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研究述评

2022-08-18焦素花张宇婷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焦素花,张宇婷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教融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1]。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转变是依托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的现实坚持原则,不断用非常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教融合的实施,给体育和教育部门提供了共同的方向,那就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全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融合打下坚实基础[2]。聚焦此命题,梳理归纳研究成果,总结、反思当前体教融合基本内容的研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探索提供参考与启示。

1 体教融合的概念界定及其溯源——何为体教融合?

1.1 体教融合的定义

概念解释是学术研究的开端,对体教融合概念的辨析是体教融合研究的前提。梳理近40年体教融合概念与范畴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学术界对体教融合概念的定义可谓多元丰富,经历了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转变(见表1)。由表1可见,体教融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范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体教融合的概念形成清晰、统一、标准的定义,反映了不同时期学者对体教融合理念的基本认识和把握。限于时代性因素,早期对体教融合的认识过分强调“体育精英”,无视一般青少年对体育的需求和体育权利,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普通青少年体质差的问题。

表1 部分文献关于体教融合概念的界定

“体教融合”是对体育地再审视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3],目的在于为竞技体育提供优秀后备人才,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促进更好地保障体育人才的再就业。

1.2 体教融合的理念

体教融合是以思想、价值观、制度体系和更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支撑,不同主体在理念、组织、目标、资源、政策和措施方面进行深度融入的理念和目标的高度统一,它覆盖了体育和教育的各个方面。体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相加,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这一理念应该达到以文育人和以体育人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人中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作用[13]。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与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目标指向青少年的发展。理念融合是深化教体融合的先导。要摆脱部门思维,不分“你的”和“我的”[13]。“按照传统的想法,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业,这是一种偏见。”季浏指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的支持[14]。”杨国庆在《新内涵·新理念·新路径——论新时代体教融合新发展》一文中指出:“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具有新的内涵,是时代发展需要的[15]。”体育和教育之间原本是相辅相成的,但由于隶属于两个部门,所以在某些方面能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最初相互联系的事情变成了它们自己独立和割裂开的事情。因此要使体育和教育双方力量联合起来,在体育技术研究、学校体育水平、高水平运动员发展、体育管理人才培养、体育相关产业等层面进行深度融合,打好组合拳[13]。贯彻落实好体教融合,加快让体育回归到教育中,这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也能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国力。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和最终归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体育认识发生了变化,国家培养优秀竞技人才之途径越发广阔。体教融合不仅注重培养优秀的竞技人才,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建设,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眼下提出的体教融合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要为我国的体育竞技事业储备更多更好的人才;二是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发展不光要注重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更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最终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13]。如杨国庆指出的,“体教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民教育,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

2 历史与现实逻辑——为何提出体教融合?

2.1 历史逻辑

体教融合的提出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体教融合这个关键词的言外之意: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体教分离的状态。这里需要做一个历史的回顾。为什么会体教分离,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想要借助体育外交来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进而推广中国竞技体育,通过体育让世界认识中国;二是成立中央和大区的体育院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专业培训体系,包括创建大型体育场等,主要是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从1953年开始,全国每个省都相继成立了体育局。比如江苏体育局,它的前身是1953年春天办的体育干部培训班,从此构成了这样一个制度性组织体系。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体现。体育和教育由此分离开来。体育就作为独立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来发展,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经过几十年的体育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体育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完成了树立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因为在我国三级运动训练体系中,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正常的基础教育,因此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困境。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体、教分离制度的缺点日渐暴露出来。专业选手的社会化停滞,业余的体育院校生源逐渐萎缩,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推进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17]。

体育界最先提出“体教结合”。其根本目的是努力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门实行“体教结合”,是为了化解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新形势下,体教结合的传统发展观已日渐不适合新发展,体教结合转型问题势在必行[18]。随后,教育部也提出了“教体结合”的理念。教育系统之所以提出是与青少年体质下降有关。这已经成为国家到人民、政府到家庭都关心的问题。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社会现实,“教体结合”的问题浮现出来。2012年 1月19日,《上海探索“体教融合”新路》中首次出现关于“体教融合”的一些表达。在体教结合阶段,我们发现了日益剧增的弊处和问题。为有效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将传统的体教结合升级转变成新型的体教融合。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传统体教结合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将体教结合升级为体教融合。把体育和教育的突出优势融合起来,让学生的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此建立有广泛影响力的运动员队伍,进而大力促进我国体育建设的蓬勃发展[19]。

