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培智学校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构
2022-08-17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星光学校赖振爱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星光学校 赖振爱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学要坚持劳动教育,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智学校主要是为智力障碍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学生相比,大脑思维反应慢、理解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很有可能还会因脑部神经受损而出现四肢不协调等问题,他们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群体。同时,个体内部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能每一个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运动发展、语言发展、身体状况等不同。劳动对培智学校的意义更大,帮助个体在主观能动意识作用下体现思维的成果。从智力发育状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上来说,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走一条能满足学生群体共性特征需要与个性需求的道路。从劳动技能教育所想要达到的本质目的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其是采取合理方式培养智力缺陷的劳动观、从潜移默化中改变其对劳动的认知,使其能主动“找活”、乐意“干活”,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家庭、班级和社会的共生环境,做好自己的同时回馈他人。
一、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对校正智力障碍儿童生理缺陷有一定帮助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多多少少都存在感官问题,如视力、听力衰退,触觉不敏感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接收外界的有效信息,加之大脑无法对信息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加工处理,导致其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较弱,那么如何“取长补短、取精去糟”以灵活的方式绕过或克服这些障碍以保障教育质量就成为培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人类肌体功能的出现或成长都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发展的,尤其是在劳动活动中的发展速度更快,这是因为劳动需要手与脑相互结合,对各类感官的需求较高,这样才能完成各类目的鲜明的“任务”,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刺激感官以达到提升、恢复、矫正的效果。因此,劳动是诸多感官彼此协作的成果,而通过传授劳动技能并展开相关训练可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升感官水平,并让其逐步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与身边人和事所存在的密切关联,在视动结合、视听结合、视嗅结合、视味结合的过程中领略劳动的真谛,思考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与价值,这一切的认知活动都能起到促进其智力发育的效果。
此外,对于培智学校而言,劳动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式具体集中在体力劳动层面,而劳动过程类似于身体锻炼,在一呼一吸、一动一静间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让孩子们的身体充满力量。实验研究表明,一次体力劳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会维持一周左右,虽然呈现出随时间递减的态势,对于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缺陷却多有裨益。
(二)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能起到矫正生理缺陷的作用,更能为其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思维与想象是一对彼此包含、彼此作用的相对概念,印刻在每个人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要知道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水平往往是要远远低于同龄人的,由于他们所知晓的外界信息少、可供参考的想象资料有限,所以在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中可能因记忆模糊、理解抽象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在强调实践(大脑与身体的协作)能起到记忆强化的效果,在劳动过程中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去正确地认识事物表象,如形状、色彩、纹理等,在主观情感的带动下反复刷新表象认知以达到深层触动、巩固记忆的效果。
此外,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诸多知识、掌握相关技能,逐步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作用与使用方法,慢慢意识到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能灵活运用规律将周遭事物“为我所用”而这种在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会对其思维能力提升与想象空间扩大提供丰富可用的素材,帮助他们克服记忆障碍等。
二、培智学校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劳动教育中传统的评价制度有着一视同仁、注重结果等显著特点,虽然教师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评价时,相应降低评价标准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从总体上看却是一种重视学生群体共性而忽视个体特性的错误方法,这并不是对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否认,只是从客观上分析与讨论我们还有哪些可改进、可提升的地方。智力障碍儿童是一种总称,但他们智力障碍的成因不同,具体表现也有较大差异,用一套固有标准很难照顾到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缺乏针对性,致使评价体系达不到激励学习、反馈信息的效果,使劳动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中,故需要构建一套适应他们的评价体系
(一)培养信心
培智教育不以追求分数为目的,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趋近于正常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日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而劳动本就不是一门可以用分数衡量的学科,从这两点特性出发就决定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信心为关键,即让能力水平有所差异的学生们都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拿到令自己满意、令父母满意的成绩,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找寻成就感,以此为基养成劳动意识。
(二)发现与肯定优点
培智学校学生本身能力较弱,对自我的评价及体验较为消极,因害怕失败而不愿去尝试努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用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去鼓励他们行动。除了对评价指标的调整,更需要设置一些能凸显出学生优势的环节或内容,给予学生积极的体验,以彰显关怀。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上就需要教师设置更多能集中凸显学生个人能力或品格优点的内容。
三、培智学校小学劳动教育分层评价体系构建
(一)合理分层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以情绪变化、性格特征、思维水平、理解能力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将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划为一类;将思维能力相对适中、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划为二类;将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划分为三类。要注意这里的分类是按照班级特性相对而言的,各层级人数占比也并非必须保持1:1:1,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学生就圈定多少,最重要的是提升评价针对性,为各项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信息。
该分层与传统分层有较大差异,传统分层的主要作用除了提升教学针对性外,更多的是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其发奋学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智力障碍儿童而言,他们在认知水平低的年级往往没有那么强的求胜欲,反而他们会显得更内向、更自卑,所以此处进行分层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特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摆脱“炖大锅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心、快乐地享受劳动成果。
