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南粤古驿道活化策略研究
2022-08-17曾昭真
潘 莹,曾昭真,施 瑛
引言
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下文简称“体系”)新概念。就以往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由于地方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而在城乡建设中经常遭受破坏的情况,《意见》旨在通过体系的构建,使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能在城乡建设新阶段得到更好的保护。就体系的核心思想,可从《意见》得出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1)作为保护对象的各遗产要素的体系化;(2)遗产活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3)参与主体多元化。
广东省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遗产资源且经济发达的省份,在解决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保护的冲突问题中,创新性地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城乡建设相结合,探索实现遗产资源保护和城乡发展双赢的路径。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陆路和水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2016年,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要求的情况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应运而生。在历时近6年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广东省在驿道沿线遗产资源的实地勘察、驿道线路规划、沿线乡村振兴、多方协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关团队在驿道的历史人文、价值分析、活化利用和驿道对沿线聚落发展的影响、与聚落的关联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个案经验总结。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诸多实践与《意见》中关于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内容有共通之处。基于上述体系的核心思想的三方面内容,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优秀实践成果,着重从南粤古驿道的遗产体系构建策略、遗产活化方式和工作模式三方面予以探讨,以期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广东经验。
1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的驿道体系构建
1.1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内容构成
南粤古驿道线路的保护利用工作以广东省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南粤古驿道线路作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是由线路系统和遗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网络体系。
1.1.1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内的线路系统构成
南粤古驿道线路系统是由“连接线”串联古驿道本体遗存所形成的,实现古驿道遗存与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的联系并构成完整体系的道路骨架。“连接线”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引入的概念,是指与古驿道本体相连接的城市道路、公路(县道、乡道、村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线性载体;“古驿道遗存”是指与古(驿)道直接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驿道、古驿铺、古驿亭、古关隘、指路石、古碑刻、古码头、古渡口、古栈道等。
广东省层面的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内线路系统的路径载体主要为风景道、水道、碧道、省立绿道和步道,分别占比40%、25%、16%、10%和9%(图1)。
图1 南粤古驿道线路的主要路径载体类型
1.1.2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遗产要素构成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保护对象认定的时空范畴得到拓展,既保护驿道本体,又保护与驿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沿线遗产要素。一方面,历史上古驿道的形成与发展受其所经过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古驿道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衍生出诸多与其军事防御、移民迁徙、商贸往来和信息传播四大功能相关的遗产要素。驿道体系内的遗产要素具有空间分布跨度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特点。
根据相关研究团队或学者对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构成类型的研究,并综合驿道沿线的遗产资源情况,驿道体系内的遗产要素分类如下(表1):根据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分为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凸显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的复合性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存在状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与驿道本质和功能的相关性分为五类:古道和交通史迹,反映驿道作为道路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古代军事防御史迹,反映驿道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市与村落史迹,反映道路与沿线聚落的互生关系;商品生产与贸易史迹,反映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多元文化史迹,反映驿道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大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自然景观资源根据中国对其保护的相关政策可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复合性遗产根据广东省的遗产资源列入联合国、中国等的遗产体系内的情况,分为农业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
