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五大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2022-08-18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2022年6月30日至7月3日,第二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 2022)以“线上+线下”形式在云南昆明举行,本次大会遵循“再普及、再规范、再提高”的宗旨,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结合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现状,以“薪火传承,共创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就心血管介入热点和前沿话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视野。CCIF 2022同期举办了“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等多场新闻发布活动,展示了我国房颤、胸痛、心衰、高血压、心脏康复等五大心血管病中心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房颤中心为推进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主持“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徐亚伟教授说,房颤中心是一个单病种管理的系统工程,房颤中心的建设对我国房颤疾病的防治与全程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房颤中心不断整合社会力量,无论是房颤中心的建设工作,还是我国房颤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以及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中国房颤中心联盟面向全社会普及房颤防治,有效提升了我国房颤疾病治疗率与公众知晓率,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的领域贡献。
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以“中国房颤防治现状——房颤中心建设成果与展望”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黄从新教授介绍说,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号召不同等级医院均应参与房颤中心建设;同年12月27日,中国房颤中心联盟正式成立。目前已有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联盟,并成立了75家地市级联盟;注册单位近1600家,上报数据医院达1347家,数据总数超239万例;已通过认证单位611家,示范基地75家,第五批次建设单位187家。
黄从新教授说,房颤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在房颤中心组织下,纳入114 039例患者的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于2022年年初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子刊。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为1.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慢性心衰、脑卒中等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院内房颤机会性筛查阳性率为3%。随着房颤中心建设的不断进展,我国房颤患者的规范化抗凝水平持续改善,抗凝治疗率从2018年的45.5%提升至2021年的68.9%,且华法林使用比例逐年降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比例不断提升,这一现象在县级医院同样得到了体现。在房颤手术方面,截至2021年9月,58 305例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平均年龄62.4岁,其中男性占61.8%,女性占38.2%,阵发性房颤占58.5%,持续性房颤占24.9%,长程持续性房颤占1.9%,未分类占14.4%。
在展望房颤中心未来发展时,黄从新教授提出房颤中心建设要以“三全、三高、三创”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全员规范”“全程规范”“全域规范”的理念,并且要做到全员细节管理质量高、全程环节管理质量高、全域同质管理质量高。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诊疗流程、创新诊疗技术和创新防治成果。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房颤中心建设的前途一定会更加光明,以丰硕的成果造福2000多万房颤患者,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心衰中心开创心衰防控新局面
上海瑞金医院金玮教授主持“中国心衰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金玮教授指出,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而心衰中心的建设旨在推广心衰规范诊疗,助推分级诊疗,对规范我国心衰患者的诊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介绍了“2022中国心衰中心建设的进展与规划”。
杨杰孚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心衰中心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心衰中心经历了“孕育萌芽”“探索发展”“稳步向前”等三个阶段,于2020年“初成规模”,现在已进入“积累跨越”阶段。2017年发布《心衰中心认证标准》等,2018年发布《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基层心衰中心认证标准》等,2019年发布《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等,2020年出台《中国心衰中心质控标准和考核办法》等,2022年发布《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等。五年来,已推动建设心衰中心注册单位2006家,九批次共认证通过681家;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份启动建设,并已成立24个省级联盟和50个地市级联盟。
杨杰孚教授说,推动心衰的分级诊疗,实施双向转诊是心衰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鼓励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通过建设心衰中心来推动分级诊疗。2022年上半年,心衰中心开展基层培训会近百场,分级诊疗“云”培训会1期,建设帮扶100多家心衰中心单位;通过对118家心衰中心的调查,向上转诊患者3265位,向下转诊患者9049位,接收下级医院转来的患者16 376名,接收上级医院转来的患者1774名,与1237家医院签署了上下转诊合作协议,心衰分级诊疗效果显著。杨杰孚教授表示,未来中国心衰中心要加强与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以患者为中心,以指南为依据,从深化质控、深拓基层、分级诊疗、患者教育、真实世界大数据等五个角度共同发力,推广心衰规范化诊疗。
胸痛中心打造中国特色模式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主持“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共同出席会议并进行了相关报告,会议由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担任主持。
方唯一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工作;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经过11年的奋斗发展,已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中国特色模式。目前全国范围胸痛中心建设数量超过5300家,29批次累计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达2096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超过6300家,已形成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全国344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完成了344个地市、州、地区的93%覆盖,县域覆盖率达到96%以上。
