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语言学特点探析
2022-08-19◎刘悦
◎刘 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寿阳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地处太原边陲,饮食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寿阳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晋阳小片,方言中有大量的饮食类词汇,折射出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是面食文化)。山西寿阳方言中的饮食类词汇不仅是寿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在语用修辞方面特色鲜明,极具语言学研究价值。
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晋语方言中面食类词汇进行归纳总结和文化解读;二是依据语料,分析和论述晋语区方言词汇的语音、语法特点等。专门针对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开展的语言学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深入考察了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语音、语法和语用等语言学特点,旨在深化山西寿阳方言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晋语方言研究,并为寿阳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一、语音特点:保留入声
现代汉语的调类系统由古代汉语的调类系统发展而来。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与中古汉语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有直接的联系。寿阳话有五个调类,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阴入和阳入,调值为21、423、45、ʔ22、ʔ43。与普通话相比,山西寿阳方言更多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并区分了阴入声和阳入声。入声的发音特点是调值短促,有喉塞音。
许多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都能体现出保留入声字这一方言语音特点。如在“水角的、包的、切面、割糕、辊的面、煮疙瘩、油柿的、烫面饺的、三道儿的、豆沫儿饭、剔尖、黑菜、荞面碗托的、起面饼的、圪垛儿”等词汇中,都存在阴入声(即ʔ22),为短促有力有喉塞音。此外,在“搓鱼鱼、不烂的”等饮食类词汇中存在阳入声(即ʔ43)。
综上,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存在差异:第一,普通话中没有入声,而寿阳方言不仅保留了古入声,而还区分了阴入声和阳入声。第二,寿阳方言没有阴平(调值为55)和阳平(调值为35)的区分,二者统一合并为平声(调值为21),“黄儿、脑儿、馍馍”等词汇能清晰反映出这一特点。
二、语法特点:构词类型丰富
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以合成词为主,主要包括复合式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
(一)复合式饮食类词汇
1.偏正式
在寿阳饮食类词汇中,大多数偏正式复合词采用的是“定语+中心语”结构。其中,中心语以名词性语素居多,定语的形式则较为多样,既可以是单音节形容性语素(如“油糕、油茶、黄菜、酸菜、黑菜、稠饭”等),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多音节修饰、限定性成分(如“片儿汤、柳叶面、辊的面、馓面撮、龙须面、刀拔面、剔尖面、糊糊饭、猪头肉圪夹饼、玉米面糊糊、莜面栲栳栳”等)。
寿阳方言偏正式饮食类词汇的修饰性成分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其中食品的形状、样式、制作方式、制作原料和工具等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修饰语,如“片儿汤、柳叶面、龙须面、玉米面糊糊、莜面栲栳栳、油茶、茶食、刀削面、刀拔面、剔尖面”等。食品的颜色、性质等多由形容性成分充当修饰语,如“黄菜、黑菜、酸菜、稠饭”等。
2.动宾式
动宾式是指词根语素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一个词根表示行为、动作,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和关涉的事物。这种构词方式在寿阳饮食类词汇中也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前一个语素表示加工或烹饪方式,后一个语素表示被加工的食材。如“切面、炒面、焖面、拔面、煮圪瘩、搓鱼鱼、割糕、煎饺、烧馍馍”等。
(二)重叠式饮食类词汇
