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2022-08-19王丽芳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
关键词:谐音流行语网民

◎王丽芳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文化语言学开始在我国兴起,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化语言学为文化的研究和语言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邢福义(2000)认为,借助这一理论,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类当今,洞察和把握社会发展,预示和拟构文化未来”。该理论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可以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化,可以认识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揭示语言中所积淀与折射的社会文化。

近年来,对互联网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成为塑造社会文化、革新人类认知方式的重要媒介。在网络这一载体上,语言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在网民集体创作下的网络流行语,更是成为反映时代特征与人们思想动态的符号化缩影,在文化与语言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流行语泛指在网络上传播与风靡,包括词、短语、句子等各种单位的语言现象。本文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相关数据与百度指数数据分析工具,以近五年(2017-2021年)的网络流行语为样本,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探索网络流行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互联网影响下社会群体的表达方式与思想动态等有一进步的认识,了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向。

二、从文化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

(一)文化接触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往来与互动,带来了不同文化的跨地域交流与碰撞,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会用外来文化填补本地文化中的空白,也会基于外来文化特色对本地文化进行适当改造,进而产生多样的文化交融现象。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会受到文化接触带来的影响。在文化的接触中,由于语言的排他性与包容性,使得本族语言在面对外族语言时既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能保留不同文化接触后的痕迹。

互联网时代,网络跨时空的特性为众多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领地,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符号映射,因此在网络流行语中,有在不同的地理文化接触下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芜湖、凡尔赛”等;有在不同饮食文化接触下的网络流行语,如“夺笋、柠檬精”等;还有不同艺术文化接触下的网络流行语,如“emo、freestyle”等。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本身的接触也对网络流行语产生影响:方言间的接触对网络流行语的语音、词汇等产生了影响,如“有内味了”受到北方方言语音的影响,“老铁”直接借用了东北方言中的词汇;中外语言文化接触中,英语语言文化对我国网络流行语影响较大,如上文提到的“freestyle”直接借用英文词语,“C位”则是将英文字母与汉语语素结合起来指代特定的现象。以上的网络流行语中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与互联网跨时空性的双重作用下,不同类型的文化接触为生成新的网络语言注入了活力,促使网络语言吐故纳新,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也使得不同背景的网民能够易于理解与接受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从而助推其传播。

(二)互联网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由此也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进一步革新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种即时便捷的特性使得一种语言现象从产生到传播的时间大为缩短,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另外,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网民总体规模持续上涨,互联网城乡普及率大大提升。在这样的基数下,当某一热点产生时,其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传播面进一步增广,与之相关的网络语言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进而成为被全民高频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例如2021年的网络流行语“内卷”,自2020年下半年某高校内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学生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以来,该词语受到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其搜索指数在2021年6月达到最高峰值(如图1所示),从而顺利入选该年度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在网络作用下,语言现象传播的快速性。

图1:网络流行语“内卷”的搜索指数

如果说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与网络的普及性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带来便利,那么互联网的虚拟性的特点则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传播具有全民参与、自由随意等特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开放、平等私密的交流场所,因此部分网民反传统、抗击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得到释放,在创造或传播网络语言时往往有意打破语言规范,从而突出自身的个性化特点。

三、从语言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

(一)从语音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交际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便捷化的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发声。为了突出个性,不少网民倾向于运用独特的语音形式来记录信息。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以下语音特点:

1.谐音现象突出

观察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发现,谐音词语或短语的运用较为突出。例如通过改变声调用“芜湖”来谐音“呜呼”;通过改变声母用“针不戳”谐音“真不错”;通过改变韵母用“有内味”谐音“有那味”等。另外,还存在不少外语谐音的现象。如用“DUCK不必”谐音“大可不必”,用“深藏BLUE”谐音“深藏不露”等。汉语音节数量少,用有限数量的语音来表达纷繁复杂的意义,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或近音字,这为汉语谐音的运用提供了语言基础。而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以语言为载体的外国文化丰富着国人的网络生活,因此利用外语谐音来指代某些词语成为不少网民的选择。

2.叠音化明显

通过相同语音重叠的方式构成词语或短语,也成为近五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常见现象。例如“凉凉”“绝绝子”等。汉语语音节奏鲜明,自古以来,汉民族都重视对语音的锤炼,追求语音上的音韵和谐之美。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存在诸如“呦呦鹿鸣”“青青子衿”等大量的叠音现象。叠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朗朗上口,使语言更加便于记忆,而这一特征也使得叠音词语或短语更易于被网民所接受与传播。另外,当面对压力大、节奏快的现实生活时,这种卖萌式的语言也反映出网民群体追求年轻化的装嫩心理,通过这一构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营造出了一种轻松、亲切之感。

