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临床分析
2022-08-17俞正全
俞正全
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邳州 221300
胃脘痛为中医病名,在西医中主要对应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病发率高、根治性难等特点[1]。该病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胁肋胀痛、嗳气、胃脘痞满、泛酸等[2]。中医一般将胃脘痛分为胃阴不足、肝胃气滞、胃络瘀阻及脾胃虚寒等证型,其中以肝胃气滞型发生率较高[3]。现阶段临床针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治疗多以药物干预为主,而常规西药尽管能够符合患者治疗需求,但多为促胃肠动力、抑酸、胃肠道激素水平调节、胃黏膜保护等治疗,存在根治性差、易复发等问题[4]。柴胡疏肝散则为经典中药组方,其包含陈皮、柴胡、甘草等多味中草药,可发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相关临床实践显示,其在胃肠疾病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疗效[5-6]。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21年6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38.65±6.12)岁;病程0.5~5年,平均(2.13±1.02)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7岁,平均(38.59±6.20)岁;病程0.5~4年,平均(2.09±1.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中关于胃脘痛诊断标准相一致,辨证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诊断标准,表现为胃脘疼痛、胁肋胀痛、嗳气、胃脘痞满、泛酸等;且经胃镜检查辅助诊断,符合慢性胃炎诊断;参与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胃部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药物过敏患者;沟通障碍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61220;规格:20 mg)口服,20 mg/次,1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19990317;规格:5 mg)口服,5 mg/次,3次/d。
观察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方如下:柴胡、川芎各10 g,陈皮、香附、麸炒枳壳、白芍各10 g,炙甘草6 g。随方加减如下:胃脘痛严重者,增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伴嗳气者,增加旋覆花10 g、赭石20 g;伴胃内泛酸者,增加吴茱萸3 g、乌贼骨10 g、浙贝母10 g;伴恶心呕吐者,增加姜半夏5 g、竹茹6 g;腹胀、纳呆者,增加砂仁8 g、白术10 g;胃阴不足者,增加麦冬10 g、沙参10 g;伴气虚乏力者,增加黄芪10 g。上述药物加水煎煮至汤汁400 mL,1剂/d,分为早晚2次用药。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①治疗效果: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评估。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预后半年无复发,且在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等理化检查显示正常;有效:主要症状(胃脘疼痛、胁肋胀痛、嗳气、胃脘痞满、泛酸等)消失或减轻,次要症状(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多食易饥等)有改善,理化检查显示有好转;无效:理化检查未见好转,且各项证候均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②中医症候积分:参考《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9]评估患者症候积分,主症:胃脘疼痛、胁肋胀痛、嗳气、胃脘痞满、泛酸等;次症: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多食易饥;每项依据症状轻重,记为0~7分,总计56分,评分越高症候越严重。
③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腹泻、头晕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主要症候治疗前19.56±2.37 19.61±2.41 0.081 0.936治疗后9.56±1.25 6.37±0.95 11.129<0.001次要症候治疗前18.45±1.33 18.47±1.35 0.058 0.954治疗后6.78±0.79 4.25±0.50 14.822<0.001总积分治疗前37.15±2.41 37.08±2.38 0.113 0.910治疗后14.23±1.56 10.46±1.48 9.603<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胃脘痛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均有一定关联。一旦胃病发作,会对患者饮食起居及工作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多以药物干预为主,虽然常规药物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治疗中可发挥一定效果,但整体预后不佳[1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常规用药方案未结合患者具体病症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有关,因而治标不治本,未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1]。中医认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发生是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乘脾、犯胃,促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所致;病发后则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胁肋胀痛、嗳气、胃脘痞满、泛酸等临床症状。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脾胃素虚,或损及脾胃,致使肝胃不和的主要因素之一[12-13],故中医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药方剂柴胡疏肝散为经典理气剂,可发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该方剂中包含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芎、陈皮等药材,其以柴胡为君药,发挥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14]。将香附、川芎二者作为臣药,可发挥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及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协同柴胡发挥解肝经郁滞、行气活血、止痛的效果[15]。白芍、陈皮及枳壳共为佐药,其中白芍可补血、敛阴柔肝,以发挥缓急止痛的效果;陈皮则能够理气降逆、调中开胃,可燥湿化痰;枳壳具有行滞消胀、理气宽中的功效。三者合用可共奏行气导滞、柔肝止痛的效果[16]。甘草能够缓急止痛、补脾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可为使药,起到调和诸药,促进药效协同发挥的作用。7味药材联合应用有效起到和胃止痛、疏肝解郁之效[17]。随证加减进一步结合患者实际病症采取针对性干预,并最终在中病即止的原则下促进患者病症恢复,以免耗气伤阴。
结合研究可见,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柴胡疏肝散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陈向伟[18]相关研究显示,将柴胡疏肝散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型)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常规西药干预)的83.67%(P<0.05),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症候积分分别为(6.37±0.95)分、(4.25±0.50)分、(10.46±1.48)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柴胡舒肝散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治疗中发挥积极价值。可见在柴胡疏肝散多味药材协同作用下,可发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主症及次症,促进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6.67%相近(P>0.05)。证实将柴胡舒肝散用于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治疗中能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病症,且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治疗中予以柴胡疏肝散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