体教结合实施以来效果不佳,并未真正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供给问题。运动员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尚未实现,其关键问题是并未解决“学训矛盾”。体教结合没有沿着理想轨迹为我国形成优秀的运动员群体解决问题,只是起到了化解矛盾的作用。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只是形式上的结合,实际的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始终是各自为政。为了进一步解决“体教结合”以来体育与教育的分离状态,“体教融合”应运而生[3]。2020 年 4 月 27 日,“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意见》。这不同于以往体教融合的相关表述。体教融合承载了新的内涵和使命,随即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学界的专家先后从体育人才培养 、体教融合循证支持、考试制度改革等不一样的视角对《意见》内容加以深刻研讨[4]。

2.2 现实逻辑

程志理认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有两大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即为什么要‘体教融合’?从中央的角度来说,其实是要贯彻一个叫大文化部的理念,就是要把体育和文化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做。这是中央在十四五期间对未来发展的一个整体布局,所以要‘体教融合’。第二方面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就是要把体育作为人成长的重要方式,把体育拉入到国家全民教育体系里边来理解。这是中央文件的两个基本精神[20]。”

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都有需求。一来,建设体育强国必定需要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支撑,因此,体育部门急迫地想要进一步拓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规模,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不管是素质提升还是规模储备,目前都遭遇挑战。回看近些年参加三大球项目的体育后备人才,规模数量几近匮乏,其短板已渐显现[6]。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想要提高后备人才的竞技水平。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各项目的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20]。由于运动员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自身的能力、文化素质都较低,很难适应开放型的社会,有些退役的选手更是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这说明我国在实施体育与教育相融合的时候,缺乏主体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资源均衡分配等问题[16]。所以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体育素质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体制,是亟待解决目前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人才的培训制度建设和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

步入新时代,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我们国家以奥运会夺金争光为主已慢慢转向侧重为以三大球等体育项目为主,比赛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以助推全民健身计划有秩序开展;第二,运动员更加充满个性,愈发能理智的思考,理性化分析自己的体育生涯和职业路径;第三,由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太容易单方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满足竞技人才发展的需求。由此,落实体教融合不能只注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要在诠释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矛盾转变,以及从体育、教育部门的需求方面着手。这是新时代体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6]。鉴于此,“结合”走向“融合”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必然出现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不仅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乘势而上”,还要抓住历史机遇,健全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1]。

3 路径选择——如何回归体教融合?

3.1 认识论基础:体教融合实现的影响因素

目前来看,体教融合主要要消除学校体育、各级各类体校、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社会体育组织四类主体的政策壁垒。体教融合要真正落地,在政策导向、管理方式、职能分配、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上,必须加强部门协同,破除部门利益藩篱[11]。杨国庆认为,想要真正认识中央深改委在国家这一层面深化体教融合的深度内涵,唯有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方能使体教融合的目标顺利实现,并且能够真正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了解体育事业的实践价值和体育的多重功能,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领悟新时代体教融合的使命与责任;深度体会体教融合的精神内核,彻底更新育人理念,并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深入理解[3]。实施体教融合不仅仅是某个系统或部门的任务,需要多部门参与,多方支持才能完成。它可以联合社会、政府和学校的不同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体教融合的实施。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为共同目标,落实体教融合理念,探索体教融合内容和规划,复合体育人才培养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总有缺失[22]。首先,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力量。政府要统筹体教部门体系,通过综合规划,制定科学计划和决策,进行管理和指导,推动政策落实,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其次是学校的力量。学校要把政策和决策化为行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根据学校特点,实施特色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真正落实工作指导精神。最后是社会的力量。社会必须支持青少年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公共体育俱乐部,或者组织体育志愿者活动,以解决学校体育活动中无法解决的问题[22]。