重叠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构词方式,是指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而成的构词方法。按重叠音节的数量,可将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分为三类:第一,双音节重叠词: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中的双音节词由单音节语素重叠而来,主要为AA式,如“糊糊、馍馍、窝窝”等。第二,三音节重叠词: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三音节重叠词包括两类。一是ABB式,如“搓鱼鱼、栲栳栳、熰牛牛、河捞捞”等;二是AAB式,如“糊糊饭”等。第三,四音节重叠词: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四音节重叠词为ABCC式,如“核桃仁仁、冰糖蛋蛋、鸡蛋黄黄、油糕蛋蛋”等。
在山西寿阳饮食类词汇中,重叠式词汇较为丰富。一方面,一些由形容词、动词重叠构成的新词具有了名词的性质,如“捞捞”等。另一方面,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中的重叠词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不同。叠音词由不成词语素重叠构成,重叠后只是一个双音语素,属于单语素词;而重叠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组成。如“窝窝”中的“窝”是一个独立的词根语素,重叠后表示形容如窝状的面食;“搓鱼鱼”中的“搓”和“鱼”都是独立的词根语素,通过“鱼”语素的重叠,使原本的动宾式结构(“搓鱼”)变为了名词性结构。
(三)附加式饮食类词汇
附加式词汇是指由词根与词缀构成的词汇,又称“派生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是词根,词缀意义虚化、较为抽象,仅起到标明词性、补足语音的作用。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中主要有三个词缀,即前缀“圪”和后缀“的”“儿”。
1.前缀“圪”
前缀“圪”组成的饮食类词汇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圪”+名词,如圪垛儿、圪包包等;二是“圪”+动词,如圪搓搓(“搓鱼鱼”的别称)、圪夹饼等。用作名词前缀时,“圪”带有小巧可爱的感情色彩,如“圪垛儿”又称“猫耳朵”,因面食形状似猫耳般小巧玲珑而得名,“圪”被赋予了小巧的色彩。“圪包包”即小包子,“圪包包”中的“圪”字直观体现出“小”的语义。用作动词前缀时,“圪”没有明显的词汇意义,仅起到使整词变为名词的语法作用,如圪搓搓、圪夹饼等。
由此,“圪”字前缀是寿阳饮食类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圪”字可以分别与动词和名词组成饮食类词汇。在与名词相结合时,“圪”字有表示小巧的附加意义;而动词前的“圪”前缀无明显的词汇意义,只有改变词性的语法意义。
2.后缀“的”
后缀“的”在寿阳方言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范围广泛。从语音来看,后缀“的”[təʔ22]体现了寿阳方言保留入声和入声分阴阳的特点,发音短促有力,读作阴入声。从词法上来看,后缀“的”具有标记词性的作用,类似普通话中的后缀“子”,是名词的标志。这一特点体现在大量的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中,如“油柿的、包的、水角的、起面饼的、三道儿的”等。
在寿阳方言中,含有后缀“的”的饮食类词汇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的”前的名词性成分多为制作材料或食物种类,如“油柿的、烫面饺的、荞面碗托的、三道儿的、起面饼的”等。第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的”前的动词性成分多为制作工艺或烹饪方法,如“包的、卷的、拌的”等。
3.后缀“儿”
在现代汉语中,后缀“儿”是典型的名词性标志。寿阳方言中的饮食类词汇中,也有许多使用后缀“儿”的词汇。常见的含有后缀“儿”的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包括:第一,名词性词语儿化成新的名词,如“脑儿、饼儿”等;第二,形容词性词语儿化成名词,如“黄儿(即黄糕)”等。
在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后缀“儿”有构成新词的作用,如“脑”指大脑或头脑,“脑儿”则指用小米、玉米面、菜焖制成的饭。其二,后缀“儿”具有使原有词语名词化的特征。如“黄”指黄米面糕的颜色,本来是形容词,加上“儿”构成“黄儿”后变为名词,指称黄米面糕这种食物。
三、语用特点:使用广泛,修辞手法灵活
(一)常见于各类民间语言中
民间语言主要是指民间大众所使用的口头用语,具有鲜明的生活化、地域性和民族性 。常见的民间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和流行语。饮食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饮食类词汇作为文化意象广泛运用在民间语言中,不仅体现出寿阳本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制作工艺以及搭配喜好等,也揭示了民间语言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特点。
