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及优化研究

2022-08-17罗成书郭亚欣

中国名城 2022年8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核心区都市

罗成书,郭亚欣

引言

都市圈已逐步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联系的主要载体。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的都市圈日益成长,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大潜能,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规划开始对都市圈建设进行初步谋划,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的时候,则以单独一节对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作出战略部署,“都市圈”一词出现逾10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的大都市不断发展壮大,与周边区域逐步一体化,出现若干发育成熟的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逐步进入空间结构稳定期。随着生产、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变革,生产与消费逐渐分散化,在全球掀起一股对都市圈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潮流。在国内,由于各大都市圈仍处于快速发育期,在具有创新性、外部性经济和内容密集等特征的信息技术渗透下,集聚与扩散效应呈现加速状态,空间结构及其驱动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中。

2009年12月,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创新力”课题组,对杭州、南京、武汉、长株潭、成都、沈阳6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作了比较研究,杭州都市经济圈总分名列榜首,整合力水平、硬实力水平和软实力水平3个一级指标,均排名第一。十余年来,杭州都市圈快速发展,正经历发达国家都市圈普遍经历的调整和重组阶段。目前,学术界还较少长期跟踪研究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对数字技术等驱动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也较少涉及,这不利于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的编制,也不利于协同建立推动都市圈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重点研究2009—2020年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变化,并提出优化空间结构的若干建议,以期为杭州都市圈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

1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划分

1.1 空间结构划分思路

国外学者对都市圈范围界定与结构演变的研究,通常采用中心城市非农人口占比、通勤关系、一日交流圈等指标。国内大都从经济距离、经济引力、流量因素、通勤时间等方面研究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

基于此,笔者建立都市圈评价体系,在2009年即对杭州都市圈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了都市圈“四圈层”理论,即“核心区、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研究方法如下:首先,运用“城市断裂点”理论,找出2020年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同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分界点,根据分界点确定是否调整杭州都市圈2009年确定的候选成员城市。由于国内的城市同时拥有高度城镇化区域和广阔的乡村地带,选择中心城市主城区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区,将下辖县(市)及周围地级市的区、下辖县(市)作为候选成员,本文所称“候选成员城市”即指县(市)及地级市市区。其次,测算核心区与成员城市的经济距离、经济引力和场强三项指标,根据候选成员城市与核心区的联系紧密程度,划分出2020年杭州都市圈不同圈层。最后,将测算的结果及确定的圈层结构同2009年杭州都市圈圈层结构进行比较,揭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变化规律。

根据“城市断裂点”理论,计算得出杭州与宁波、金华、南京这3个城市的断裂点。自2009年以来,都市圈的成员基本保持稳定,但也有临安、富阳和上虞“撤县(市)设区”,按理应划入核心区和绍兴市区。但为了确保可比性,仍将这3个区作为都市圈候选成员进行定量测算。(1)杭州都市圈核心区的构成:杭州市区,包括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8个城区。(2)杭州都市圈候选成员城市:临安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湖州市区、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嘉兴市区、桐乡市、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海盐县、绍兴市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义乌市、东阳市23个县、市、市区。其中,嵊州市、新昌县和东阳市在2009年经定量分析,未列入杭州都市圈范围,本文继续对其进行定量测算以判断是否达到划入杭州都市圈的标准。

研究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浙江统计年鉴2021》和百度地图,空间距离指的是两地人民政府驻地之间的直线距离。

1.2 圈层结构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思路和方法,确定2020年杭州都市圈范围及结构(表1),包括:(1)核心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2)紧密层:临安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湖州市区、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嘉兴市区、桐乡市、嘉善县、海宁市、海盐县、绍兴市区、柯桥区、诸暨市;(3)半紧密层:平湖市、上虞区、义乌市;(4)松散层:淳安县、嵊州市、新昌县、东阳市。研究发现,2009年未列入杭州都市圈的嵊州市、新昌县和东阳市已达到入圈条件。

表1 2009年和2020年杭州都市圈候选成员所属圈层变化

2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2.1 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扩大

随着都市圈的逐步发育,集聚效应加快显现,都市圈边缘城市因为交通设施的改善、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增长,从而与都市圈核心区的联系紧密度越来越高,成为其都市圈的成员。这表明,都市圈综合实力提升与空间范围的拓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09年,嵊州市、新昌县、东阳市由于空间距离较远,与核心区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济落差较大,未能入选杭州都市圈。随着都市圈的发展,核心区的经济引力和场强不断增强,成功进入杭州都市圈的松散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核心区与外围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连接方式均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杭绍台铁路、杭温高铁的建成通车,联系紧密度将进一步提升,3个城市在杭州都市圈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2.2 都市圈联系紧密度的变化

