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朔宁: 笃行致远,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建筑设计
2022-08-19贺玲琳叶召梅
本刊记者 贺玲琳 叶召梅
随着社会趋势的发展和自身阅历的丰富,汤朔宁认为,建筑设计不再单一地追求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原创,它越来越需要多种建筑技术的支撑,才能成就一项精品工程。现在,做建筑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城市文脉,周边的物理空间、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是原创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出作品、推人才、创思想,赓续百年文化基因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设计”)前身是成立于 1958年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一家大型设计咨询集团。日前,2021年度“建筑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评选活动公布了 100 家上榜企业,同济设计被评为“2021年度十大建筑设计品牌影响力企业”之一,在品牌活跃度、关注度和认可度上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同济设计依托百年学府同济大学的深厚底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进取,拥有了强大的工程设计实力和技术咨询能力。
在汤朔宁看来,同济设计获得的良好品牌效应跟前人靠实力和作品积淀下来的口碑密不可分,再通过后人的添砖加瓦、不懈努力,来传承同济设计的品牌理念与精神。在这背后,同济设计始终秉承“出作品、推人才、创思想”三步曲,致力为大众呈现匠心作品。
“出作品”不是追求作品的量,而是注重作品的质。在同济设计发展历程中,众多原创作品获得了广泛认可,项目遍布全国各地,而这些作品的积累也为同济设计搭建了一个沟通展示的平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创新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推人才”主张在文化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等不同领域培养一批优秀设计师,形成同济设计自己的建筑师群体画像,并向行业领军人物方向努力前行。在“创思想”这一步,汤朔宁指出,同济设计在设计方面还未达到形成“同济学派”或“同济思想”的社会潮流,这需要去不断努力奋斗,好好打磨自身的设计水平。
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致力建筑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2020年9月,中国提出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人们对绿色和谐生活的向往。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统计,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2.33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5.8%。由此可见,建筑领域的节能、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
容东电建智汇城项目— —办公展示综合体
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佼佼者,同济设计紧跟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汤朔宁强调,在设计层面,碳排放涉及建筑、交通、市政等不同工程领域,也涵盖前期建设、后期运营等过程,覆盖范围广,所以在设计前端便需要综合考虑碳排放、碳汇等因素,然后贯彻到施工、运维等方面,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碳。
而雄安·电建智汇城项目是同济设计降碳方面的一次尝试。该项目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开发建设,其中东区中轴线北端 44-2 地块设置了一座零碳排放的办公展示综合体,建筑设计通过生态表皮、流动空间、和多维形体 3 个方面实现低碳排目标,采用高性能维护结构、屋顶光伏系统、智能照明、智能天窗系统、海绵城市、雨水回收系统、新风回收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为多种公共功能进行了未来技术的展示。同济设计协助国家电网打造国际领先的、满足新国标要求的近零碳园区、智慧园区,成为服务“双碳”目标的园区典范。
人员和技术的储备是突破企业发展局限的关键
人均产值的思考,不仅仅是同济设计,也是众多大型设计院在考虑的问题。汤朔宁表示,就目前而言,由于建筑类设计院传统的组织模式,人均产值已接近极限状态。尤其近年来受疫情、市场饱和等因素影响,人均产值的突破也成为考验企业的难题。
那么如何突破人均产值的困境呢?汤朔宁认为首先要提高每个人的生产设计能力。一是横向拓宽传统业务范围,开展以往不太涉及的领域,比如城市设计、“双碳”专项项目、智慧交通等。二是纵向延伸传统业务产业链,参与前期策划、方案设计、项目咨询等,为城市运营者提供全过程服务。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汤朔宁认为建筑设计都不应局限于本土领域,更应走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重点发展区域,因为只有在竞争激烈的地方,才能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在一线城市乃至全国的行业话语权。
其次是顺应数字化发展规划,提升企业智慧化水平。一是打造数字化应用,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下,同济设计也正加快步伐,致力打造适用于各个城市的数字孪生底座,为城市运营提供服务。二是打造数字化条件,同济设计已建立同济智慧云,可开展数字化办公,尤其在疫情期间,该模式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企业挽回了一定损失。汤朔宁坦言,只要把握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便先要做好人员储备和技术的积淀,才能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才有可能、有能力去做出大众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企业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