(二)融入阶段性评价
文章所提及的阶段性评价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单元评价、学期评价等,而是针对每一节课具体而言。在实践中,智力障碍儿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更有耐心地将知识“精雕细琢”,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来贯穿整节课,通过逐步推进、逐层深入的方式来加深其对知识的认知。总体而言,可以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前端、中端、末端三个阶段。前端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如课堂积极性、活动融入性等;中端主要包含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如能掌握相关知识、自主完成任务等;末端主要是对劳动意识的考察,即脱离课堂环境中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后,学生在生活中能否展开自主劳动、劳动效果如何等,将这样的评价准则贯穿于劳动教育全过程之中,以达到培智、健体、养性的效果。
(三)合理设置分层评价标准
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中,用主观思维去对教师在课堂中所引入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所以在前端评价过程中,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有效参与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当然相对地,有的孩子属于“人来疯”,而有的则是“慢性子”,当教师引导其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由于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具体状态又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融入课堂环境并成为构成良好氛围一分子的时间顺序是:一类早于二类早于三类的,在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学生有效参与状态的评价标准做出适当调整。例如,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往往沉溺于自我世界中,妄图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如果我们非要将主动融入小组探究、积极回答课堂问题这些作为评价标准,那么他们不仅感受不到教师的照顾与关怀,反而会渐行渐远、破罐子破摔,陷入“不愿交流—得不到他人认同—自认无力改变现状—进一步封闭自我”的恶性循环中。为此,在前端评价标准的设置中虽然要以课堂有效参与为主线,但也要结合各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一类学生来说,其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学习劳动技能并自主实践,那么将完成劳动任务的速度与质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中端选项较为妥当;对于二类学生来说,其思维能力适中,但往往经过教师的细心教导后也能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但可能在自主操作过程中因一些问题耗费更多时间,那么将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中端选项较为妥当;对于三类学生来说,其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多次教导其也不一定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基本上很难独立完成劳动任务,那么将是否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作为评价体系的中端选项较为妥当。
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培智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旨在帮助其树立劳动意识,让其能自主展开劳动,故而末端评价的主战场不在课堂,而在课后。我国大部分培智学校都为寄宿制学校,换言之,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有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接触,从某种层面来说寄宿制中的班主任、教师等必须付出更多精力去完成一部分“家庭教育”工作。在长时间的相处与陪伴中,可以说智力障碍儿童对教师产生了极强的依赖。而做好末端评价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教师能发挥出“家庭教育”功效,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的日常起居,通过长时间的陪伴与观察去思考针对性更强的教育策略,让孩子们逐渐成为会干活、能自理的合格学生。然而在实际评价中,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学生很难做到生活自理,虽然时常需要教师的帮助,但一些简单的劳动其完全能够胜任,比如,穿袜子、叠被子、收拾宿舍等都是他们能做的,我们可以按照劳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起始动因(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像一类学生很可能会主动做出一些服务集体的劳动行为,而三类学生能通过劳动打理好自己便是不易。因此,末端评价也需要以分层的方式展开。
(四)合理设计层级转换机制
开展分层评价旨在在顺应学生特性需求的前提下为每个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打造上升空间。随着培智教育、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等一定会有所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想看到的当然是一类学生占比越大越好,这样不仅能凸显教师的个人价值,更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师不能按照主观意愿强行提高学生层级,而是要尊重客观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为此,合理设计层级转换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培智小学劳动教育过程性分层评价体系构建
在培智小学劳动教育的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更侧重结果性评价,即在某节课即将结束前对学生的自主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虽比较直观,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也从一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学校所设计的编织类校本课程而言,教师的眼中往往只有编制成品质量好、造型独特、颜色搭配合理的学生,但还有许多孩子成品质量差却很认真地在做,而结果性评价大环境下教师很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且劳动本身就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中被生活技能所包裹的事物表现有着诸多个性特征,有的人喜欢这样操作、有的人喜欢编制成这样的形状或颜色等,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方便生活,而小学生的本身就充满想象力,脑海中会不断出现天马行空的画面,仅用教师所规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劳动水平的高低未免有些牵强。因此,探寻更为灵活适用的过程性分层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过程性评价大致框架
过程性分层评价的展开必须有大的框架支持,为了让操作流程更为简单,首先应确认过程性评价的大体框架,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地位。文章以课堂表现(前端)、课堂成果(中端)、课后成果(末端)为阶段划分的主要架构,着重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成果质量、课后表现三大方面入手,力图探索出一套适合配置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展开的评价方式(见表1)。
表1 过程性评价框架案例
(二)在过程性框架中确认分层评价细则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按照实际的分层情况,对各层级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状态进行思考,并结合其特性给出相应分数,详情可参考上述分层评价标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级学生所给出的分数应该都以百分制计算,且能清楚地展示出固定层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可参考数值,让其清晰地意识到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自己可以像谁学习、自己要养成哪些习惯等;二是为了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且引导其走健康发展之路,如此一类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分数远远高于他人而骄傲自满,三类学生也不会因为自己分数过低而走向“恶性循环”。虽然针对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显示在最终的评价分数上各层级学生其实并无太大差异,这样能够在无形中起到保护学生自尊的效果,不仅有助于其树立信心,更对良好的班级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营造很有裨益。
综上所述,构建全新的培智学校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相关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思考,结合学生特性进行合理分析,寻找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