表1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遗产要素构成
1.2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构建路径
1.2.1 基于调查考证,梳理历史上古驿道线路走向
南粤古驿道根据建设形制可以分为驿道(官道)和民间古道,其中,驿道(官道)作为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军事、政务、经济上联系的交通道路,其相关信息在许多史书上有所记载。通过对古代中央王朝编修的地理总志和广东地区的志书等史料进行研究,梳理出驿道(官道)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内容构成。历史上广东地区的驿道(官道)在不同时期受军事、政治或经济等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而发展,总体上经历了“肇于秦汉、兴于隋唐宋元、盛于明清、衰于晚清民国”的过程。这些驿道(官道)中,在时空跨度上,既有远至秦汉时期在粤西北地区开通的潇贺古道、茶亭古道、西京古道,又有近到明清时期在粤西地区新增的南江口—高州古驿道等通道;在存在形态上,既有陆路驿道,又有水路驿道,以及水陆兼并的驿道(图2)。历代新建、改建或扩建的驿道(官道),连同民间古道一起构成了历史上广东地区的交通网络体系。
图2 历史上古驿道主要线路走向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广东方志,如元代的大德《南海志》、明代的嘉靖《广东通志》、清代的嘉庆《三水县志》等,记载了驿道(官道)的走向、驿站或递铺的名称和方位、递铺之间的距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史料收集和研究,初步确定驿站或递铺现今的大致位置。通过咨询地方居民、现场考古勘探,发掘驿道本体、驿站、递铺、古驿亭、古关隘等古驿道遗存。以史料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考证陆路驿道本体遗存位置、历史上驿站和递铺位置和古水道名录等情况,查明广东省境内驿道(官道)和民间古道遗存的位置和保存状况,以此进一步确定历史上古驿道线路走向。截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发掘古驿道遗迹370多段,古桥、驿亭等相关遗迹500多处,能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且查明现今相对位置的驿站、驿铺270多处。
1.2.2 根据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原则,选择发展节点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遗产要素类型多、数量大,需要对这些遗产要素进行分级,选择需要重点或优先保护的对象作为发展节点。通过规划发展节点,既实现遗产要素的分级保护,又有利于后期联动其他遗产要素的活化利用。
依据尊重历史、保护驿道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将古驿道遗存确定为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核心资源,古驿道沿线其他历史文化遗产次之。古驿道沿线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再根据其与古驿道关联的紧密程度决定其发展的先后次序,如拥有古驿道遗存的聚落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古驿道文化内涵的聚落往往被规划为重要发展节点。再者,根据古为今用、突出活化利用的原则,除了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外,古驿道沿线的自然资源中,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受国家法律或国际公约认定和保护的对象也具备成为重要发展节点的条件。
基于古驿道沿线遗产资源的摸查情况,有1 200多处遗产点被规划为发展节点,其中历史人文节点959处,包括202处古驿道遗存,388处历史文化城镇村,369处其他文物古迹;自然节点248处,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旅游景区等。
1.2.3 通过“连接线”串联发展节点,形成驿道体系
在对广东地区古驿道进行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线路走向大致沿驿道历史线位规划布局的步道、绿道、风景道等作为“连接线”,串联散布于广东各地的古驿道遗存等1 200多处发展节点,形成全长约11 230 km、贯穿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103个县区的南粤古驿道网络体系。该体系以14条主线、56条支线为道路骨架,并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延伸。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交通组织、城镇发展等要素,形成以6条古驿道文化线路(每条文化线路包含多条古道)和4个重要节点为主的驿道线路空间结构。其中,6条古驿道文化线路分别为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西江古驿道线路、潮惠古驿道线路和肇雷古驿道线路(图3),为后期对各驿道采取针对性保护和差异化发展做铺垫。
图3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空间结构
1.3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更新发展
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渐进更新的体系,通过不断纳入新发掘的古驿道遗存等遗产资源来丰富其内涵。这一方式能有效避免因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限与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分布范围广、构成要素过多之间的矛盾而使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陷入困境。体系的构建遵循“重点优先、兼顾周边”的原则,由1 200多个发展节点和“连接线”所形成的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1)率先对驿道体系内遗产资源相对丰富、价值突出的古驿道线路段进行保护建设,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掘驿道沿线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如广东省自2017年以来,每年选择数条代表性古驿道进行重点保护与建设:2017年建设8处古驿道示范段、2018年打造11条重点线路、2019年巩固提升往期的18条重点线路,等等。
(2)在初步构建起省域层面的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基础上,以市域或镇域为单位,对该空间尺度内的驿道体系在驿道历史线路研究、驿道本体遗存勘察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以乐昌市古驿道为例,在梳理当地8条古道的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经实地探访确定驿道本体遗存的数量、保存情况以及其他遗产资源的情况,再以“连接线”来搭建乐昌市古驿道遗产的空间载体;相较于省域层面的乐昌市古驿道,市域层面的在驿道线路的数量和走向、遗产资源的统计和归类、“连接线”的具体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化(图4)。