方唯一教授表示,未来中国胸痛中心将在卫健委的领导下,落实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的十大任务;通过提高质量、深化体系、全流程管理、科研产出等四个方向的15项具体措施,建立中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胸痛中心将继续落实再认证及常态化质控工作,确保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规范的医疗服务。推动胸痛救治体系向纵深发展,加速构建高效、快速、广覆盖的急性胸痛救治网络。进一步完善胸痛中心全流程管理,不断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曲新凯教授介绍到,《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的制定及持续优化夯实了常态化质控体系工作的基础,目前已更新至第3版,指导医院按照指标要求持续改进,提高胸痛中心建设质量。胸痛中心的常态化质控需要建立全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形成“全国-省联盟-地级市联盟”三级质控体系,高效推进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质控落地。未来,中国胸痛中心质控工作的核心是落实省级联盟和地市级联盟的常态化质控核查,提升质控报告影响力,指导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建立健全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体系,落实《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严格落实发行检查、奖惩制度,确保通过认证医院秉承持续改进理念,规范化、常态化运行胸痛中心;加强数据管理,持续提升数据质量,推动相关科研发表,指导临床,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救治效率。
徐亚伟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胸痛中心再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标准》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并于2020年6月进行了更新并颁布《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再认证标准》,目前共完成116家标准版单位的再认证审核,2021年度283家单位及2022年度486家单位的再认证审核工作正在进行中。徐亚伟教授表示,胸痛中心的再认证工作促进了胸痛中心建设单位的同质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审核标准为纲,以客观实际为要”,做好胸痛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守门员”,稳步推进胸痛中心的再认证工作;同时要秉承“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做好胸痛中心再认证审核的“执行官”。通过胸痛中心再认证工作的常态化运行,真正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行稳致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源源教授主持“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教授出席发布会。陈源源教授强调,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旨在打通高血压防治最后一公里,构建我国立体化高血压防治体系,以实现我国高血压患者全面达标。目前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工作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极大程度提升了我国高血压的临床诊疗水平,给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李南方教授介绍了“高血压达标中心2021年建设成果”,目前全国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注册数量突破4200家,已通过认证315家医联体(1447家医院),并且高血压达标中心通过认证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全国参建单位中一级医院的占比达43%,已初步形成二级以上医院带动基层医院的管理体系。李教授指出,通过“深化中心认证管理体系、推进医联体/医共体规范化建设、推动远程血压管理、加强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设质控平台挖掘数据价值、广泛开展工作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发力,2021年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成果丰硕、行稳致远。做好认证和再认证,拓展体系优质优量。
孙宁玲教授介绍了“高血压达标中心2022年建设规划”,2022年高血压达标中心要优化认证工作体系,每年组织三批次认证和一批次再认证,同时要帮扶基层提升建设内涵。计划在2022年底共完成注册5000家,发展700家建设单位,通过认证450家医联体;其中2022年预计通过120家标准版医联体和30家智享版医联体。孙宁玲教授表示,2022年高血压达标中心的工作规划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体系拓展,扩大规模,优质优量,开展年度两批次标准版认证,修订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标准3.0版等。二、加强质控,加大力度,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数据治理,加强质控管理,提高数据质量,核心专家牵头组织成立科研队列,推进科研发表。三、推进信息化,实现远程血压管理,推广远程血压管理,打造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推进智享版认证工作。四、深化医师培训,关注患者教育,提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学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扩大患者随访管理和科普教育。
心脏康复中心推动心血管疾病闭环管理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张云梅教授主持“2022年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心脏康复中心执行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伟静教授出席发布会。张云梅教授指出,心脏康复旨在帮助患者在发生心脏事件后的功能恢复、预防复发,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心血管病死率的关键节点之一,通过心脏康复可以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徐亚伟教授在介绍“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成果与建设规划”时指出,心脏康复中心于2018年12月正式启动建设,在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等成熟的中心建设经验基础上,推动心血管疾病患者评估康复随访管理,贯穿疾病的防救治康全过程,实现心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有覆盖29个省份的1257家注册单位,四批次共认证117家心脏康复中心,遴选了23家示范单位并成立了19个省级联盟和2个市级联盟。
2022年,计划注册单位达到2000家,通过认证单位达到200家,并启动心脏康复中心再认证工作。2023年是心脏康复中心启动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注册单位达到3000家,通过认证单位达到500家,并上线质控平台,31个省级联盟全部成立。在2028年(即第二个五年),希望所有医院都启动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并总结中国经验,推广中国模式。通过全程、全面、全新管理,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为中国心血管疾病拐点早日到来努力奋斗。(封面图为心脏康复中心执行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