体育和教育部门历来在首要利益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工作目标的融合度不高,故消除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的利益问题势在必行。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开创了一个新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了“政府牵头、市场参与、社会协调”的发展雏形,体育的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一些改变。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社会体育机构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入体育专业化技术评估、培训体育技能、体育相关研究和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出色的运动员、优秀教练或者退役的体育资深人士来当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打破缺乏体育教师这一难题,有利于学校形成项目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2 机制基础及操作依据:体教融合实现的内在逻辑及实现策略

3.2.1 体育和教育方面践行体教融合这一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新时代的体教融合需要整体化的计划和推动,体现出体育和教育的全面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强调整体性、系统性、高效性、特色性和战略性[13]。落实体教融合要先将发展思路相融。首先,体育应重返教育本位。体育原本就是对身体进行教育,而如何塑造身体就是教育问题。所以,想要整体提高竞技水平就要利用好学校体育,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利用体育课和体育比赛,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养,探索一条新的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加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其次,体育是教育目标实现的着力点。唯有体育与教育在价值、目的和功能上充分融合,方才可以构建新型的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合力推动青少年健康持续发展[6]。这就需要体育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为众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提供青少年所需的公共体育设施。体教融合能够助推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进而使政府、学校和社会明晰各自目标,强化体育教育的内生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显然不是只有体育和教育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总体性、科学性、统筹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牵头部门要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能第一时间协调并解决相关部门的意见分歧、彼此牵制等问题。教育部门要纵观全局,进一步加大对各个区域的引导和监督,日益完善体育资源配置,能够及时对体教融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因而,要使体教融合迈出新台阶,就必须要树立多样化、融合、开放的治理思路,整合优势资源、主动积极地与社会对接。

体教融合的提出要求高校必须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要求高校领导和运动员明确认识到,新时代要想实现体育强国,必须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对于教育部门来说,推广可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吸取经验,为后备人才选材方面提供有效建议,扩充体育后备人才的规模;对于体育部门来说,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累积的经验,可以助力教育部门在训练中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办好竞赛组织运作和师资力量的培训等的目的。

3.2.2 学校体育方面南京体育学院提出了“训练也是教育”的大教育观,完全改变了以往太过注重竞技体育的独特性而抗拒教学共性规律的不够全面的做法,遵循人才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规律,创建“学院办基地”的全新模式。办学定位采用育人理念,在“学训研结合”运作机制上加以深度实践探索[23]。全方位认识学校体育在培养后备人才和体育锻炼中的价值,着重解决青少年运动量不足、学校体育教学能力薄弱、体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必须要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明确在教育发展中学校体育的中心位置。

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基础,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之源。因此,深化体教融合,就必须围绕体育的教育功能,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社会及市场应积极把资源投入到学校体育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动力。

3.2.3 社会方面从青少年体育视角看,我国有大约三亿的青少年亟待全面建构多元、多形态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以担负起赛事活动组织、运动技能训练、体育文化交流、运动健康知识传播等任务。因此,体育和教育部门应携手制订青少年运动俱乐部进入学校的准则。此外青少年俱乐部组织和学校在提供学生课余活动服务、场地设施服务、培育体育特招生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健全和完善体教融合运作机制,继续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构成多部门贯通、多主体参加的新理念。在学校设立教练职位、组建运动队、提供体育课后培训补偿,应把职责清晰的基础教育发展和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高度融合,优化整合高校运动场馆等资源,借助与国家队、省级专业队联办或独创等手段,全力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开拓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域和眼界。

4 结语

纵观现有文献,关于体教融合的讨论日益丰富,但对现有研究仍缺乏系统梳理和整合,不利于形成对体教融合的全面认识。纵观当前对“体教融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推测和案例分析上,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已有研究阐释了“体教融合”的内涵、概念、现状、出发点、难点和未来路径,极大地推动了“体教融合”理论的发展。然而,有效推进“体教融合”,还需学者们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