图4 乐昌市古驿道线路的深化
2 主题引领、以道兴村的活化方式
2.1 彰显驿道特色的主题游径设计
2.1.1 多空间层次的古驿道线路主题界定
驿道体系内的遗产资源在活化利用中注重整体保护和差异化发展。整体保护方面,通过提炼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驿道文化主题,将驿道沿线的遗产要素有序串联起来,形成集学习、旅游、运动于一体的游径;差异化发展方面,不同空间尺度的古驿道线路根据遗产资源特征采用不同主题,通过多空间层次的古驿道线路主题界定而形成多样化的主题游径,实现各段古驿道线路的差异化发展。
以珠海市香山古驿道为例(图5),它隶属于以广府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侨乡文化为特色的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的珠江口段。该驿道因涌现出一批以孙中山、苏兆征等为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而被定位为“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形成县(区)域层面的文化主题类游径。位于香山古驿道网络体系的长南迳古道,其本体遗存保存相对完整的片段位于凤凰山上,沿线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遗存相对丰富,被规划为满足市民体验文化和野外自然风光的需求的近郊休闲游径。
图5 珠海市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游径
2.1.2 文化主题类游径助力历史文脉赓续
文化主题类游径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古驿道线路段为主,旨在延续、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主题选取上,注重独特性和代表性,如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主题、南粤“左联”之旅主题、“寻乌调查红色之旅”主题。游径设计上,采用“连接线”串联能突出特色文化主题的历史文化遗存,再连接周边其他遗产点,以实现联动发展。主题展示方式上,采用空间叙事手法,围绕相应的文化主题、历史事件等重塑节点空间,使历史氛围、场所精神在其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南粤“左联”之旅是为纪念近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历史革命事迹、保护韩江流域的“左联”文化青年的故居等遗址遗存、传承弘扬南粤“左联”革命精神而规划设计的历史文化游径(图6),它位于韩江沿线,始于汕头西堤公园、终于梅州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全长约150 km。南粤“左联”之旅游径所临近的韩江,是历史上的水路驿道,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的路径载体之一。为加强对“左联”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同时弘扬红色文化、水文化,南粤“左联”之旅通过联动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形成南粤“左联”文化线+秘密交通线的复合游径,并以在建碧道和现有绿道为主要路径载体,串联韩江沿线的洪灵菲、戴万平、陈波儿等“左联”文化青年故居和海平路97号交通站、镇邦路7号交通站等隶属于红色秘密交通线的遗址遗迹,同时规划和建设了系列室外展示平台和休憩空间,如展示南粤“左联”代表人物及其文学作品的红棉公园、展示韩江水运史和水利史的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通过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碧道+古水道的多线叠合方式,南粤“左联”之旅成为一条集红色文化和水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游径,其沿线的主题公园和纪念亭等空间节点也成为一系列南粤“左联”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活动的举办场所,如2019年的南粤古驿道·第15届“联泰·粤水湾”韩江徒步节暨南粤“左联”之旅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缅怀南粤‘左联’英烈”宣传纪念活动。
图6 南粤“左联”之旅暨中央红色交通线
2.1.3 自然主题类游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驿道自然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并设计自然主题类游径,是广东省落实“把南粤古驿道打造成开放式的、体验式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除了规划以自然观光、地理探险为主的自然主题类游径,广东省还创新性地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设置自然教育标识系统和配套的服务设施,打造自然教育游径。
韶关市南雄市梅岭古道作为广东省的自然教育基地之一,是将地方特色文化和景观资源与自然教育元素相融合的典型的自然教育游径范例。梅岭自然教育游径始于梅岭村、止于梅关关楼,全长约1 km,周边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沿途有夫人庙、衣钵亭和元帅岭等遗产点(图7)。梅岭古驿道历史上以梅花闻名,因此游径沿线自然景观以梅花为主,并设置综合实景图片、动植物信息科普牌、观鸟铜镜等设施,它们同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点一起系统展示了梅岭古道的梅花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使梅岭古道成为集旅游观光、学习教育等于一体的游径,成为开展自然教育课的场所,如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工作团队带领当地小学生开展了自然教育课——“古道寻梅”文化之旅。
图7 梅岭自然教育游径
2.2 驿道联动村镇实现一体化发展
2.2.1 驿道驱动村镇转型发展
村镇聚落作为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发展与驿道的保护利用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自身空间有限的古驿道通过沿线聚落拓展其遗产空间范围、提高其环境容量以保护古驿道遗存;并借由聚落为古驿道线路的使用者提供住宿、游憩等服务,为其文化、旅游等功能利用提供保障。据统计,古驿道沿线所规划的用于古驿道使用者进行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等活动的59处区域服务中心、255处一级驿站中,分别有53处、212处为村镇聚落(图8)。另一方面,古驿道通过发挥其活化利用的触媒作用,带动广阔乡村地区共同发展。据统计,南粤古驿道沿线5公里范围内涵盖了广东省约55%的省定贫困村。这类村落抓住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契机,将地方文化内涵融入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提升产业文化附加值;借助体育赛事、研学旅行等活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脱贫。
图8 南粤古驿道服务设施分布
