甘草。方中药物同样也是药物频数分析中频数最高的六位中药,即由钱乙导赤散加减而来,心经之火随小便而泻,心火除则夜寐安。F2方组成为陈皮、姜半夏、茯苓、生山楂、鸡内金。年小儿童因家长喂养不当,年龄稍大者则饮食不节,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极易导致食积脾胃,郁热上传于心经,加之中焦枢纽气机失调,则夜卧不安。F2 方为保和丸加减而成,以鸡内金、生山楂消食导滞,姜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脾胃健运,中焦气机条畅则不寐自解。F3 方由柴胡、桂枝、牡蛎、浮小麦、大枣、麸白芍、酸枣仁、制远志、五味子组成。此方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及酸枣仁汤加减而来。《内经·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因此拥有良好的睡眠,阴阳调和是其生理基础。而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偏盛难入阴,则出现夜寐辗转、入睡困难。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镇静潜阳,加浮小麦、五味子、酸枣仁、制远志宁心安神,用以调和阴阳,阳能入阴,即目瞑。
综上,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邵征洋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可见邵征洋教授将临床小儿睡眠障碍主要分为心火扰神、食积化热及阴阳不和三型,认为治疗小儿睡眠障碍需以“清心平肝”“消积除热”“调和阴阳”为主要治则,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