3.语音缩略现象增多

用语音中的拼音首字母指代相关词语或短语是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一大特色,例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首字母缩写,“awsl”是“啊我死了”的首字母缩写。在现代汉语中,用拼音字母辅助汉字记录相关信息是常见的现象,如“RMB”是“人民币”的缩写,“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缩写。由于汉语拼音采用拉丁语音,因此拼音缩写的形式既能够代表冗长的词语或短语,也利于国际化的传播。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交流中,人们抓住了这一特性,通过语音缩略,进一步节省了打字或说话的时间,提高了交际的效率。

(二)从语法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作为各民族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语法在语言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最为稳定,因此,语法也成为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要素。不同的语言的语法特点差异明显,因此可以从语法中窥探出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构词简洁经济

纵观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发现在构词方面具有形式简单,经济实用的特点。二字词语、三字词语占优势,许多网络流行语以缩略的形式存在。例如“社死”(“社会性死亡”的缩略)、“爷青回”(“爷的青春回来了”的缩略)等等。相比语音缩略,这种缩略语更能抓住相关词语或事件的核心,以简洁经济的方式来描述与记录复杂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的观点情感。汉语语法本身具有经济性的特点,在语言交际中,很多句法成分可以省略,这为网民创造简洁经济的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语言基础。另外,汉民族自古崇尚简约,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在快节奏的当代,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来传递丰富的交际信息,提高文本传输的效率,通过简略构词的方式,更有利于网民快速、直观地获取核心信息,降低沟通的时间成本。

2.语法灵活随意

在近五年网络流行语在构词方面往往比较灵活随意,例如,“无语子”(意为“无语了”)、“绝绝子”(意为“太绝了”)等,通过在词语或短语后加“子”来表示“了”的含义;再如固定句式“一整个X住”,在“X”可添加动词、名词等表示强烈情感,如“一整个爱住”、“一整个蚌埠住(谐音‘绷不住’)”。以上的用法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但却被网民广为传播。从语法角度来看,汉语不像屈折语等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要求,这种轻形式而重意合的结构特点为网民的语言创作提供了便利,多个词语只要意义上能结合就可灵活地组成新的短语。从文化上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语言的创造者,网民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基于个人意志进行自由地语言创作,因此部分网民打破了传统语法规则的束缚,在构词时较为随意。

(三)从语义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

作为语言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相较于语言形式,在交际中,人们往往对语义所传递的信息更感兴趣。互联网孕育了特殊的社会方言群体,从网络流行语中可以发现该群体在语义方面特点显著:

1.语义变异显著

通过词义的扩大与词义的转移来赋予旧词新的意义是近五年网络流行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例如,“锦鲤”本是一种观赏鱼,在古代视为一种祥瑞之物,而现在网民扩大其文化含义,泛指一切与好运相关的事物与幸运之人;“C位”本是游戏领域中处于主力位置的角色,现在其词义扩大为各领域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再如,“盘他”本指反复摩擦文玩,在网络流行语中意思转变为整人;“凡尔赛”本是一个地名,但在网络流行语中用来指某些人通过一些反向表述而进行炫耀的行为。以上通过语义的变异与创新来赋予传统词汇新的含义,这种旧词新义现象并不仅仅是语义上的简单替换,而且反映了网民在交际中的创新与求异心理。

2.色彩义丰富

词义可分为理性义与色彩义,近几年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在语义方面都呈现出非理性义倾向。例如,从感情色彩来看,在疫情背景下,产生了诸如“破防、逆行者”等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的是“巨婴、内卷、普信男/女”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从语体色彩来看,“赓续”一词书面色彩浓厚,而网络流行语中更多的是诸如“老铁、甩锅、爷青回”等口语色彩明显的语义;从形象色彩来看,网络流行语的表义更加生动具体,例如“躺平、柠檬精”等给人以形象感。借助汉语丰富的表义特点,网络流行语能够有效传递出网民的思想情感动态。而对其中色彩义的充分发掘与运用,又反映出互联网时代人们宣泄情绪、求异创新的心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私密性,网民在解读社会事件时,往往代入自己的主观情绪,而在个性表达时又往往拒绝严肃、主张新奇,于是具有丰富色彩义的网络流行语成了网民情绪性、娱乐化的产物。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其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发展动态同样值得关注。不同于一般的词汇或短语,网络流行语在语音、语法与语义等方面的特点显著,而这些语言特点的产生都能从文化的角度找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能够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同时发掘该语言现象中所反映社会文化动态,观测新时期网民的个性特点。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网络流行语对于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但部分网络流行语存在非全民常用性、流行周期短促等问题,这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顺利交际和语言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规范网络流行语,发挥语言应有的沟通作用?对以上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①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数据来源: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③数据来源:百度指数:https://index.baidu.com,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2.3.31.

猜你喜欢

谐音流行语网民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谐音词的规则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绝妙的数字灯谜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