2.2.2 驿道研学旅行助推乡村振兴
驿道研学旅行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响应“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号召而开展的创新性活动。其中,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为典型范例。
华南教育历史主题缘于广东省在调研西京古道乐昌段坪石镇一带时,发现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的办学遗迹。抗战时期,华南师生经由南粤古驿道流动、迁徙至粤北、粤西等地区继续办学。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东省结合南粤古驿道线路的建设工作,先行规划了五大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基地以历史上作为华南高校办学点的村镇聚落为主要发展节点,以古驿道为联系路径,并通过传统建筑的微改造、服务设施的配置等措施,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乡村博物馆。通过发掘并活化利用华南教育历史文化遗存,既能弘扬传承华南教育精神,又有助于乡村振兴。位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广东省定贫困村——武阳司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办学点,《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两位翻译者之一、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王亚南曾在此授课,村内留存有清代建筑蓝氏门楼和袁氏门楼、民国炮楼、王亚南故居等人文资源。通过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王亚南故居以及分别作为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学旧址、校警队驻所旧址的蓝氏宗祠、民国炮楼得到修缮,并被列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武阳司村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新增了游客服务中心、驿亭等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了王亚南雕像和纪念广场等。通过将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资源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武阳司村成为众多游客缅怀华南教育历史和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从而拉动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助推乡村振兴(图9)。
图9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2.2.3 驿道体育活动激发乡村活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南粤古驿道徒步活动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为实现乡村振兴等目标、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而设立的品牌活动。活动通过利用地方遗产资源、联动地方特色活动,有效地宣传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是以古驿道沿线聚落、景区景点等作为比赛地点的定向运动比赛。2016—2020年,广东省政府联合江西、湖南等省,举办了65站、96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点涵盖了古驿道沿线的村镇、景区景点、古港码头和岛屿(图10a)。大赛采用“体育+文化+旅游”模式,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大赛的举办结合起来。大赛联动地方民俗活动带动产业发展建设,如2018年湛江徐闻站的定向大赛结合了菠萝旅游文化节。比赛路径经过或位于遗产资源点,助力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如2018年地方政府在旭日村举办的定向大赛的比赛路径以村内省级文保单位为起始点,2018年省政府在大湖镇举办的定向大赛的比赛路径规划在传统客家围龙屋——何新屋(图10b、10c)。定向大赛的筹办带动比赛站点的人居环境整治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同时通过大赛的举办提升地方尤其是乡村的知名度,助力乡村发展。广东阳江阳春市的古村落——高村就通过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而焕发了新活力:一是定向大赛联动当地的乡村旅游节,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二是借助定向大赛的宣传与报道,提升了当地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促使当地村民经营起餐饮店和民宿等;三是赛事举办吸引了社会企业的进驻与开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图10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赛点分布与路径设置
3 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工作模式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的过程,采取“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工作模式(图11)。
图11 多方参与工作示意
3.1 政府统筹,多部门协同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一,分散于各地的古驿道遗存分属不同行政管辖,存在整体管理困难的问题;其二,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涉及驿道本体的修复保护、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配合。2016年广东省政府发起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各级政府积极配合(图12)。其中,省级政府统筹指导,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把控整个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其他省级部门按照职责协同配合,如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推广宣传、省体育局负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品牌体育赛事的筹备工作;市、县(市、区)级政府主导建设;镇政府负责实施并管理。省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等政策文件,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组织成立“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为地方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市、县(市、区)级政府将古驿道规划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中,制定诸如《乐昌市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南粤“左联”之旅规划》等与古驿道相关的地方性规划,并开展古驿道修复等工作。再以驿道及沿线自然村落调查工作为例,省地方志办公室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开展驿道及沿线自然村落的调查工作;市地方志工作机构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各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进行地方志研究和实地调查。