2.2.1 紧密层成员城市的扩大

都市圈内部因为核心区的经济扩张,以及周边较近距离成员城市的主动对接,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邻近城市在都市圈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这表明,都市圈在空间范围扩张的同时,其内部成员城市的紧密度更强,越来越成为一个建成区首尾相连的城市化地区,成为集聚人口、产业、科技等高端要素的主要载体。2009年以来,有临安区、长兴县、嘉兴市区、桐乡市、嘉善县等从半紧密层升格为紧密层,桐庐县、建德市、安吉县、海盐县等从松散层升格为紧密层。原有的7个紧密层成员仍然不变。与2009年相比,与核心区接壤的成员城市全部变为紧密层,并且非接壤的成员城市也开始有部分成为紧密层。

2.2.2 松散层成员城市的缩减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杭州都市圈边缘城市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平湖市成功从松散层进入半紧密层,桐庐县、建德市等城市从松散层进入紧密层。可见,杭州都市圈边缘城市按照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均实现了全面融入都市圈,并成功吸引了原来不属于杭州都市圈成员的3个城市进入松散层。展望未来,还将有浙中地区的县市继续发展从而进入杭州都市圈。理论上杭州都市圈成员新增过多的可能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影响的距离衰减效应,且这些边缘地带的县市还受到周边中心城市的吸引。实践中,也不赞成“一圈独大”,浙江仍需着力培育好宁波、金义等都市圈,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表2 杭州都市圈各圈层城市数量

2.3 “东紧西松”格局的形成

十余年来杭州都市圈的范围不断扩大,内部紧密度不断加强,东片基本为紧密层,西边有不少松散层成员,反映出嘉兴和湖州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西边的淳安县,无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还是较薄弱的发展基础,都不支持其超越经济距离的阻隔成为半紧密层,“东紧西松”的格局将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也说明,比淳安县更处西边的衢州市和黄山市,要融入杭州都市圈会有很多阻碍。

3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

3.1 数字技术的渗透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从产业视角来看,数字技术使得柔性制造以及网络化生产更加便利,产业链各个环节在不同空间上实现组织化的难度不断降低,管理向中心区集中,生产向近郊远郊迁移,企业的管理功能和生产功能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数字经济企业溢出效应跳跃性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杭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形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信息机电、应用电子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多个特色优势产业,并涌现出以网易、海康威视、浙江大华、浙大中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信息服务、数字安防、智能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杭州已成为“全国数字第一城”,由此不断带动都市圈成员城市效仿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在都市圈范围内不断扩散。例如,滨江区承担总部经济功能,重要的生产基地则分别布局在桐庐县、诸暨市和富阳区,实现了管理和生产两大功能在都市圈范围内的重新布局。数字技术扩散的新特征也使得在地理空间上非接壤的成员城市与核心区联系紧密。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对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所起的作用仍将不断强化。

3.2 科技资源的扩散

科技资源在都市圈中的布局调整与流动会深刻改变都市圈各成员城市联系的紧密度。都市圈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成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从日本和韩国来看,均以本国首都为创新龙头,凭借科技资源跨行政区流动,以激发其“首都圈”的经济发展。十余年来,杭州都市圈科技资源的扩散活动活跃,这成为促成空间圈层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科研院所的搬迁带动研发人才的迁移。主要是各大学独立学院的办学地点调整,包括浙江大学在海宁设立国际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将之江学院从西湖区迁往绍兴,浙江工商大学将下属的独立学院杭州商学院迁往桐庐,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迁往诸暨,等等。另一方面,科创平台的互动带动创新网络的建构,通过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服务新路径,促进科技成果在都市圈成员范围内转移转化。主要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加上原有的滨江高新区,已成为杭州都市圈乃至全省科创资源集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以诸暨市为例,在杭州滨江区设立了“诸暨岛”,实行的飞地政策可以让企业把一部分研发团队放在杭州,生产基地放在诸暨,近期又在诸暨联动设立“杭州港”。展望未来,科技资源在杭州都市圈空间演化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有望成为中国最具效率的科技创新网络。

3.3 交通方式的迭代

便捷的交通走廊作为经济的扩散轴线,对都市圈的形成作用非常明显。由于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大为缩短,带来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作用频繁,从而都市圈区域尺度上城市相互作用和一体化趋势得到不断加强。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普遍注重搭建城际之间的快速路网系统,尤其是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让城市居民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快速流动和转移,压缩时空距离。杭州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积极建设融杭通道,高铁、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等各类交通方式齐头并进,交通体系得到了较好的完善。早在杭州都市圈联席制度建立之初,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4个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就率先设立城市交通专委会,明确了十大合作领域。此后,还联合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规划》。同时,依托现有铁路网络,纷纷开展快速通勤交通的尝试。例如,诸暨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通了诸暨至杭州东往返通勤的“西施号”,满足了两地就业、创业的“同城梦”。展望未来,随着杭绍台、杭温、杭临绩等高速铁路的建设,杭州都市圈的高速铁路网有望接近全覆盖。同时,城际轨道的建设将极大改善成员城市到核心区的通勤条件。