1.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负载着超越饮食类词汇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丰富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为人处事的经验哲学,富有一定教育意义,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在山西寿阳方言中,包含饮食类词汇的谚语十分丰富。例如,“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用路途的远近来形容各种食物的耐饱程度,与莜面和油糕相比,荞面的耐饱程度较低。“头锅河捞末锅饼”反映的是寿阳特色美食荞面河捞捞的制作工艺。“和面有三光:盆光、面光和手光”讲的是和面的“三光政策”,这样和出的面才更美味。该谚语的产生与当地人日臻纯熟的和面工艺密不可分。“原汤化原食”源自民间传说,讲的是一位书生在原氏饭铺吃凉面,还未来得及将汤喝掉,便匆忙离开了。后来书生患病、求医无方,辗转回到原氏饭铺,喝了之前自己剩的那碗汤后便痊愈了,体现出了寿阳人的饮食搭配喜好。“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是指吃饺子时搭配好酒,越吃越有滋味。“出门饺子回家面”意为要让出门的人离开前吃上饺子,让远归的人吃面,暖胃暖肚。“上轿饺子”是说新娘子上轿临走时要吃饺子以示吉利,等等。
2.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在寿阳方言中,有不少使用饮食类词汇揭示某种人生道理或经验的歇后语。许多歇后语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山药蛋抛坡——各顾各;豆腐跌的灰里头——吹不得,打不得;翻穿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狗窝里藏糕——不牢靠;砂锅里捣蒜——一锤的买卖;荞麦纳凉——各管一行;西瓜掉进油翁里——油头油脑;砂锅上煮牛头——放不下;瞎子吃元宵——心中有数;鏊子上烙饼——翻来覆去;刚上蒸笼的馒头——面生;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等等。
(二)修辞手法灵活多变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各种修饰、加工语言的特定格式。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也通过运用辞格,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
1.比喻
如“发面馍馍”。在旧社会,先生常拿铁戒尺把念书娃的手都打肿了,肿得像发面馍馍一样。该短语运用比喻的辞格,将被先生打肿的手比作发面馍馍,以此形容教书先生的严厉。
2.双关
如“吃生米的”。龌龊鬼开了门,道:“原来是老弟,我只当是吃生米的哩。”仔细鬼:“你老弟从来不吃生米。”这组对话运用了双关的辞格,属于语义双关。“吃生米的”用来指代做事莽撞、不考虑后果的人,仔细鬼表面上说的是自己的饮食习惯,实则暗指自己做事周全妥帖。
3.借代
如“不吃油糕,不沾油手”。在“既然如此,我不吃油糕,也不沾油手,不蹚这趟浑水。”这句话中,运用了以具体代指抽象的借代方式。“不吃油糕,不沾油手”代指不想得利,也不愿承担责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类似的还有“他这人,油抹糕,两面光”。这句话也使用了借代辞格,用较为具体的“油抹糕,两面光”代指抽象事物,某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讽刺做人世故。又如“二饼子”。在“那里站着一个二饼子”这句话中,运用了辞格的套用,即借代套比喻。首先,将戴眼镜的人称为“二饼子”,是将眼镜镜片圆圆的外形比喻成饼子。其次,以特征代本体,用“二饼子”代表那里站着的人。
综上,寿阳饮食类词汇与民间语言密切相关,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同时,这些包含饮食词汇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使用了多种辞格,如比喻、双关、借代等,实现了由表达简单的客观事物向描述抽象概念的转变;表明寿阳方言的饮食类词汇具有强大的语言表现力。
四、余论
山西寿阳饮食文化是三晋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奠定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风格,加之民间智慧的积淀,寿阳饮食得以誉满天下。寿阳方言中的饮食类词汇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有极高语言学研究价值。
本文系统分析了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语音、语法和语用特点。在语音上,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保留入声且入声分阴阳,大部分饮食类词汇为阴入声。在语法上,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多为合成词,并以复合式、重叠式和附加式构词法较为常见。在语用上,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大量运用在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中,同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格、修辞手法灵活。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反映了极具本地特色的人生经验与哲理,凝结了寿阳浓郁的饮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