图12 政府统筹、参与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示意
3.2 “三师”协助,多方社会力量介入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决定其需借助诸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规划设计单位、旅游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如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协助广东省体育局、地方政府的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体育活动。
在众多社会力量中,“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是中坚力量。“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是以“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专业志愿者为支撑,并拓展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社会组织。由“三师”志愿者组成的工作团队参与古驿道历史研究、文化和自然资源发掘工作,如华南教育历史的发掘与梳理;参与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对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制订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指导保护修复施工;组织开展下乡服务,与古驿道沿线古村落结对,指导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启动大师小筑·美丽宜居乡村行动,改造乡村闲置农房、设计景观建构筑物,如连州秦汉古道沿线百土脚村的民宿驿站、珠海长南迳古道的心悦池和曲水流泉。自2018年开始,“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承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成立由政府领导、教授学者和“三师”专业志愿者组成的15个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全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和重要节点开展定期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负责省与市的政策传导、信息沟通,帮助协调解决地方在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与良好成效。“三师”专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3.3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共治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多渠道调动地方居民积极性、凝聚各方合力共识,实现公众参与。
广东省通过访谈村民或邀请其加入驿道沿线遗产资源勘察工作等方式实现与地方群众的互动,如原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位置是在咨询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于塘口村附近发现的。在进行实地修缮工作或建设工作时,当地村民也会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如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有记辣椒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积极响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对其位于坪石老街的商铺进行立面整治和室内装修。广东省开展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品牌活动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利用工作,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为例,大赛通过吸引中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定向运动员、定向运动爱好者和参赛体验者参与的方式,以及赛事直播、媒体报道等途径,推广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在广东省政府的引领下,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自发组织与古驿道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定向大赛。
4 结语
广东省通过其境内丰富的古驿道遗存,借助“连接线”将大量的遗产资源关联起来,构建起南粤古驿道遗产体系,并创新性地将其活化利用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实现其保护、传承和利用一体化。广东省在巩固提升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的建设质量和活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深入发掘古驿道沿线遗产资源和文化内涵,并逐步推进其他驿道段及其沿线村镇的建设发展。在遗产的概念和范畴被不断拓展、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关系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和讨论的当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联动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广东经验。
①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② “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联络的南方交通线,由上海经香港、广东汕头、大埔、福建永定到中央苏区红都江西瑞金。广东省发掘出有关这条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历史故事和相关遗存,并将其活化利用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