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会讲故事的城
2022-08-17编辑朱七七摄影宁志浩
编辑|朱七七 摄影|宁志浩
聊城,一座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的城市。
这里是鲁西平原,坐落在古运河畔,湖、河、城融为一体,京杭大运河像一条游龙越境而过。
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从春秋建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清时期,由于漕运兴盛带来了聊城文化事业的发展。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发现。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老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总是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里的城:悠悠古韵
想要探寻古韵聊城,一定要去一次古城。古城其实是指被东昌湖环抱的约一平方公里古城区,或者说是光岳楼周围的一片区域。
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聊城古城素有“凤凰城”之称。它位于山东西部,古运河畔,明清时期叫东昌府。漫步古城,看一看古朴的楼宇,感受岁月的痕迹。古城被东昌湖四面围绕,京杭大运河从东穿过,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从空中鸟瞰古城,仿佛是航行在碧波之上的诺亚方舟,古城正中间的光岳楼恰似方舟的桅杆,耸立在云端。整座古城呈现四方形,古城里的道路交错有序,状如棋盘。
来到古城一定要登一登光岳楼,它位于古城的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与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等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古代,康熙、乾隆曾多次驾临光岳楼,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钟暎”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
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主楼为木结构。楼内有很多匾、联、题、刻,其中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题写的匾额、楹联尤为珍贵。
这里的湖:粼粼碧波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在聊城穿城而过,城区中央还有一座水面辽阔的湖泊与运河之水相连通,如一颗硕大的璀璨明珠镶嵌在运河之畔,这座湖泊就是东昌湖。
漫步东昌湖,能看到中华水上古城被湖水包围,一步一景,十分漂亮。清澈柔美的东昌湖,似聊城的明珠,温柔润泽;湖旁垂柳倒影于碧波之上,日出与日落时,霞光在湖面上变幻万千。烟柳画桥,水光潋滟,风熏烟暖,东昌湖环绕着古城,构成了一幅城湖相依的绝美画卷。
一湖翡翠千重秀,碧波潋滟荡古城。驻足岸边,放眼望去,一座东昌府(聊城),竟然在它的包裹下温蕴了几千年。夜晚的东昌湖,也一改白日的清新淡雅,浓妆艳抹起来,披红挂绿,流光溢彩,美得恰如其分,浓一分则妖,浅一分则俗。
或形只影单的行者,或三五成群的游人,或花前月下的恋人,流动于桥上、湖上、亭中……
这里的运河:蜿蜒迂回
走进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波光水影间,令人身心沉醉。
说到聊城段的运河文化,临清是最有讲头、有看头的……这里有明清时期税收高居沿岸钞关之首的“临清运河钞关”,有“粮艘麋集,帆樯如林”之地——鳌头矶,还有可以眺望壮美运河风光之地——舍利宝塔……
明清时期,为了调节水位便于航运,在临清城内的很多运河段都建有闸或桥,因而两支运河上靠近“中州”的两处河闸便列其左右,就像是鳌的两只足,另有一座广济桥在“鳌头”之后很像其尾,使整个中洲古城区形状似鳌。
站在鳌头矶门口,面对这样一面城墙,也许我们都无法想象它在中国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在那个漕运繁盛的年代,这里是真的有“粮艘麋集,帆樯如林”之景象。
在聊城有这么一句老话“聊城古楼临清塔”,这里的“楼”我们都知道是东昌古城中的光岳楼,塔就是运河东岸的这座“舍利宝塔”。
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塔身是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一共九层八面。它与通州燃灯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
在临清老城区后关街160号,你就能看到临清的运河钞关。这是一组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始建于1429年,这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
城在水上,水在城中,得京杭大运河滋养,聊城始终以优雅的姿态,姣好的容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您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