3.4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带来都市圈的交汇融合,主要表现在中心区人口的集聚与扩散。首先,从人口的集聚来看,由于核心区的教育、就业等机会,吸引周边县市区的人口迁移,成为杭州市区的新居民。其次,从人口的扩散来看,由于户籍制度的特殊原因,从杭州市区迁往其他县市区的现象还是少数,迁往郊区新城是近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的重要现象。由于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扩大了中心区的版图,使得中心区的郊区新城与周边县市区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当城市在聚集效应下不断膨胀的时候,聚集不经济便随之而来,城市污染、交通拥挤、房价上涨等问题促使城市的人口、就业、工业等迁往郊区,这就是城市郊区化现象。城市扩散经济与城市聚集经济一同成为揭示都市圈形成机制的核心原因。杭州新增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余杭区、滨江区等新兴的潜力区域,尤其是余杭区借助数字经济,大量吸引高素质人才,使得杭州与嘉兴、湖州的联系紧密度又不断提升。

3.5 行政区划的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给都市圈内部结构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行政区划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主城区的空间范围,使得城市空间地域范围空前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市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辐射能力也大大加强。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直接改变了各圈层的成员构成;另一方面,城市成为都市圈核心区后,发展呈现加速状态,并辐射带动其他成员城市。对杭州都市圈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分别是 1992 年开始的“撤区扩镇并乡”和 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此后,富阳和临安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撤市设区。临安区的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地铁线路的建设,已成为浙江省内各地进入杭州发展的重要门户。富阳区与杭州滨江高新区成立了富阳特别合作区,其所在的富春湾新城成为诸暨市对接的重要对象。成立杭州钱塘新区后,便与海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钱塘新区战略规划的范围划定时,纳入海宁杭海新区。在杭州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后,从经济开发区一路升级而来的钱塘区,将不断推动同海宁市、海盐县等成员城市的深度合作。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余杭区也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触角延伸到德清县境内,开启全面合作。

4 优化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建议

4.1 强化市场机制对都市圈发展的作用

都市圈的发育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市场机制在都市圈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重点突出数字经济、科技资源等的渗透对空间联系的催化效应。强化数字经济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数字经济在空间渗透上的独特优势,实现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使各成员城市在经济层面上联系更加紧密。发挥科创资源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化科创资源的扩散效应,建立起都市圈核心区与成员城市的密切联系,带动成员城市产业升级,与核心区实现共同发展。

4.2 强化都市圈成员城市之间的交融

成员城市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都市圈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传统上,比较关注核心区域成员城市的经济、人口等联系,忽略了成员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要积极鼓励成员城市之间进行合作,推动设施互联、产业互助、生态共保,共谋跨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共引高端要素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4.3 积极推动都市圈边缘城市加快发展

杭州都市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原有的边缘城市也有不少进入了紧密层。但是,仍有嵊州、新昌、东阳三地处于松散层,与核心区的联系紧密度仍不够。嵊州、新昌、东阳等地新旧动能转换也面临较大压力,要充分发挥核心区的数字经济、科技资源等优势,协同带动三地转换发展动力。

4.4 避免全省形成“一圈独大”的格局

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因其特殊的行政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显然是四大都市圈的龙头老大,其空间范围与其他都市圈越来越多地交叉重叠,甚至对其他都市圈已经形成了空间上的挤压。要避免杭州都市圈“一圈独大”,过度虹吸高端要素资源。在行政手段上,可在编制都市圈规划时,协同确定都市圈“势力范围”。例如,现阶段不宜将衢州市纳入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在规划上强行纳入势必影响金义都市圈的发展。

5 结语

2009年以来,杭州都市圈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都市圈范围继续扩大,都市圈各圈层联系紧密度更高,边缘城市的发展势头也较好,核心区与成员城市的联系度呈现“内紧外松”“东紧西松”的基本格局。推动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持续演变的因素很多,数字技术的渗透、科技资源的扩散、交通方式的迭代、人口的迁移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主要因素。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地理学扩散方式,有呈现跳跃式扩散的可能,对产业在都市圈范围内的组织方式也产生影响。科技资源的扩散和数字技术的渗透也是高度相关的,将是未来杭州都市圈演变发展的核心因素。展望未来,杭州都市圈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都市圈建设的典范,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透过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有许多现象值得关注,同时也为国内类似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核心区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穿越水上都市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